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适应性视域下的南京地区乡村景观设计探究

2021-05-11张建萍

工业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

张建萍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部分乡村开始出现生态环境、原始自然肌理、景观风貌和乡村特征被破坏等问题。同时,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环境污染与人们对生活环境舒适度的需求相互矛盾,而气候适应性理论在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中逐渐趋于成熟。本文在此大背景下采用实地测量等方法,尝试探索鄉村景观与气候环境之间的联系,寻求从改善乡村景观气候环境的角度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环境与肌理,以期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乡村景观;气候适应性设计;南京地区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4-0094-03

1953年,Olgyay V和Olgyay A首次探索“生物气候设计学”,在《Design with climate》一书中强调通过顺应自然的手段来实现合理的设计。之后,国内外学者纷纷开展对于气候及舒适度的相关研究,在城市建筑、规划、园林景观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景观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空间,即街道、绿地、公园以及河道。近期部分学者专家将研究方向转向了乡村空间,开展了大量的乡村环境微气候研究或乡村格局与微气候营造的研究。如齐羚等通过大量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研究京津冀村落微气候因子与山水格局之间的耦合关系;孙雁等通过Ecotect与CFD软件模拟渝东南土家族聚落的通风环境等等。

本文将对南京地区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测量,分析乡村景观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并总结其规律,提出合理科学的设计策略。

1南京地区乡村实地调研与结果分析

1.1调研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确定研究区域内合适的调研对象,分别对调研对象(南京地区佘村、石山下村)冬夏两季的气候因子(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参数进行实地调研测量。选取南京地区夏至日、冬至日前后连续晴朗天气中的几日进行调研,即2018年8月1—5日和2019年1月24—29日,并调取南京市气象站气象数据作为参照。

1.2调研结果分析

1.2.1佘村

佘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距南京市中心14.3km,西部、北部接黄龙山,东部接大连山,南部靠佘村水库,依山傍水环境优越。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如图1),东西高差约25m,南北高差约20m,根据村内空间特征所设测点9个(如图2)。

如图3,夏季佘村大部分测点空气温度低于江宁区温度,但冬季温度均高于江宁区,营造了相对较舒适的宜居环境。开敞性广场在冬夏两季升温速度快,易产生高温区域;夏季紧密的低矮建筑群的两面墙体互相形成遮挡,减少了地表受辐射面积,有利于降低空气温度,冬季建筑朝向可以阻挡冬季风,降低街巷内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利于维持较高的空气温度;西侧山体对空气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与山体远近相关,距离越短影响越大,达到一定距离会形成局部气流循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从而降低温度。

冬夏两季中不受山体、水体影响的开敞空间会出现相对湿度、先升后降的趋势,西侧山体对部分测点的相对湿度影响较大,早上不遮挡阳光使得湿度快速下降,中午后产生阴影面积,水分快速蒸发湿度上升。例如测点4与测点8受山体影响明显,相对湿度值均保持先降后升的趋势。

山水空间格局对村落内平均风速影响较大。西侧紧邻山体有效地削弱了冬季风,提供了稳定的静风环境;东侧有大面积农田,地势平坦,有利于夏季通风散热;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局部小空间开敞对平均风速值有较大影响。

1.2.2石山下村

石山下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距南京市区66.4km。村内地形起伏不大,靠南面水域的部分区域有1—3m缓坡高差,周边以农田和山林为主,西部和南部紧接大面积麦田,东部靠山,北部大面积植物组群,整体地势东高西低,东西高差较大约3m南北高差较小可忽略不计(如图4)。场地内植物组群较多,绿化率较高,场内分布较多大小不一的水塘斑块,营造了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根据村内空间特征所设测点10个(如图5)。

如图6,石山下村夏季13:00前各测点空气温度低于溧水区气象温度,冬季11:00后大部分测点高于溧水区气象温度,在冬夏两季日间部分时间段营造了相对较舒适的小气候环境。开敞性广场在冬夏两季升温速度最快,而植物较多的小游园升温速度缓慢,可见铺装与植物共同作用于空气温度。同时,石山下村东部紧邻山体西部,无高大植物群落的外部环境,这些都对冬夏两季的空气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夏季下午部分时间的空气温度升温速度快,大范围区域高于气象站温度,特别是靠近山体的测点。冬季上午部分时间的空气温度低于气象站温度;村内空气温度也同样受临水条件的影响,水面大小与距水远近情况对空气温度影响较大。

冬夏两季的相对湿度值较高,不受植物和水体影响的不透水铺地开敞空间相对湿度值下降速度较快。紧邻水体的铺装广场湿度变化较大,夏季上午太阳辐射,同时蒸发地表剩余水汽和水域内水分,使得相对湿度值快速上升,午后地表剩余水汽完全蒸发加上空间开敞,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带走空气中大量水汽,相对湿度快速下降,变化趋势明显;而冬季由于太阳辐射减弱对其湿度的影响没有夏季明显,但由于靠近水体相对湿度仍保持较高的状态。

