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青年基因,就没有商业

2021-05-12

商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商业年轻人美的

在最新出炉的“2020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单中,不仅仅有任正非、张瑞敏、宗庆后这样已奋斗了快半个世纪的行业教父,还有黄峥、张一鸣、聂云宸、王兴这些生于80年代、90年代的“少壮派”。

“少壮派”,青年、优秀、有理想、有思考,这些是他们身上显著的标签。他们是多元商业结构中的一环,相当重要的一环。

今天,没有人再会用單一而狭隘的工作经验和时间成本作为最重要的标尺考量,越来越年轻化的商业精英不断涌现。

仔细观察会发现,年轻的企业家身上有一个共同的标签——互联网。他们是被互联网改变命运的一代人,又利用互联网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和工作,成为既得利益者。

1994年出生的MC天佑是这样一位新青年。虽然他通常会被人们归为“新新人类”。这与他所做的事情有关。这位以在直播平台上喊麦成名的年轻人,无意中成为一种社会和商业现象。我们当然不能无视这样的存在——很可能,他和与他一样的年轻人,正在塑造一个新的商业世代。这个世代与我们过去的理解完全不同。如果你忽视MC天佑的存在,很多时候就无法和这个世代对话,更无法叩开它的大门。

80后刘畅一直生活在主流叙事里。她是头顶名校光环的海归,胡润富豪榜上中国最年轻的女富豪。全球化和互联网将刘畅的时代与父亲刘永好崛起的年代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世界。对于这位新希望的二代掌门人来说,从她执掌这个庞大的农牧帝国开始,传承的价值就不是单纯守住这份产业。

刘畅和新希望的故事是一批中国公司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承担的或许比父辈还要多——虽然这么比较并不公平。如果说父辈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他们命中注定是改变者。他们需要继承上一代企业家敢于冒险又脚踏实地的精神气质,还要为这些体量巨大的公司注入新的基因,让这些公司以始终灵活的身段,绽放青春的活力。终有一天,这些公司会深深地打上刘畅们的印记。

互联网和新科技世界里的那些“8590”,也有我们眼中的新青年。商汤科技是一个“80后”公司,这与几位创始人的年龄有关。这家人脸识别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奇,现在预言或许为时过早,不过我们可以断定,这些活跃于新兴产业领域的“独角兽”们,终将改变中国经济的基因。

吴世春是“酷讯创业邦”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位典型的70后。这位曾经的创业者今天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投资人。他的投资理念是“帮助聪明的年轻人成为伟大的企业家”,也许从他的身份转换上,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经济变迁的蛛丝马迹。可以说,像他一样的投资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年轻。如今,这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他们掌握着亿万资金,他们眼中的“猎物”,正是我们所说的新青年。

方洪波也是当之无愧的新青年,尽管他是一位60后。这不仅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对时尚的关注,喜欢滑雪这样的极速运动。他成为美的集团董事长的时候已经46岁,不过正是他一手推动了美的集团壮士断腕式的变革,美的比很多传统制造商更早地完成了去产能。方洪波想得很清楚,他要让美的具备世界级的品质,成为世界级的品牌;要让美的变成一家科技公司和全球性企业。这些诉求最终的指向是,让美的始终年轻。

方洪波是另外一些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推动商业变革最关键的因素,所有打着传统烙印的商业都需要新青年,年轻的力量能够帮助它们更好地感知变化,有勇气拥抱未知,完成从数量到质量和品质的跃升。

……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新青年。

凯文凯利曾经提出过一个“边缘理论”,即从边缘市场切入,完成对中心的颠覆。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上述几位年轻企业家的成功。

因为他们,互联网的格局才不会陷入寡头垄断,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创新的源动力,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好的世界。

新命题

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一些商业评论会用“VUCA”一词来形容美国企业所处的环境。VUCA是个组合词,由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首字母构成,本用于形容复杂的军事形势。但“商场如战场”,用VUCA来描述人类商业社会,也再合适不过。

而今日中国,比起90年代美国更进一步。即便你试图远离商业,商业也从未远离你。

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速飞快,每个人(尤其是通过股票、保险赚得盆满钵满者)都有一种强烈的上坡、前进感觉。

