APP下载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问卷调查分析与对策①

2021-05-15孟庆成张海钟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居农村居民垃圾

孟庆成 张海钟

(1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性问题,关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工作,治理好农村的环境,保障国民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饭菜,切实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是我国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治理的必然要求,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的重视和参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和农村土地面积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全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要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就必须得到保护,农村环境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和好处: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农业生产污染空前严峻,并且农村环境建设滞后,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突出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持城乡平衡发展,是实现双赢的关键所在。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辖8镇3乡135个行政村、8个社区,总人口约24万[1]。境内山高沟深,川滩交错,丘陵地形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3/4,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少雨干旱,黄河水系是景泰县唯一过境的水系,其它河流多为沙河,平时干涸断流,仅雨季产生山洪后汇入黄河。因此,崎岖复杂的地貌,干旱缺水的气候,造成了景泰县较差的农村人居自然环境。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景泰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县深入推进“四抓四促”农村环境整治,扎实开展“三清三拆三规范”行动。2020年,全面建成65个清洁村,完成农村改厕任务6 743座,初步完成了建设美丽农村、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但全县乡镇村落数量较大,布局分散,落实到各村的整治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多数村落基础设施底子薄弱、硬件设备严重紧缺、资金匮乏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根本解决。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

为了深入探究景泰县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2020年9月,笔者实地走访了红水镇、上沙沃镇、漫水滩乡辖区内的昌林村、梁槽村、新井村等9个行政村,通过调查问卷,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居民满意度调查,试图深入研判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现况、改善人居环境的农村居民认识和意见,进而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景泰县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 景泰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

1.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调查对象为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红水镇、上沙沃镇、漫水滩乡的昌林村、梁槽村、新井村等9个行政村居民,共发放1 30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共1 276份。由表1可知,被调查农村居民共1 276人,其中男性828人,占64.89%,女性448人,占35.11%;年龄为30岁及以上到50岁之间,占48.58%,50岁及以上者,占44.50%,30岁以下者,占6.92%;文化程度为初中者848人,占66.46%,高中以上、小学文化程度者,分别19.59%、11.13%,无学历者占2.82%;有81.03%的被调查对象在家务农,18.97%的被调查对象外出工作。

1.2 调查数据的社会学变量分析

由表2可知,1 276名调查对象,85.27%满意当前居住环境,14.73%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和道路状况较差,分别占60.82%和37.43%,住房老旧拥挤,占1.75%,垃圾问题和其它原因皆为0。这说明当前景泰县农村地区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满意度较高,而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较差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基础性硬件设施不完善,以及后期改善措施的缺失。

67.8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保护农村环境比较重要;32.1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保护农村环境非常重要,没有人认为保护农村环境不重要。而且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乱扔垃圾对环境有不良影响。据此可以认为,景泰县农村居民普遍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认识,且对各类垃圾的污染性和有害性有着极高的辨别能力。

关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有66.32%的被调查者选择丢入垃圾回收点;28.51%的调查对象,选择丢入自然形成的坑洞等传统垃圾集中点,3.99%的被调查对象使用焚烧掩埋的方式来处理垃圾,而选择随处丢弃和其它方式的分别占0.00%和1.18%。可见,当下景泰县农村地区的垃圾集中化程度较高,垃圾回收点运行模式良好,但依旧存在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转变不彻底,导致生活垃圾污染自然环境等问题。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关于建路修路、改造厕所、亮化工程等惠民项目,53.2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村里有一到两个惠民项目,46.71%的人认为,村里有3个及以上的惠民项目。关于惠农项目政策的知晓水平,65.83%的人知晓程度较高,34.17%的人知晓解程度较低,被调查者没有不知道。据此可知,景泰县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各类利民惠民项目和环境保护政策普及程度较高,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工作卓有成效。

1.3 调查数据的社会学深度分析

为了充分利用数据,笔者根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分析和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将数据进行旋转,再次进行社会学深度挖掘分析。

1.3.1 常年在家工作的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认识度较高

常年在家工作的农村居民,大部分对自身的居住环境关注度极高,其中年龄位于3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大多都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对农村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度较高,而且对相应的环保知识也知晓颇深,其生活习惯也有利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1.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和项目较多

