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仲平:别叫我吸管大王

2021-05-12陈志强

商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办公室

陈志强

双童吸管是中国制造的典型,他生长于青萍间,从两间民房的家庭作坊起步,做的是一根不起眼的吸管生意,门槛低、单价低、利润低,硬是靠着顽强的生命力长成行业的隐形冠军。

讲起中国制造的变迁,人们会把双童当作研究样本;谈及贸易政策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时,关注者们也会以它为看世界的窗口;到了全球推行限塑令的当下,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还是从双童的角度看行业机会。

大家总是容易去关注楼仲平的双童,却很少有人看到双童的楼仲平。

“吸管大王”这个称呼,楼仲平并不喜欢。

尽管已经获得了塑料吸管行业三分之二的专利,最高时,全世界超过四分之一的吸管都是由双童吸管生产的,但从2015年以来,楼仲平越来越不希望别人叫他“吸管大王”。

2015这一年把他的身份分成两段,在这之前他是“吸管大王”,是双童吸管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在这之后,尽管职位没有发生改变,但他的行为越来越像一个学者,他的主要工作变成了思考和布道,双童吸管,则更像是他实践自身思考的修道场。

不一样的楼仲平

楼仲平的办公室特别不一样。

有的老板喜欢把个人爱好带进办公室,比如奇虎360的周鸿祎,在办公室里摆了好几套价格不菲的音响;也有创始人像美团的王兴那样,和员工一起挤在公共工位里。当然,绝大多数老板还是喜欢面积巨大的个人空间,工作用途和身份意义都有。

但楼仲平的办公室,在中国企业里绝对少见。双童总部像一个90年代的小洋楼,一点没有工厂的感觉,大厅干净得让人以为进了一家星级酒店。穿过“酒店大堂”上到二楼,再走几步就是楼仲平的办公室。

透过一整块的落地玻璃,一眼就能看清这个几十平米的小房间。正中并排斜放着5张办公桌,中间的一张是董事长楼仲平的,另外四张坐着他的助理、事业部总经理,甚至都没有用隔断隔开。五个人坐在一起,就像一只正在“开黑”的电竞团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都无法想象,董事长和4个员工,坐在一起并排办公这样的画面。

我们的采访就在办公室一侧的长桌上进行,一排堆得满满的书架把办公区和谈话区隔了开来。在聊天的过程中,能听到一旁有员工疾步走过的踢踏声,还有小声讨论工作的谈话声。一抬头,还能看到墙上的显示屏清晰地展示着各个事业部、经营体任务完成情况。

但长桌对面楼仲平聊的和这些都没关系,不是双童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也不是他的创业经历。刚一坐下,他便说自己正在修订双童的《每日一则》,这是一本类似于阿里黑话手册的小册子,上面是关于双童经营哲学、公司价值观的表述。楼仲平说,在修订的过程中,他刚把“专注”从公司的价值观中拿掉了。

一根吸管做了27年的双童,却把专注2个字从公司价值观中划掉了。这个精明的义乌企业家,是看到了什么新风口么?

楼仲平的答案令人意外,和风口无关,而是和自己看这家企业的位置有关。从2015年以来,他观察这家企业的位置在不断退后,从关注双童到关注吸管行业,从关注中国制造业到关注企业生态,在不断退后的过程中,他看到了许多新东西,这让许多他过去笃信并坚持的东西,正在发生改变。

专注产品是有前提的

和大多数六十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一样,楼仲平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贫苦、坎坷与奋斗的故事。

楼仲平是义乌人,义乌自古是穷地,人多地少缺粮米。为了能吃上白米饭,为了能挣大钱,楼仲平从14岁就开始做货郎担,后来还干过收废品、卖牙刷、倒电子表的生意,什么火做什么。到最后,也并没赚到什么钱。

楼仲平说,这段长达15年的创业经历并不成功。来回换了这么多行当,表面上看是生活所迫,为了生存四处奔波,实际上还是因为自己不够专注,没有坚持。

有了这段教训,加上在日本、德国游学的见闻。专注,成了他做双童吸管时最看重,也最坚持的两个字。

吸管生意的门槛很低,一台机器,再加上一点原料,就可以开工生产了。楼仲平自己也是全家人一起上阵,租了两间民房起家的。但和同行不一样的是,双童始终专注在吸管产品上。

一方面是品质,双童的工艺、材料,始终比同行好,并且率先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是品类,不断创新推出彩色吸管、卡通吸管、风车吸管。

可以说,如果不是专注,双童不会取得过去二十几年的成绩。

在這二十几年里,楼仲平走过多元化的弯路,但在大方向上,他守住了专注的底线。有朋友介绍楼仲平去投房地产,楼仲平算了半天账,说,“我相信这件事情能做,但挣过那么快的钱,吸管是一定做不下去了。”

也有人劝楼仲平别干实业了。江浙一带好多企业都把工厂租出去了,租出去比自己干回报还更高。像双童这样大小的厂区,市面上可以租到几千万,比做企业利润还高。楼仲平也拒绝了,他觉得创业就像投娘胎,没得选。既然已经干了吸管这行,再难都要做下去。

双童的成功原因已经被太多人总结过了,持续产品创新、参与标准制定、聚焦小客户,当然还有极致的成本管控。这段时间,专注就是刻在双童基因里的东西,不断做减法,专注于用最少的资源,做出最好的产品,资源效率最大化。

但到2017年,公司出现了业绩下滑。和团队没关系,楼仲平发现,这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以往的很多判断都逐渐失效了。比如“极致地专注”,过去自己只看到了专注带来成长这个结果,但很少去想,专注能够带来成长,也是有先决条件的。

猜你喜欢

办公室
POLY VOLY办公室
Sriwara办公室改造
来我办公室一趟
Inteltion健身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