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大同理想研究

2021-05-14郭丽

锦绣·上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幸福平等

郭丽

摘要: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探寻一种物质十分丰富、生活极度幸福,文明高度发达的理想生活。康有为借鉴了“三世说”和小康大同说,并借鉴西学中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大同理想,将大同理想的思想体系成书于《大同书》,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想象。故本文将对于康有为《大同书》中呈现出的平等、人伦、政治、社会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幸福 ;平等 ;理想社会

一、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形成与来源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形成于清王朝危急存亡的时期,形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是渴求挽救危亡时期的国家拯救陷入泥潭的人民。大同理想传承了古代的社会的“三世说”“仁”学思想并吸收了西方进化论的进步思想,在近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1.大同书的形成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夏,清末民初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又在接触到西学后觉悟到不应该以全盘否定的眼光看待西方文明。1895年,康有为联合多名举人,发动了一场“公车上书”,来反抗《马关条约》中种种不平等的条款,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继而又宣扬“变法图强”发动了一场爱国图强运动,宣传维新思想史称戊戌变法。康有为经历代中国的时代变迁,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到甲午海战,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最后到《大同书》的形成。康有为引古喻今,会通中外,融合中西之学,建构了一个“大同社会”的理想。

2.大同理想的理论来源

大同理想在中国的古代就有了雏形,如《礼记礼运》篇描绘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景象。又糅合进了“公羊三世说”,董仲舒将《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用以说明社会的可变异性,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康有为将这样变易的、进化论的思想应用于他的大同理想上,大同社会生活达到了最高水平,人民生活物质资料富足,社会高度和谐的理想状态,是康有为大同理想追求的目标。

儒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仁”是一个君子必须具备的修养,并且提出了“泛爱众”的思想,是要求人要无所不爱,从爱自己开始,爱全人类进而到爱一切生物,这种思想为康有为所想建立的人与人相亲相爱、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友爱的大同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佛教的“四谛说”是康有为大同理想的重要基础。“四谛说”包含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对应着康有为《大同书》的“人生之苦、天灾之苦、人道之苦、人治之苦、人情之苦、人所尊尚之苦”[1]可见康有为的“入世界观众苦”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吸纳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这使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有理有据,更具进步意义。

二、康有为大同理想的内容

康有为所著的《大同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大同理想,描绘了一幅没有国界划分、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和睦相亲相爱的社会美好氛围,将中国几千年来幻想的大同世界发挥到极致,是人们对最高幸福的追求,是时代的瑰宝。

1.去苦界至极乐

康有为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痛苦的,无论是贫穷的人还是富有的人,甚至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也都受着无尽痛苦的折磨。他觉得人不该受这些苦难的折磨,由此提出要消除苦难寻求快乐的思想。

《大同书》起篇便讲述了“入世界观众苦”,他认出生既是进入了人间炼狱,人活着就是痛苦的开始,每一种苦又有明确的界限分别。入世皆苦是因为在戊戌变法后看到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战争和压迫连连发生,人们煎熬的活着。康有为想要抑恶扬善,帮助人民解脱痛苦,由此他借助了佛教中的无差别的慈悲思想,来帮助人民脱离苦海。

康有为从“去苦求乐”的人道原则出发,考察到人类苦难的根源是因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存在。康有为提出消除差别的“破除九界”之方来实现大同理想:“去国界合大地也;去级界平民族也;去种界同人类也;去形界保独立也;去家界为天民也;去产界公生业也;去乱界治太平也;去类界爱众生也;去苦界致极乐也。”[2]康有为认为只要消除九界, 人类就能够进入到美满的大同极乐世界。

2.去形界保独立

康有为提倡解放妇女,男女平等。在我国的传统中,一直延续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他为女子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感到不公,如压制女子不得作官,不得参加科举,不得成为议员,不能享受学习,甚至不得为公民,人身得不到自由,不能自由外出游览、参加宴会,甚至为奴隶,被囚禁,由此他批驳历史上存在的压制妇女种种理由,伸张“女子最有功于人道”,认为女子在社会中生活在起到的作用是男子不可代替不可超越的。为了解救妇女,康有为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女子理应享受与男子一般的权利,提倡设立女学,法律上保障女子独立的资格,并提出一夫一妻制度,婚姻自由由双方签订带有合法效力的合约并且可以规定期限,他认为解放妇女,实现男女平等是去“九界”进入“大同社会”的起点。

