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
——以国画和瓷画为话题

2021-05-13李彩程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瓷画中华文化绘画

李彩程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民族创立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永远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中华儿女用各种形式记录和讲述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让这些记录又成为了中华文化。艺术是记录和讲述中华文化的形式之一,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有音乐、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本文仅从绘画艺术这一角度谈谈中华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源泉,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

一、国画讲述和承载的文化内涵

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著写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古画品录》,他在序文中指出:“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著写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他在“卷一·叙画之源流”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并载:“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具;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我们从《古画品录》和《历代名画记》中可以知悉,中国画的产生是为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创作导向,使得中国画具有了社会教育功能,拥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画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鸟。

1 、人物画最早出现,最早成熟,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画科。“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如周代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战国、秦、汉有记录现实生活和再现神话故事中人物活动的帛画,三国有随佛教、玄学之风应运而生的佛画,魏晋南北朝有为政教服务的人物长卷绢画,五代、唐、宋、元、明、清有服务于皇家政治纪实、军事记事、文化娱乐等宫廷活动的宫廷绘画和记录百姓现实生活画作。

举一例,中国第一批人物画大师的杰出代表东晋画家顾恺之依《女史箴》创作了插图性长卷画《女史箴图》,描绘了春秋及汉代贤妃事迹,以之劝诫宫中妇女要修德养性,遵守道德规范,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女史箴图》既讲述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也成为了当代人树立正确道德观的正面教材,更在后世成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精品。

2 、隋唐起,山水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山水画虽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却折射了人类的现实生活,画的背后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拓展和延伸。

我们来赏析明代画家文徵明的《绿阴长话图》(纸本水墨,纵131.8厘米,横3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为高远构图。主体是在绿荫下临溪对坐轻语的两位高士。环境是深山、瀑布、密林、老树、怪石、小桥、亭屋和曲折通向深山的小道。画中有题跋:“碧树鸣风涧草香,绿阴满地话偏长。长安车马尘吹面,谁识空山五月凉?”诗画相映,呈现了文徵明“我亦世间求静者”的真性情。

《绿阴长话图》记录了当时文人雅士的隐逸生活和追求“生命真实”的思想,成为了后世了解那个时期文人士大夫思想的一部分。

3 、独立的花鸟画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但独立成科在唐代。花鸟画以花、鸟、虫、鱼、兽等动植物为描绘对象,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托物言志是其文化特点。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载:“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与诗人相表里”最典型的是文人画。文人画追求“生命真实”,追寻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独爱画梅的元代画家王冕,以梅喻己,体现人生价值观,他在《墨梅》中题诗曰:“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再如独爱画竹的清代画家郑燮,以竹喻己,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在《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画的是思想,画的是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了丰富的中华文化。

二、瓷画讲述和承载的文化内涵

瓷画,是以瓷器为载体的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谈瓷画之前,我要先谈谈陶,因为陶是瓷的前身。瓷画虽与国画同源,但受陶艺术的影响很深。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足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彩陶纹饰,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情景,真实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我们来欣赏两件以黑彩绘制纹饰的陶器,它们都以讲述的形式记录了当代文化:

1 、出土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这件陶器,在外壁环绘了三道平行弦纹,内壁环绘了人们庆祝丰收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是新石器时代现实生活的写照。盆体上的人物纹饰布局规整,十五位女子分三组携手踏歌,每组间以一组平行线条分隔。女子们欢快而轻盈的姿态,映射了人们心情的喜悦,烘托出热烈的气氛,充分反映了远古先民的审美情趣。

2 、出土于甘肃甘谷县西坪遗址的《彩陶鲵鱼纹瓶》。这件陶器,在瓶腹描绘了一条姿态灵动的腾跃鲵鱼,呈现的是远古人类的氏族图腾崇拜。瓶体上的鱼纹饰准确地表现鲵鱼的特点,充分反映了远古先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艺术再现水平。

瓷器继承了陶器以彩绘讲述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表现技法上有创新。唐朝,湖南长沙铜官窑创造性地把绘画艺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以瓷画讲述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兴起。

我们来欣赏两件瓷器:

1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此罐满饰:肩部绘缠枝菊纹;腹部绘龙、凤纹。表现技法: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用毛笔蘸“斑花石”彩料在施有化妆土的坯胎上描绘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纹饰。文化内涵:引汉·孔鲋《孔丛子·记问》所述“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寓“天下太平”。

2 、《元景德镇窑青花鬼谷子下山》。此罐满饰:颈部绘水波纹;肩部绘缠枝牡丹;腹部绘主题纹饰“鬼谷子下山”;足部绘内含琛宝的变形莲瓣纹。表现技法:用毛笔蘸进口彩料“苏泥勃青”在坯胎上描绘具有水墨画风的纹饰。文化内涵:描述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从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陶器,还是古瓷器,我们的先辈都在充分利用绘画艺术表现形式记录中华文化、讲述中华文化,它们都成为了后世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精品。

三、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如何以好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当代人创造和书写的优秀文化,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绘画艺术对中华文化来说,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艺术,它一边在讲述传统中华文化,一边又以其承载的当代文化成为了后世研究它们所处时代中华文化的实证。传统的中华文化是艺术的泉源,当代人正在创造和书写的文化更是艺术创作的泉源,如何以作品讲述好中华文化,使之成为承载中华文化的艺术精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把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记录在了我的作品里,创作了墨彩人物瓷盘画《静思》。我在创作《静思》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绘画艺术一直都有为社会服务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坚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创作导向,创作“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好作品,以绘画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瓷画中华文化绘画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王清丽瓷画
辽彩新韵
——林声瓷画作品选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