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南通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路径与保障措施研究

2021-05-14林珊珊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南通市保障措施

林珊珊

摘   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转变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变革重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基于此,研究目前南通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机遇与挑战,确立新型经济增长目标模式,提出不断提高研发效率、持续积累人力资本、发挥转型升级的综合效应等具体路径,以及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优化政务服务机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路径;保障措施;南通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1-0067-03

目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转变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变革重点,是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和关键。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国家和地区的收入和产出差异主要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而不是要素积累。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是产出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也就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时产出仍能增加的部分,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规模经济等。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其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60%,而当前中国这一比重只有37%,而且近十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速。这意味着,一方面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尚未完成,创新还未替代要素投入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南通市是唯一一个同时在两个功能区承担重任的城市。站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南通市如何发挥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双重角色,如何在其中创新作为,如何加快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紧扣上海市“北大门”建设推进“两聚一高”,是摆在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劳动力短缺且成本不断上涨,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是南通市当前发展面临的现状。鉴于此,论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探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路径与相关保障措施。

一、提高南通市全要素生产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提高南通市全要素生产率面临的机遇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中国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南通市,处于长三角中心区,是扬子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以及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千米,居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被誉为“北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为南通市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2019年,南通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 383.4亿元,GDP排名全国第23位,超过东莞、泉州、西安、合肥等城市,位居江苏省第4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8年增长6.2%。2020年,南通市GDP超过万亿元,跻身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

近年来,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沪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北沿江铁路及沪通高铁等开通建成将进一步加速南通市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的步伐。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第三机场即南通新机场已于2020年批复兴建。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成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与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共同组成上海航空主枢纽。此外,纲要还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2020年,沪苏通大桥、南通新机场(俗称上海第三机场)、通州湾及南通港新出海口被称为“南通市跨越式发展”的三板斧。一系列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的建设是南通市从“沿江经济发展”逐渐转移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重大契机,加速了南通市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步伐,成为长三角经济的新增长极。

(二)提高南通市全要素生产率面临的挑战

国家战略的多重叠加机遇为提高南通市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良好機遇,但与此同时也使之面临一些挑战。目前,南通市的主要产业集中在纺织、建筑、造船、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对互联网、高新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产业、高科技产业等的培育明显不足,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领军企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产业优势明显不足。虽然南通市的GDP远高于厦门、泉州等城市,但城市名片的知名度与其相比都远不够响亮。

南通市的人口问题也是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南通市是中国老龄化最高的城市之一。南通市人口平均寿命达80.71岁,百岁寿星达1 000多位,曾经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认证委员会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长寿之都”。但南通市的人口老龄化严重也造成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南通市户籍人口多年来始终大于常住人口。2019年,南通市户籍人口759.8万人,比上年减少2.7万人;常住人口731.8万人,仅比上年增长0.8万人。近年来,户籍人口每年减少2万多人,而常住人口的增长几乎停滞,不足万人,远低于周边的温州、嘉兴、苏州等城市。本地人才流失与外来人口缺失并存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南通市周边的城市实力太强,本地人才流失到周边的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较低的工资与较高的房价等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外来人口,导致南通市因本地高端人才不能获得满意的薪酬而造成南通市本地企业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以至人力资本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此外,南通市还面临着港航业务分流、产业同质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

二、提高南通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路径

结合南通市的实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确立以知识资本积累为基础、以消费结构升级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支撑、以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目标模式。具体来看,提高南通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包括几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提高研发效率

2019年南通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5%,比去年下降了0.2%。2019年全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均比去年有所下降,且降幅较大,分别为30%和19.3%,同年国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平均水平为增长1.3%和5.9%。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南通市GDP稳步增长的同时,研发投入占比不增反降,相关专利量大幅跳水,暗含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技术竞争疲软等隐患,须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足够的资金支持是提高研发效率的基础。扩大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广度与深度,继续优化研发投入结构,从重视资金投入向重视资金投入和人员激励并重转变。尊重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从单兵突进向协同创新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发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制定鼓励研发创新的制度和规则,促使研发团队具有极大的研发积极性,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保护创新者的创新收益,给予创新者能够创新致富、成名成家的良好预期。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分配政策,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创新扶持、成果转化和市场吸收的资金支持。

