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百态

2021-05-13郑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婚姻状况安娜悲剧

摘  要:婚姻家庭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社会小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犹如汇聚形形色色人物的巨大舞台。小说主要描写了四种婚姻形态的典型家庭,侧面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婚姻状况。本文着重分析了四种婚姻家庭的形态、内容及其原因,从而揭示出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的婚姻百态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婚姻状况;悲剧

作者简介:郑婷婷(1997-),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9--02

一、悲喜交织的四种主要婚姻状况

婚姻,若非天堂,即是地狱。失去爱情或没有爱情的婚姻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不幸,令人痛苦,最后可能产生感情的误投、同床异梦和背叛等行为,造成婚姻的悲剧。《安娜·卡列妮娜》中的家庭并不是封闭的集体,而是开放的,其范围远远大于一个独立的小家庭。传统妻子多莉,为爱而葬的安娜,因爱而婚的吉蒂,三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四种不同答案的婚姻,浓缩的家庭婚姻状态透析了真实的婚姻百态,也展示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社会百态。

(一)利益驱动下的无爱婚姻

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是上流贵族典型的 “老夫少妻式”的包办婚姻,是政治交易的产物。上流社会的织网无形之中笼罩着这段本就脆弱的婚姻,八年囚禁式的生活,缺少温柔体贴的照顾,夫妻双方没有精神交流和情感共鸣,自始至终他们的婚姻都是无爱的。这也预示着他们的婚姻随时可能会发生背叛行为,甚至是解体。

身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官僚机器”卡列宁冷漠、虚伪,一心只谋划着如何在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保持显赫地位。而虚假的官场应酬也扼杀了他生活的乐趣,他不懂生活,更不懂爱情。他的冷漠渗到骨子里,他并不爱身边朝夕相处了八年的女人,他爱的是面子和名誉,他可以满足妻子的一切物质要求,却从不愿理解这个女人的精神状态,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甚至能为了面子,变态地忍受妻子的出轨行为,却不同意离婚。这也真实说明上流社会虚假的利益牵绊。

出身贵族的安娜诚实善良,对于爱情极度渴望,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恋爱,仅仅因为门当户对而“被结婚”,虽然已婚已育却不知爱情滋味。同年龄悬殊巨大的卡列宁八年平淡无奇的婚姻生活,扼杀了她生命的活力。她越来越厭恶卡列宁的性格,她更不爱卡列宁。安娜曾说过“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1]挣扎在贵族社会的污泥中,安娜想要摆脱思想僵化、感情麻木的丈夫,摆脱痛苦的悲剧婚姻,摆脱虚伪的上流生活,追寻自由爱情。而安娜对爱情的不懈追求以及她个性解放、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当时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

卡列宁和安娜没有爱情,他可以对安娜说:“因为你是我的妻子,我爱你。”[1]却不能说,“因为我爱你才娶你为我的妻子”。婚姻生活的逻辑被官场的公式所破坏,因果关系倒置。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从一开始就与贵族的门第、等级挂钩,注定他们是没有爱情的,也为他们的婚姻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这才引发后面的悲剧。

(二)情欲策动下的非法“婚姻”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甚至谈不上婚姻,是被鄙夷、嘲讽的,他们的爱情虽然合乎情理但终究是不合法的,是不被世人认可的。人人都有追求爱情得自由, 但是安娜却用一种又傻又极端的方式追求爱,虽然得到了一个爱人,但却失去了全世界。她放纵情欲,抛弃了作为母亲与妻子的责任,暂时摆脱了无爱的婚姻,却永远失去了生活的位置,精神也因此失去了支撑。在与渥伦斯基的生活中,叫人心颤的罪恶感、耻辱感始终无法摆脱。

在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的俄国,安娜作为贵族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不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她抛夫弃子,以牺牲家庭为代价,违背了伦理道德原则,不被社会体谅,被排斥在外。安娜和渥伦斯基冲破上流社会的精神束缚,大胆公开他们之间的出轨行为,本来就是对封建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挑战,他们是上流社会的异己,他们被排除在虚伪肮脏的上流社会之外。自然对于“公正的”的上流社会来说,他们的婚姻是不合法的。

拜伦曾经有诗:“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存在。”[2]安娜和沃伦斯基这对恋人绝佳地演绎了这句话。安娜视爱情为生命,渥沦斯基则把捕获爱情视为虚荣心的满足,他不可能为爱情而牺牲一切。他认为,爱情不等于婚姻,更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如果说安娜是一个封建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不在乎世俗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那么渥伦斯基就是一个归顺者,他在乎世俗,眼里并不只有自己的爱情。两种观念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破裂关系。这种爱情观的差距注定他们之间的爱情婚姻终将会以悲剧收场。

同时,当他们的爱情里掺杂了宗教、社会舆论,还有孩子等一系列现实因素时,爱情就不知不觉失去了最初的模样。热烈的爱情消磨殆尽后,生活充斥着愈演愈烈的猜忌、争吵、怨恨以及不可缓解的精神痛苦,这一切把他们推向了毁灭的深渊。而安娜无法摆脱道德的束缚,怀着罪恶内疚之心直至最后选择了永远的逃避。

(三)责任主导下的屈辱婚姻

多莉和奥布隆斯基的婚姻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一方面多莉活得很累,她日夜操劳,为孩子的事忙碌,为丈夫的出轨痛苦。另一方面多莉的隐忍和宽容挽回了家庭的表面完整,至少相较于安娜,她的婚姻是被社会承认和祝福的。

