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成长型合育共同体 让成长洒满阳光

2021-05-14胡廷香

家长 2021年4期

【摘    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翼,只有彼此拥抱才可以让孩子自由飞翔,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临沂朱夏小学以阳光育人发展为总体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全面发展、人人阳光、学有所长、个个闪光”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构建学习型家庭,构建成长型合育共同体。

【关键词】阳光育人;合作育人;家委会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10-0093-02

Build a Growth-type Co-education Community, Let the Growth be Full of Sunshine

(Zhuxia Primary School,Linyi,Shandong Province,China)  HU Tingxiang

【Abstract】Educ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Home and school are the two wings of a childs growth. Only by hugging each other can children fly freely and produce a multiplier effect of education. Linyi Zhuxia Primary School 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sunshine education as the overall goal, adheres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and 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sunshine for everyone, stro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shining", and further promotes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Form a joint force, build a learning family, and build a growth-type co-education community.

【Keywords】Sunshine educ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Family committee

学校积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不断提高家长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育人机制,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并充分发挥其在阳光品行养成、家长读书、家长课堂、家长沙龙、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活动、学校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一、建设完善家委会的运行机制

(一)健全组织,明确职责,扎实工作

我校家长委员会组织健全,职责明确。每年年初,制订详实的家委会工作计划,按照计划扎实开展工作,年末,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家委会在听取多方建议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临沂朱夏小学家委会工作章程》《临沂朱夏小学家委会工作制度》《临沂朱夏小学驻校办公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家委会工作机制。根据安排,家委会内德育、宣传、后勤、家教等指导小组,定时与学校对口部门进行沟通,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学校一起参与实施,检验成效,如学校配餐、校服的定制、新楼的启用等。

(二)家长委员会的产生和作用

家长委员会作为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是维护全体学生及家长合法利益的社团组织,也是协调学校与学生家长关系、维护学校教育秩序和学校权益的重要力量,还是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作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委员会的宗旨是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和教育要求,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组织家长与学校教师一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共同促进孩子的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临沂朱夏小学家长代表委员会组织由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和校级家长委员会三级组成。班级家长委员会和年级家长委员会每届任期一学年。毕业年级的家长代表小组和年级代表委员会自学生毕业之日起自行解散。

(三)进行家委会运行机制和章程的培训

孩子入小学报到的第一天,家长也进入阳光家长幸福课堂,学习学校家委会的制度、章程,学习如何做一名有智慧的家长,如何與学校、教师沟通,如何协同学校做好育人工作,加入成长型合育共同体中,携手育人,共同成长,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

二、构建家长阳光成长课程,全面提升家长的育人能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品行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参与,学校教育必将动力不足。基于孩子成长的需求、家长需要不断提升育人能力的迫切要求,临沂朱夏小学围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课题,探索开展了提升家庭育人能力,提高家庭育人水平,形成良好家风的系列实践活动,构建阳光家长课堂。

(一)立足成长需求开展儿童成长研究

基于抓好亲子成长需求这个点,一是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二是建设家庭、学校和社区携手共育的儿童成长研究中心,达到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提升育人能力的目标。

1.家庭教育讲师团。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家庭教育的培训学习,现在有国家家庭教育讲师指导师2名,国家家庭教育教师3名,心理专业人员4名,组成儿童成长研究中心骨干成员,带领学校教师进行儿童成长的专业化研究,根据儿童的成长需求,开展相应的活动和个案的指导以及教师、家长的培训等,把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推动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2.建设儿童成长研究中心。根据育人指导需求,学校联合社区、家庭成立儿童成长研究中心,开展儿童教育的研究,家校、社区联合家庭教育研究活动,为家长、社区提供研究儿童成长的场所和活动的场地,辐射到周围的社区居民和家长,提高儿童成长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满足家长需求建立网上家长学校

通过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创建家校互通学习交流的平台,开展线上共读交流活动,形成系列家长提升学习课程,激发家长学习的热情,助力家长坚持学习,互相促进,切实提高家长的育人理论水平。

1.家长共读。家长每月共读一本书,通过调查分析,根据家长需求确立共读书目,由家长进行分工录音,定时把领读音频上传到家长群,家长可以看书,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听音频,并在群里交流读书收获,学习形式灵活,便于家长学习。2.网上主题话题讨论活动。根据家长在陪伴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在线主题话题讨论活动,以便及时给家长提供指导。

(三)开展线下活动,提升家长的育人能力

根据家长成长的需求和孩子成长的需求,开展各项线下活动。

1.读书沙龙活动。根据家长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展主题读书沙龙活动。先后开展了“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怎样做到有效沟通”等20多次读书主题沙龙活动。2.亲子陪伴阅读项目。在家长读书的基础上,由家长阅读带动孩子阅读,开展亲子陪伴阅读打卡活动,评选书香家长、书香学子、书香家庭,让阅读成为习惯,成为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阶梯。先后共读了《我的时间我做主》等多本亲子共读的书。3.专家引领。根据家长需求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先后邀请多名专家对家委会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培训指导,多次邀请专家为家长做家庭教育的报告。

三、多渠道、多平台协同育人,形成合力

(一)建立校外辅导员队伍,提升育人实力

为拓展育人的平台和途径,充分发挥家长的资源优势,学校全面落实校外辅导员制度。开展“家长开放日”和“课外大走访”活动,灵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交流活动,拓宽养成教育社会平台,形成强大的品行养成教育合力。家长在开放日这一天,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听课、升旗、两操等活动,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二)班级家委会组织开展家長会

创新家长会的形式,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我校首先邀请专家对家长委员会进行相应培训,接下来由家委会组织召开家长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网上家长学校,拓宽家长学习的途径

我校充分发挥网上家长学校的功能,开展网上家长会、网上主题学习讨论,并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提供的家庭教育资料开展学习,使家长成长提高不间断,从而帮助家长做到智慧陪伴。学校通过对家庭教育问题的针对性分析和指导,组织家长通过网上家长学校共读学习理论,以各项活动为途径,全方位提升了家长育人能力、家庭育人水平,形成了争相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浓厚氛围。让家长有能力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到智慧陪伴,与孩子一起幸福成长,是学校探索践行的初衷,学校将坚守初心,构建成长型家校合育共同体为学生成长助力。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相互协调、整合,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我校一直把家委会建设作为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作用,拓展家委会功能,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家委会的运行机制,拓宽家委会参与学校工作的途径,加强沟通交流,让家庭、社会、学校携手共进,为教育助力。

参考文献:

[1]张烁.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N].珠海特区报,2019-04-15.

[2]李楠.选择恰当的共育方式[N].中国教师报,2019-04-17.

作者简介:胡廷香(1967.1-),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教研工作。

(责编  杨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