3.去国界合大地

有国之害。他认为“人民由分散而合聚之序,大地由阻塞而开辟之理,天运人事之自然者也”[3]这是天道自然的必然趋势,最初人们为了生存、抵御外界威胁而组成群,以维持生命。群逐渐演化为家庭,家庭是最初的单位,之后由家庭形成部落,部落发展为国家。人类有从分散到凝聚的秩序,大地有从阻塞到贯通的趋势,只有破除了山川的阻碍,摆脱了舟车的限制,解除了人治的压制将世界合为一国,大同之世界才能得以实现。

国家的存在是自然发展的趋势,但是纵观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康有为察觉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歇,私欲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伤亡培增的更大规模的战争。人性在国家的阶级掌控中得不到完善,社会也得不到发展,人们生活苦不堪言,如此循环往复,国家的存在并不是通向理想社会的途径。这是用下层人民的血肉堆砌成的国家,国家的存在造成的只会是更多的痛苦,有悖于“去苦求乐”的思想,所以他認为只有破除国界进而统一由分而合,才是实现大同世界的必由之路。

4.去乱界治太平

康有为设定了一套制度,对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仔细的安排,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不公混乱的现象,这样世界就能处于一片祥和的氛围中。

大同理想的政治制度。康有为设计的大同世界中设立民主制政府,各项政事皆由人民公议。而大同世界中的公政府并无实权,所掌握的不过是计算、奖励、分派等事物,所以不会生出讥讽、刺杀等伤人心之举。在这样的社会中,政府不再是压制各阶级的国家权利政治机关,而是负责社会各项事物的管理机关。

大同理想的经济制度。康有为在经济上主张实行公有制制度,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公农”“公工”“公商”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一切财产都归公有,按照所需进行生产和消费,核定人口数量按照计划进行分配。同时大力投放机器用于生产,促进生产力解放劳动力。人们在高度发达物质和精神文明中,享受着生活的极度幸福。

大同理想的教育制度。“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 最重学校。”[4]康有为着重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结合西方的教育理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材施教,注重德育的教育方式,又吸收了西方教育中注重全面发展,强调经世致用,培养科技型人才的新式教育。康有为设计的教育体系包括五个阶段: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在这一个连贯的“公养公教”教育模式中每个人都享受教育、接受知识,提高技能,根据自己的所长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康有为重视教育,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不时的组织道德教育培养课程,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是素质教育在当时的体现。

三、康有为大同理想的时代意义

康有为的“大同梦”是传承了儒家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基础而设计的社会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同理想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是康有为大同理想的重要概念范畴,即无限多样性的世界万物通过协调演变而形成的统一,蕴含着着平等、统一的思想。《大同书》中的“去国界”、“去种族”、“去乱界”在当下表现为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大同理想提倡以德育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倡导“讲信修睦”的风气,“选贤与能”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利于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這与现下时代要求的提高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水平、每个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相呼应的。如今人民生活富足,幸福指数日益增高,不但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要,还满足了精神层面的需求,社会的进步与改进这都说明人类的理想社会不在过去,而在未来。

结语

康有为宣扬的人权平等、种族进化、公有制、世界统一的大同理想,描绘了一幅人类生活富足、没有苦难、安居乐业的未来社会的幸福蓝图。大同理想中的公有制思想,不仅是对生产力生产技术的考验,也是对人心的考验。大同理想能否实现?现状下虽然还没有实现大同社会,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种类逐渐丰富,幸福指数与日俱增的现状都是在朝着理想生活的迈进。不要局限在如何实现大同理想中,而要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投入到未来的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康有为著,周振甫、方渊校点:《大同书》[M].中华书局,2012.

[3]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M]第七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李似珍评注.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幸福平等
平等的悖谬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