多莉和奥布隆斯基两人在婚姻的路上渐渐丢掉了爱情而只剩下责任和将就。同时单调毫无乐趣的家庭生活困住了多莉,终日操劳,过早地年老色衰,美丽不再,而丈夫到处寻花问柳,先是与女家庭教师关系暧昧,导致家庭“混乱”,多莉却只能忍住苦水原谅丈夫。而获得原谅之后,奥布隆斯基仍然本性不改,一有机会就拈花惹草。正如奥布隆斯基自己所讲,喝了咖啡,还会想着不同于它味道的另外饮料。奥布隆斯基不知悔改、朝三暮四的本性也使这段婚姻的悲剧情态雪上加霜。多莉与丈夫的婚姻爱情如很多平常夫妻那样在柴米油盐的琐事中由最初的热烈归于平淡。由于丈夫的放荡出轨行为,她被置于屈辱的地位,但是她没有丢弃丈夫和孩子,更丢不下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她离不开她的家庭,她克制隐忍,继续忍辱负重,全身心投入家务操劳,因此暂时从痛苦和屈辱中解放出来。虽然保住了家庭,但夫妻两人早已是貌合神离,婚姻生活对于多莉也是痛苦难耐的。

恩格斯说过:“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 [3]然而多莉和奥布隆斯基的婚姻或许开始有爱情,但就现在而言,无法继续维持爱情的婚姻或许对双方都是伤害。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婚姻已是名存实亡,离婚对于男女双方来说不是什么大不幸。但多莉的隐忍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一旦组成家庭,就要竭力维护神圣的婚姻,婚姻有了裂痕,也要忍耐,维持家庭和谐。因为家庭不仅涉及夫妻双方,还涉及父母子女关系及其他亲属关系。一旦离婚家庭就会陷入混乱,不愿意出现这种情形的多莉,则继续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继续维护这段“屈辱”婚姻。

(四)筑立在爱情上的幸福婚姻

“结婚中的重要东西就是爱情,有了爱情,人总是幸福的。”[1]与安娜、多莉的婚姻相比,列文和吉蒂的家庭无疑是幸福的,他们相亲相爱,在父母和社会的认可下,依法缔结婚姻,组建家庭。虽然爱情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但是最终获得了圆满幸福的结局。他们的婚姻爱情合情合法,受到世人的认可和好评。他们的爱情是细水长流的,相反安娜轰轰烈烈的爱情之后承受的是剧痛,不顾一切地追求换来的是粉身碎骨。

列文与吉蒂的爱情之路也绝非坦途。一开始互相误会,两人开始自我放逐,但是经过这一段痛苦的考验之后,双方消除隔阂,他们的爱情反而变得火热起来,直到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婚后他们一起回到列文的农庄,吉蒂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生活幸福美满。然而婚后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平静,即使再怎么相爱的两个人,也会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存在很多争执,比如宗教方面的差异,但双方可以互相理解、互相交流。这一切都体现出列文与吉蒂的爱情最终得以开花结果是经受住了强大考验的,他们的幸福是必然的,是有道理的。列文与吉蒂的爱情比较之下显得有些平淡,但是能得到众人祝福,是世俗所能接受的,在外人看来,郎才女貌。

只有愛情才能使婚姻神圣,只有使爱情神圣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4] 爱情是婚姻的前提,婚姻是家庭的根基,婚姻的缔结必须依照社会风俗、法律的规定、教会的认可,才会为社会所承认。列文和吉蒂可以说是作者心中宗法制幸福家庭的典范。

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相反的,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谐和,幸福无穷。[5]《安娜·卡列尼娜》 中通过四个家庭悲欢离合的命运,几个人物的情感纠葛,十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即爱情是婚姻的基石,爱情和婚姻是不可分割,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悲的;失去爱情的婚姻,是痛苦的;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稳定幸福的。

二、三种不幸婚姻的悲剧之源

(一)自身因素:性格缺点催发婚姻悲剧

理智与感性是一个人心中两匹角力的角马,极致之人往往是极端之人,理智过度就是压抑人性,而感性过头也会成为负担招致伤害。而安娜、多莉则是这两个极端的典型,一个理性至极,一个感性过头。同时婚姻需要男女双方的情感理解,缺乏包容理解注定了婚姻大厦只是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一旦外力入侵必将走向崩塌的结局。悲剧的婚姻双方都有责任,幸福的婚姻需要共同经营。

(二)社会因素:虚伪、腐败的社会现实

在一个“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 [1]的时代,在一个资本主义横冲直撞的时代,封建贵族的虚伪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肮脏、腐败和伪善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社会现实的捆绑和束缚下,神圣的婚姻显得虚弱、难以维持。“婚姻的最高价值在于夫妻双方真心地坚守彼此的誓约,不违背婚姻的圣礼,心服从于圣灵的安排,真诚自制地培育属灵的儿女,并教导他们远大的目标。”[6]就当时的婚姻准则而言,安娜背叛了她的家庭,违背了神圣的婚姻,违背了当时的最高道德伦理准则。而多莉则守护了婚姻,守护了家庭。然而从婚姻的悲剧层面来讲,婚姻悲剧仍具有一致性。他们的婚姻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不幸的。

三、结束语

对于《安娜·卡列尼娜》中四段婚姻的分析总结,更加认识到了俄国当时社会的婚姻百态,也揭露出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但是对于婚姻状况的分析还不够细致深入,有待更加细化的剖析。

参考文献:

[1](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齐博雅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2]拜伦.唐璜[M]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8-79.

[4]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M].臧仲伦译. 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

[5]莎士比亚.亨利六世上篇[M].裘克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

[6]奥古斯丁.道德论集[M].石敏敏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8.

猜你喜欢

婚姻状况安娜悲剧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从《日耳曼尼亚志》看日耳曼人的婚姻状况
韩男性对婚姻状况更满意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农牧区哈萨克族老年人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和家庭婚姻状况关系的调查研究
小猫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