石山下村东侧紧邻山体阻挡了夏季东南风,不利于村内通风,特别是东部紧邻山体的测点所受影响较大,平均风速持续为低风;西侧为大面积农田水塘地势平坦,测点3西北部有一定体量植物组团,对冬季西北风的影响较小。故石山下村内各点的平均风速变化较为丰富。

2乡村内影响气候环境的景观因素

2.1地形

地形对气候因子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会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及其舒适度。例如佘村和石山下村皆为靠山型乡村,蒋山村为平地型乡村,靠山型乡村相对于平地型乡村来说边缘和内部气候环境变化更为丰富,其中靠山型乡村的边缘空间测点受是否靠山或靠山方位的影响,而平地型乡村边缘空间中未出现此差异。

2.2植物

在乡村景观中植物种类较特殊,以本土植物和农作物为主,边缘空间以自然植物组团和农田植物景观为主,村内植物以植物组点缀空间。在乡村景观气候适应性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植物的本土性和乡村特征的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植物冠幅、落叶情况等。

2.3水体

在乡村景观中水体有边缘水域、临水空间和内部水景几种形式。水体和乡村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水体在乡村的边缘,即乡村的一侧或两侧紧邻水体;另一种是水体穿过乡村呈线性延伸。从气候适应性设计来讲,不论是哪种结合方式水体,都对周边区域小气候环境存在一定影响。

3气候适应性视域下的南京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3.1疏通街巷肌理和通风廊道

在现有乡村景观设计时,已有大量建筑群和街巷肌理,但随着村民居住时间长,生活需求和生活物品数量剧增,导致改建、加建建筑逐渐侵占了街巷空间,堵塞通风廊道降低街巷空间的风环境质量,间接降低了空间舒适度。故在对现有乡村景观设计时,应疏通原有街巷肌理还原风环境,对乱摆、乱放、改建、违建破坏原有街巷风环境的部分进行清理、拆除,还原街巷原始气候环境(如图7)。在疏通原有街巷肌理时,除了保持原有肌理合理拆除之外,还需注意保持夏季主导西南风风向的通风廊道,必要时可开设新的街巷维持风廊,补充因建筑群过于密集损失的局地风环境。

3.2在街巷内增设遮阳景观元素

由于街巷空間狭窄,在其内能用于调节气候因子的景观元素有限,所以利用简单的植物覆盖形成林荫道调节街巷内的太阳辐射与风环境显的尤为重要。将乡村街巷按照宽度分为三类:3m以上的较宽街巷、3m—1.5m的较窄街巷与1.5m以下窄街巷。宽1.5m以下的街巷空间最狭窄,保持其通畅性需求较高,为维持其良好的通风环境不建议增设植物;3m—1.5m较窄街巷有一定的空间但仍有限,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不宜选择冠幅较宽的乔木与灌木,可在南北向街巷的东面建筑与东西向街巷的北面建筑外侧种植池种植爬山虎等落叶爬藤植物(如图8)。夏季日间太阳直射于植物叶面进行遮阴,可以降低立面温度减缓街巷内升温速度,从而进行降温作用。冬季有爬藤植物落叶的建筑立面受太阳辐射,直射面积最大,使街巷内空气温度快速上升,再加之爬藤植物所占横向面积小,对街巷内的交通与风环境影响也较小,使得平均风速不变,夏季时凉风习习;3m以上的较宽街巷可以根据其具体宽度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尽量选择冠幅较小的椭圆形、枝下较高的落叶小乔木作为行道树,例如银杏等。

3.3整理景观节点形成生态系统

从整体上来看,在乡村景观规划时,应充分利用气候特征对乡村环境科学调控,营造整体环境气候。同时提高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开合度和开合方向;配置遮阳庇荫的植物组团或景观设施,在其下方搭配休闲娱乐设施,增加使用功能及其空间舒适度;保持乡村原有肌理的同时增加大面积外部景观节点,将乡村内部零碎的小面积景观节点空间进行联系、组合,对于景观效果差的景观节点应重新调整景观元素搭配;在街巷内部设计活动场地、绿地或者扩大原有场地面积,必要时需拆除部分建筑释放空间,与上节梳理肌理的街巷空间形成有效连接,加强场地内空气流动;根据场地外部自然环境和地区气候特征,定义其使用功能,使乡村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科学调节各空间层面气候环境,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积极引导村民进入景观节点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如图9)。

3.4利用植物配置提升广场舒适性

根据乡村广场的不同功能性质和太阳辐射量的具体需求利用景观元素植物对其进行植物配置,广场节点的植物搭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类(如图10):(1)采用种植成列的高大乔木与草坪搭配或仅用草坪进行广场边界四周围合;(2)采用乔灌草复合植物群对广场部分边界进行围合;(3)广场内部成排成列种植高大乔木;(4)植物群位于广场的中心或中心靠后区域。在植物种类上应尽量选择乡村本土植物,特别是灌木丛与草坪。同时考虑冬夏两季的太阳辐射量情况,高大乔木植物种类尽量选择落叶类。

4结语

因为生活质量的上升,环境舒适性逐渐被重视,逐步从城市区域移到乡村区域。目前我国乡村建设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因此以南京地区的部分乡村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气候适应性乡村景观研究,并将设计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之后的乡村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探讨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