(二)持续积累人力资本

2019年,南通市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减少28万人,素有“教育之乡”美称的南通市人口大量流失到其他城市。近年来,户籍人口不断减少而常住人口停滞不前,人口的流失为南通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敲响了警钟。人力资本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唯一能动的活要素,人力资本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注重打造切合南通市实际的人力资本梯度结构,重视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引进与培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战略,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目前,人口红利消失使南通市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总量被压缩的压力,技能劳动力比例的增加可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要大力提高劳动力质量,促使南通市人口从知识提升向技能提升转换,从学历教育向技能教育转换,特别要防止职业技能教育向学历教育异化。要力促高等教育转型提质,从重知识教育轻技能教育向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转变,改进高等教育管理,从宽进宽出型教育向宽进严出型教育转变,提高人力资本培育质量。目前,南通市的公办本科院校仅有南通大学一所,虽然近年来南通大学的综合排名不断提升,稳居全国前100名,但与周边的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仍有不小差距,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度依然不够,发展还有不少潜力。南通市可以学习苏州、宁波等城市的经验,跳出国内,争取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争取在南通市开设中国校区,进一步提升其高等教育水平的竞争力。

(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9年南通市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为4.6∶49.0∶46.4,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对接“中国制造2025”,抓住“互联网+”及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战略先机,南通市应充分利用自身制造业发达的良好基础和承南启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发挥“1+3”重点功能区的双重角色,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力促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跨越。与此同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市;同时推进能源革命,促进数字化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充分挖掘生产生活的数字化场景,推动企业线上线下的业务融合。大力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为破解关键技术瓶颈提供应用空间。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制造,推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高地,积极打造新的“比较优势”。

三、提高南通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体制机制保障

体制机制障碍破除、组织管理方式改善等改革成果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隐性手段,其效果不亚于生产技术提高、创造创新研发、人力资本积累等显性方式。企业、市场、政府间的有效合作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保障。南通市应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的四位协同效应,推动创新要素向市场和企业集聚,建立高效运转的流动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一)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度创新,全方位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要创造平等进入和退出的竞争市场,打破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在各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流动障碍,减少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壁垒,建立自由进入和退出的市场机制。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国有企业吸纳大量资本而民营企业融资受限等现状,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提高资本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更加高效配置。尤其要注意积极吸納社会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二)优化政务服务机制

在深化改革“不见面审批、无缺陷服务”上下工夫,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努力打造政务服务“南通品牌”。把握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重点,合理确定享受各项政务服务的条件,取消无谓证明,改进政务服务的提供方式,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监管,促进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政产研合作、区域协同合作和产业融合创新。创新“区块链+”技术,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供可能,提升政务服务的整合力度。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倒逼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突破,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三)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构建激发创新创业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企业指标评价体系和分类动态管理机制。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与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并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推动用人单位切实改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破除将薪酬待遇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为南通市科技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健康、后勤服务等有效保障,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进一步优化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增强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向心力,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快形成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J].管理世界,2020,(12):1-13.

[2]   潘毛毛,赵玉林.互联网融合、人力资本结构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J].科学学研究,2020,(12):2171-2182.

[3]   钟廷勇,何玲,孙芳城.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经济纵横,2019,(12):86-98.

[4]   张治栋,廖常文.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政府干预视角[J].软科学,2019,(12):29-35.

[5]   张长春,徐文舸,杜月.我国生产率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8,(1):28-41.

[责任编辑   妤   文]

猜你喜欢

全要素生产率南通市保障措施
好办法
小小展台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