当前景泰县绝大部分行政村都实施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和项目,实施3个及以上惠民项目的村落占比高达46.71%。其中大部分项目都涉及硬化建路和垃圾回收站点等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而亮化工程、厕所改造、修路养路和乡村文化设施等建设较为缺乏。

1.3.3 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普及工作已初见成效

根据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居民知晓度项目调查,完全不知晓当地环境保护政策的居民趋近于零,非常熟悉的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65.83%。这说明当前景泰县各级政府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普及工作已初见成效。但是,仍有一部分居民的环保政策知晓度不高,甚至存在混淆环保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现象。因此,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

表2 景泰县农村人居环境居民满意度调查表

2 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村庄清洁处理模式有待优化

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生产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多,尤其是诸如塑料废品等不可降解垃圾的大量产生,已无法通过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进行处理,村前村后的坑洞、残垣成了天然的垃圾场,逐渐出现垃圾围村的现象。景泰县农村地区推行“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工程”,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控制,脏、乱、差的农村人居环境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因硬件设施的不配套不完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景泰县草窝滩镇为例,村民集中居住区域的垃圾桶配备寥寥无几,各村修建的垃圾集中堆放点大多都形同虚设,村民没有完全投入使用,且垃圾站的定期处理方案也没能正式实施,事实上由于资金有限,草窝滩镇只侧重于贫困村的设施配备,而八道泉片区7个村基本没有配备垃圾处理点等硬件设施。

2.2 乡村公路建设工程尚需加强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便捷农村居民日常出行,近年来景泰县在乡村交通运输方面投入巨大,截至2020年8月,全县已竣工验收涉农扶贫公路52.73 km,完工自然村组道路21.64 km,11个乡镇125个建制村完成100%通客车的目标任务。但由于村落分散,道路安全信息获取困难,乡村公路的后期维护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随着旅游业、交通物流业等行业的迅速崛起,各乡镇之间的车流量也随之增大,逐渐造成了乡村道路的超负荷运行,局部地区道路损害严重,修复困难;第二,基层基础性设施配备不齐全,农村公路安保工作较为薄弱,后期养路修路工作难度较大;第三,乡村交通运输市场不规范,过载超载现象较为普遍,这对本就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的乡村道路带来了极大压力。

2.3 农村厕所问题亟待解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景泰县大力促进农村改厕工作,制定了建设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的目标任务,并着力推进行政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粪污处理等基层卫生项目。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的评估验收报告,景泰县户厕改造既定任务7 250座全部完成,并超建835座,完成率111.5%,完成整村推进村30个,效果显著[2]。尽管“厕所革命”很大程度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如厕困难问题,但落户困难、分布不均、粪污清洁等问题依然急需解决。第一,部分村民对新建厕所的认识不够致使其推广存在难度,大多数农村居民认为出人力物力修建厕所没有必要,他们更习惯于较为简单的如厕方式,因此新建户用厕所的比重不大;第二,某些村落因为资金缺乏无法推行建厕改厕项目,导致各乡镇、自然村的公厕建设和使用差距较大;第三,已修建好公共厕所的村里出现或无人使用、长久闲置,或无人清扫、转而弃用的现象,长此以往,农村公共厕所有名无实。

2.4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仍需提高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根据传统经验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自然保护意识处于顺应自然规律的层面,即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3]。通过对景泰县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调研,可以分析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环境文化素质不高、环境危机意识低下以及集体环保意识不足等方面。第一,农村居民环境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当地大多数居民已经做到了“知”,但是对相关环境政策的实施过程和实践细则并不清楚,没有达到要求的“行”;第二,当地居民目前只是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深层次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危机性;第三,在市场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之下,农村“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日益突出,大多数农村居民还没有意识到人居环境的整体性,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停留于个人心理,而非集体层面。

3 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3.1 缺乏改善硬件设施的资金来源

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就要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的建设及修缮、亮化设施的安置、生产生活垃圾的收置及处理站点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系统的维护、农村户用厕所及公共厕所的修建以及废水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但就景泰县来说,由于自身经济水平和财政收入较低,用于改善人居环境的资金严重不足,其来源大多为国家及省的财政拨款及扶贫项目扶持。根据《景泰县扶贫开发办公室2020年部门预算公开情况说明》,景泰县“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20年扶贫攻坚专项资金”项目总投资分别为11 439万、3 600万元,其中用于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及硬化道路的资金分别为907.5万、633.66万元。由此可以得出,景泰县2020年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及人居环境的预算占全部扶贫预算的比重约为10.25%,这对于急需解决硬件设施建设问题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还远远不够,况且前期硬件设施建设完成后还要解决后期的人工和维护等费用问题。

