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马恩意识形态特征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

2021-05-12闫成松

公关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启示

闫成松

摘要:要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特征。通过认真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本文立足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思想,认为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现实性;阶级性;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启示:要坚持从社会存在方面探索意识形态挑战的原因;要坚持从基础价值观方面夯实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要坚决维护受教育者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 意识形態 启示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ideology of Marx and Engels

YAN Chengsong(Zhejiang.College.of.Security.Technology..Wenzhou..Zhejiang..China..325016)

Abstract:.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firmly.grasp.the.leadership.of.ideological.work.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ake. 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through.the.whole.process.of.education.and.teaching”,.and.strengthen.the.ideological.education.of. Marxism..To.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Marxs.ideology.education,.we.need.to.grasp.the.characteristics.of.ideology..This.article,. based.on.the.ideological.ideas.of.the.two.founders.of.Marx.and.Engels,.thinks.that.the.characteristics.include:.reality,.class.nature.and. activism,.and.also.discuss.the.important.enlightenment.to.the.current.Marx.ideology.education.

Key.words:.Marx.and.Engels;.Ideology;.Enlightenment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依照批判的对象展开论述,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较为系统的论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随后,他们在其他文章和著作中又作了相关的补充和论述。俞吾金先生较早地从一般意识形态的角度概括了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包括:“意识形态的意向性、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掩蔽或扭曲现实关系、主张‘观念统治着世界”。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阈下进行了意识形态特征的研究,并概括为“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掩饰性与目的性的结合、独立性与继承性的交融”。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客观性特征

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批判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即使是青年黑格尔派也只是进行了“词句”的斗争,根本没有触及到“现实的现存世界”,他们的“词句”只是“虚假的意识”。马克思认为,意识既不是消极的,也没有“绝对精神”那样的决定性作用,意识是现实客观的。

一方面,意识源于现实,而且立足于人的实践。对于德国的哲学,马克思批判其是“从天国降到人间”。马克思坚持“从人间到天国”——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马克思的这段话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且也蕴含了社会意识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马克思同时指出,意识形态必须是立足于人的实践,是在人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实践就没有意识形态的产生。马克思首先指出这里的人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人,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些有生命的、现实的人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他们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其二,这些个人从事着不受任意支配的、客观的物质生产 ,包括“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已有的交往方式和意识形态。马克思进而又强调,即使是人们语言、意识也是伴随着人的实践的一种现实的、客观的存在。可见,有生命的、现实的人是通过实践这一桥梁与现实的社会存在联系在一起,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意识。

另一方面,意识随着现实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批判德国“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未拥有过一个历史学家”。这也是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心主义的重要原因。马克思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在“从事所继承的活动”,是一个现实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即便是近代,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是一个物质的、可以经验证明的行动。这说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的过程。对于意识和历史的关系,马克思甚至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随着人们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而发展。当然,这里并不是讲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而是说意识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受到现实生活、现实历史的制约,也就是前文我们所提到的意识形态的时代性或历史性。这也说明了伴随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意识是客观的。这也就是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强调的,人们的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根本利益的表现。他们又明确解释道,社会意识随着阶级的产生、发展、消亡而相应变化。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俞吾金先生的观点——“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值得商榷,因为被统治阶级同样有立足于自己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点马克思也是早有论述的。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其取得统治地位前和统治地位后都体现了其阶级性特征。

一方面,取得统治地位前——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价值。某一阶级为了取得统治阶级的地位,往往借助“这一阶级的胜利对于其他未能争得统治地位的阶级中的许多个人来说也是有利的”。即是说,进行革命的阶级会赋予其意识形态这样的含义并积极带领其他阶级反对原有的统治阶级,这根本上是为了同时也表明了本阶级的利益,即物质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取得统治地位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一般是通过法律等形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物质关系和自己阶级的利益,会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在这一过程中,“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说,统治阶级不仅统治着社会的物质力量,同时也统治着社会的精神力量。随着他们不断的编造、宣传等,也就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结果——“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不难理解,统治阶级和他们的意识形态家们之所以如此积极,其生产的意识形态能在其阶级内部迅速传播并被接纳,根本上是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的能动性特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到,哲学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这表明马克思意识形态不仅可以认识、解释世界,还可以改造世界,即具有能动性特征。

第一,意识形态是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虽然离不开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但是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殊的规律,可以理解为意思形态是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也是其具有能动性特征的前提条件,如果其没有相对独立性,就不能具有能动性特征。其一,从产生上来看,意识形态始终是社会存在的反应,这一点是意识形态所独有的;其二,从发展上来看,意识形态的有其独立的发展规律,即是说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不断发展,这一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意识形态影响人们对现实存在的认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人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造自己的历史。后来他又解释到,人们以已有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作为他们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如上论述足以表明,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认识现实存在的重要条件,它将会对人们进一步的认识现实存在和新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意识形态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恩格斯在致康·施密米特的信中指出,经济关系反映为法的原则,而法的原则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发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武装人的头脑发挥物质力量的作用,进而可以发挥反作用,对世界进行改造。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对当前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一)要坚持从社会存在方面探索意识形态挑战的原因

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同时,他也在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挑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不同的原因,如思想上不够重视、管理体制不甚完善、新兴媒体的冲击、国外思想的渗透,等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源于现实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根本上是社会存在各要素之间角逐的结果,是我国社会存在发展的外在表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在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生产方式、所有制等社会存在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探究意识形态领域困境的原因,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首先应该从我国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存在方面找出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本质,对症下药。

(二)要坚持从基础价值观方面夯实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存在,而且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发挥社会意识的积极作用以改造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追求。鉴于此,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能动性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改造世界”,即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

事实上,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体现在对社会存在的改造,还体现在对社会意识的“改造”。任何一个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基础理论、时代呼唤和社会实践的三维逻辑统一。同样,人的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原有的思想基础。工作中也发现,基础价值观良好的人更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更容易上升到更高的思想境界。因此,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应坚持从我们社会普遍认可的基础价值观着手,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要坚决维护受教育者的根本利益

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这个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继马克思论述了思想与利益的相关性之后,他同恩格斯又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同一阶级会为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共同制造并维护自己階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在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也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形成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

我国的阶级矛盾也早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中,我国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甚至固化。因此,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不仅有来自阶级之外的挑战,也来自不同阶层人民群众为各自利益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所以,要做好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仅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努力坚决维护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不是单单像前面所论述的总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

三、小结

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其自身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规律。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坚持多管齐下,采取全方位多角度一体化的行动路径。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理念上不断更新、资源上加大投入、制度上继续完善。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才能有效开展并发挥出实际意义。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问题导向模式下专题化教学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项目编号:jg20180716 )。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78.

[2]王玉香.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意识形态特征研究[J].理论学刊,2015(01):4-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张梦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于社会稳定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