到了2014年,世界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然而,最恐惧的“硬着陆”倒是始终也没有来。青年一方面抱怨找工作难,一方面又乘上了互联网的风,同龄人水平差不多,怎么就有人工资那么高呢?房租越来越贵,然而年轻人该不该买房,该不该加杠杆……别说年轻人了,似乎整个社会都没有一个共识,也没人能给一个准信儿,就像没人知道长租公寓到底怎么回事儿。

知识付费要不要“感受一下”,区块链要不要“了解一下”,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4年了这业创还是不创?青年陷入前所未有的对个人财富、事业的焦虑,经济的前景却还不甚明朗。

这就是青年面临的“大平原时代”。这一时代有两个特点:

固有经验和传统上升通道逐渐失效。事业方面,你的父母不再能给你很明确的指点;QQ浏览器的一份报告显示,54%参与调查的95后用户,最向往的职业是“网红”。生活方面,“中产”不再是一种可以清晰描绘的生活方式,年轻人的品质生活被自我定义,他们更愿意用“任性自得”描述自己的理想状态。

机遇与风口来得快去得也快。同事投身区块链行业瞬间拿到令你羡慕的薪资,等你准备好简历,同事所在的机构都破产了。瀑布流阅读刷新一下,刚才没点进去的新闻就“消失”了。交友软件推荐了陌生朋友,一旦划过去,下次再划到就是猴年马月了。快速反应,不然快速错过;快速攫取,不然快速失去。

彼岸就在每一次拔腿前进时,所即时延展出的新景象。

新秩序

企业应该相信——或应该致力于让消费者相信——幸福生活可以靠购买产品或服务得来。但在年轻人对“幸福”的定义越来越多元,越来越难“哄”的当下,企业能抓住的,有一些比“营销”更重要的东西。

首先,针对年轻人的愈发个性化,公司要想好自己的应对方式。一种是像部分大公司比如阿里、华为,塑造很强的企业价值观;一种则是张扬个性,让年轻人找到归属,而不要强加给他们。

其次要能看到机会。中国当前消费市场处于一种矛盾,一方面企业和资本看哪个消费品类都觉得是红海,无从下脚;一方面年轻人看哪个品类都是沙漠,只能满世界去淘。

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发现、创造他们的价值,才能被他们选择和追捧。而不是利用信息不透明,甚至干脆忽悠他们一下。

最后就是有担当。这种担当,或者说社会责任,并不一定以传统的方式体现——大企业以往很喜欢赚到钱了出来做慈善、做公益,这在你的消费者眼里其实并没有用,认可你做慈善的也不一定會买你东西。

“在自己的行业和品类里为消费者提供一点创造,改变世界一点点,从这种改变中赚一点点钱”,这是年轻人理解和欣赏的企业理念。你不用关心人类未来,你把你自己行业的未来关心好了就恰到好处。

这也就是在新的消费主义时代下,如何面对年轻人和消费群体,商业才能回归本质,也是商业价值回归社会价值的趋势。

裂缝中凿出的光

与之而来的,是更多机会的出现。

从硬件产品到内容生产,从线上服务到线下体验,从传统行业到创新企业……无数的人从各行业中跳脱出来,他们并没有沦为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愈加坚定从容。你很难说,这些被风口卷起来的猪,是时代的选择,还纯粹只是运气的眷顾。

现在,他们或许操盘着拥有数亿用户的产品,每一个细微的改动都可能影响数千万人。

有人说,中国80后、90后一代是“无”一代:无房、无车、无事业、无存款,无害、无用、无梦想、无污染? 他们的父母,曾是“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表面上看,当年的“四有”价值观离新时代青年越来越遥远,他们不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而是更独立,更强调个体差异和个体价值。

这是当下中国青年的写照,也是身处其中一小撮商业青年们与世界对话的核心武器——独立、自我、表达、精英。

观察商业青年的崛起之路,或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个时代留给年轻人的机会,看到在互联网巨头的掌控格局下,凿出的裂缝。

本期策划,我们围绕“中国商业青年”这拨人群身上,从不同行业不同社群寻找到最有意思、最有代表价值的商业青年思想。

窥一斑知全豹,或许从他们身上,我们更能读懂商界。

猜你喜欢

商业年轻人美的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好美的雾
商业前沿
年轻人如何理财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年轻人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