3.2 人居环境建设区域和项目不平衡

景泰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不平衡问题,主要分为建设地区不平衡和建设项目不平衡:第一,建设地区不平衡问题。在改善人居环境的自然村建设上,资金投入、项目发放上往往更优先考虑少数的典型村、先进村,而其它村则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应的项目投资和资金扶持,而且某些人数较多、面积较大的村落跟普通村落的项目指标一样,就会导致资源分配不足、环保压力较大的情况;第二,建设项目不平衡问题。从“垃圾革命”到“厕所革命”,当下景泰县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众多举措往往过于片面、流于形式,这些惠民政策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缺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思考,所以会出现某些农户新建成的厕所需要拆除等两难情况,失去了实施政策的最初意义。

3.3 生活需要与环境治理存在矛盾

相较于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家庭农业生产是景泰县较为落后的乡镇区农村居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不同于大规模的农作物生产模式,西北地区由于常年缺水,自然环境恶劣,其种植的农作物及土地需要精心培养,因此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治理他们认为本来就不差的环境,显得不太紧迫且没有必要,而且事实的确如此。例如,景泰县农村环境治理中,力求村容村貌整洁干净,要求农户庄前屋后不放杂物,不乱堆垃圾草垛,农村居住区的草垛柴堆确实影响美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但如何处理确实是一大难题。第一,由于清洁燃料的不普及,且煤炭、电力成本相对较高,景泰县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居民还是按照以往的生活方式,使用干柴、秸秆来做饭取暖,草垛柴堆是一大生活必需品;第二,当下景泰县农村地区常住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或是妇女,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合理安置堆放物。由此可知,农村地区的生活需要与环境治理间存在着特殊矛盾,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成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到的,是一个需要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矛盾中给出了明确答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所以,当下治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是毋庸置疑且迫在眉睫,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让本来就落后经济发生倒退,还需要深思。

3.4 传统生活习惯难以改变

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居民,保护环境的确是最近几年才见到的新词。景泰县部分农村既没有工业制造业,又没有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除了少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和家畜粪污需要处理,几乎没有其它额外的环境污染源,而在大多数农村居民看来,将垃圾倾倒在“垃圾坑”里,也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多大的破坏,至于家畜粪便是天然的农家肥,更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和习惯,某些村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家门旁新建的垃圾箱、垃圾点里空无一物,遥远的天然垃圾坑内,垃圾却源源不断;本来几步路就能走到垃圾筒旁边,但手里的垃圾还是会随后一扔;意识不到白色垃圾的自然危害,大量废旧的塑料薄膜被堆弃在田间地头,随意焚烧等等。

4 改善景泰县农村人居环境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资金投入比例

近年来,景泰县在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资金的规划和配置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如前期资金来源不足、资金配置不均衡和后期维护面临资金缺口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优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配置。

4.1.1 资金来源方面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除利用政府拨付款外,还应争取多种专项政策资金与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给予切实支持,并引导相关部门将资金用在关键环节。同时,鼓励社会及民间资本介入,引入市场机制,成立美丽乡村保护公益基金会,发挥好社会资金的积极作用,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植入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业态,吸引“双创”人员投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资金投入的加大,政策上的倾斜,能从根本上使农村人居环境硬件设施得到改善。

4.1.2 资金配置方面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资金配置应当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例如,加大农村饮用水工程以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比例,适当缩减“形象工程”的投入比例,重点指向关系农村基本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项目。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最近几年,景泰县委县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扶贫工程的大力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整体的人居环境。但对农村来说,环境整治项目的成果和后期维护才是重中之重。目前,清洁乡村投入较大、补助偏低,无法满足运行要求,加之保洁员配备人员少、报酬低,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建议加大后期维护的资金投入,增配村保洁员,按照人口5‰配备,提高保洁员工资,以日常保洁和主要环境整改项目的维护为主。要将村保洁纳入公共服务保障机制,针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洁设施和机制不键全的现状,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全覆盖制度和长效机制,对村庄、道路、水域、进行定期保洁。只有加大后期维护人员的资金投入比例,避免“只建不管”现象的发生,才能更好地巩固农村环境整改的成果。

4.2 强化基础设施配置

4.2.1 加速提升农村供水设施建设

走出“水”困局,让群众能用水,用好水。近年来,景泰县持续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生活用水的问题绝大部分已解决,但是饮水安全难保障,不稳定仍存在。加之农村饮水工程中重建轻管,缺乏资金,使得群众用水安全感不可持续。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供水设施管理机制,设置供水中转站,购置净水设施,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打通乡村用水“最后一公里”。以安全饮水为本,带领群众走出“水”困局,持续增强群众用水安全感。

4.2.2 妥善解决生活垃圾的处置和转运

建议对村级垃圾桶按平均每5户配备一个,同时每年安排10%的维护补助费用,并且每村配置一辆农村垃圾收集手推车,每村建设1~2个垃圾收集转运点,存放专用240 L垃圾桶,全部实现桶车对接,构建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同时,还要解决部分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场地窄小、设立在村口、不清理不及时等问题,统一设立垃圾收集及收运处理设施。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垃圾收运机制,及时将垃圾站的垃圾收运到处理场。

4.2.3 健全农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

基于景泰县农村地区较高的道路硬化程度和较弱的道路养护机制,建议在后期维修、保护上力度上多下工夫:一是坚决做好道路限制措施,过重、过长的大型机械车辆一律不得上路;二是确保村级、乡级公路的配套引流沟渠完整、通畅,以防止山洪冲毁、破坏道路;三是在道路两旁栽种绿化树木并加以保护,以减轻水土流失,保护路基安全。

4.3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4.3.1 做好美丽乡村规划

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只是基础性的第一步,打造整洁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才是最终目标,因此,景泰县政府应本着“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带领各乡、村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规划好适合自己的美丽乡村发展计划,为未来几年景泰县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择定道路。

4.3.2 集中力量整治较差地区的人居环境

尽管景泰县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个别地区“脏乱差”的现象依旧层出不穷,拉低了景泰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的平均水平,对这些地区一定要坚定整治决心,集中整治力量,守好整治成果,将这块硬骨头彻底啃掉。要加大力量铲除各村常年累月形成的垃圾山、垃圾沟,恢复其原始面貌,以消灭环境污染的集中点;对露天粪坑、臭水沟等散发恶臭气味的区域进行填埋、清理,达到村里空气清洁、河道干净的状况;对于毫无环境保护意识、恶意破坏环境、随意倾倒垃圾的村民进行相应的教育,发挥村民的互相监督作用,坚决抵制农村的不文明习惯。

4.3.3 继续推进已改善地区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在已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地区,整治工作不应停滞,相反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事宜,以维护环保成果,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确保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人居环境较好的村继续向前发展,将这些村打造为模范村、示范村,以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其它村的人居环境改善事宜;坚决防止已经取得整治成果的村发生人居环境状况倒退,发挥村组织的领导作用,大力推动村章村规的改革完善,以保护整治成果。

4.4 开展环保政策教育

4.4.1 增强农村群众环境保护危机意识

发动群众做好份内的事,让村民参与到环境整治、卫生保洁等工作中来。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形式,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环境宣传和教育[5]。进一步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到农村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危害以及发展的趋势。有效地引导农村居民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村民认识到爱护农村环境是一种社会责任,让他们从主观上关心环境保护,增强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

4.4.2 加强宣传教育

以行政村为单位,通过广播等播音设备在固定时间进行反复播报、宣传,使得人们耳濡目染,环保政策深入人心;利用展板、公示栏、横幅标语等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深入人心;利用互联网无地域限制的优势,借助短视频播放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寻找本土高播放量的优质博主,用更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等。

5 结语

综上所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行政任务,其实现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要努力当好“主人翁”的角色。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各司其职,才能共同应对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难题,才能使得景泰县各乡村地区的山更青、水更绿,才能实现建设美丽农村的伟大梦想。

猜你喜欢

人居农村居民垃圾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垃圾去哪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倒垃圾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