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子金子, 你为什么是万人迷

2021-05-11陈光

视野 2021年8期
关键词:淘金金子黄金

陈光

自古以来,人类对黄金就有着超乎寻常的迷恋,不分地域、时代。它是古埃及人“可触摸的太阳”,古罗马人的黎明女神,古希腊人的宙斯之子,古代中国帝王的不老仙丹。

历史上,黄金一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耀与权力。明神宗朱翊钧佩戴“金丝蟠龙翼善冠”,体现皇帝的权威和庄严;匈奴王的鹰顶金冠,象征草原上的王者;古埃及的历代法老,用黄金打造自己的宝座,图坦卡蒙法老的黄金面具、黄金棺材、黄金宝座更是如今的黄金文物之最……

历代因黄金而引发的战争、掠压、杀戮更是史不绝书。耀眼的金光背后,黄金的致命诱惑也时刻考验着人性。

人天生喜欢“发光”的东西

人类为什么会迷恋黄金?与铜比起来,黄金的作用并不大,用当代货币史学家彭信威的话说,“既不能制造武器,又不能作生产工具”;老百姓说得更直接:黄金“既不能吃,又不能喝”。既如此,古人为什么会认定黄金是好东西?

有研究者甚至追溯到20万年前。据美国纪录片《人类大历史》,早期人类在冒险踏入一片新领土,寻找能够生存的东西时,会注意到波光閃闪的水源。对早期的人类来说,闪光即意味着有纯净的生命之水,这个史前的联系沿用至今,人类始终在寻找光芒。

我们想要铬合金的车,闪光的珠宝,甚至连信用卡有时都镀上金光,这或可理解为,我们的大脑是被设置成偏爱闪光的物品或事物的。

在各种闪光的物体中,金子还让人联想到永恒,联想到太阳。因为黄金拥有比铜和其他金属更加美丽的光泽,而这种光泽只有太阳能发出来,黄金因此被视为太阳的化身。同样的,银子比铜值钱,也因为银子的光泽如月光般漂亮。

先秦时,人们把银、铜都称为“金”,为区别于黄金,分别称为白金和赤金——黄金、银、铜被先秦人称为“金三品”。“金三品”都是贵重金属,但有上下之分,《汉书·食货志》称:“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就这样,在“以貌取金”的古代,黄金完胜。

吃“金”,真香

黄金受宠的原因,其实与古人对黄金的过分迷信有关。尤其是秦汉时期,人们甚至将黄金视为“万能药”。据《盐铁论·散不足》,秦汉时有一种说法:“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

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发现,铜质、铁质的器皿放久之后,容易氧化“变质”,而黄金“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不仅放久不变质,就算埋在土里或者用火来烧,都可以保持原样。黄金耐腐蚀,入火不焦、入水不腐、入地不朽,这些具有“永恒性”的特点让中国古代方士将其与长生不老仙丹联想到一起。

汉武帝刘彻就是个求不老仙丹的“头号粉丝”。《史记·孝武本纪》中,方士李少君曾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至物,至物而丹砂可化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而事化丹砂诸药剂为黄金矣。”说白了,就是忽悠汉武帝,自己能炼金,食含金的丹药能长寿。

历史已经证明这些金丹并非长寿药,而是毒药。古代炼丹家所炼制的药金,主要成分是汞、铅、砷、硫等化合物,丹药中毒现象普遍。中国炼金术在唐朝达到顶峰,这也意味着,唐朝丹中毒而死的皇帝最多。太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等皇帝皆因服丹药而暴毙,欲求长生,反致速死。

痴迷黄金的汉朝皇帝

“金丹”先驱刘彻就是个酷爱迷信鬼神的人,见到坑就跳。

刘彻痴迷黄金。还记得海昏侯出土的金马蹄吗?这也和他有关。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二年,改铸黄金形制,刘彻曾猎获白麟,看见天马,泰山顶显现黄金。刘彻认为这是祥瑞之兆,于是下令“更黄金为麟趾褭蹏蹄以协瑞焉”。因为有这种说法,古人因此将“马蹄金”视为宝物,认为放在家中可以镇宅、辟邪。

先秦时,人们喜欢把黄金做成饼形和方块形,前者称为“饼金”,有圆形和不规则形;后者叫“金版”,每一版上加盖十几个到二十几个印记,故又称“印子金”,使用时就割下一块。

到南北朝时,出现了“金条”的雏形,即长方形条状黄金出现。唐代称之为“金铤”或“金笏”,这种金铤在宋代改称“金锭”,到元代则成了“金元宝”,即“元代之宝”的意思。金元宝“仰面似船,伏面似案”。

据专家考证,西汉是中国古代黄金储备最多的时期。《汉书》记载,西汉皇帝共赏赐黄金一百多次。汉武帝也算财大气粗。汉武帝元鼎五年,齐国国相卜式上书请击南越,汉武帝特意赐关内侯爵位,金六十斤,田十顷,以嘉奖他的忠心,并布告天下,希望能有更多人响应,然而列侯却装聋作哑。

汉武帝为削夺列侯的爵位,达到惩罚目的,授意少府严加审核列侯上交的金子。最终有106名列侯因为金子成色不足丢失爵位,史称“酎金失侯”。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一书统计,单《汉书》所载,西汉黄金重达90万斤,约合今天276335公斤。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自2011年发掘以来,出土金器数量也多达478件,是中国考古之最。

淘金户朱家

既然皇帝喜欢金子,民间自然少不了五花八门的“淘金术”。唐代的《岭表录异》还记载了一种从屎中取金的方法。

“广州浛洭县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养鹅鸭,常于屎中见麸金片,遂多养,收屎淘之,日得一两或半两,因而致富矣。”用鹅鸭协助淘金的方法到清代都存在。

从13世纪中叶起,欧洲也刮起了炼金热。根据欧洲炼金术士的理论,用一种被称为“哲人石”(Philosopher's Stone)的点金石,就能改变金属性质,把贱金属转换成为黄金。没错,这个“哲人石”就是《哈利·波特》里的“魔法石”。寻找这块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魔法石”,只能是徒劳。

当世界各地权贵都在寻求黄金时,元朝末年,南京的一户农民家庭也感到压力山大。元末有个特殊户籍,叫“淘金户”。这个农民朱家就是淘金户。南京也不产金,老百姓哪儿弄金子去?不给朝廷上交金子,又要受罚。淘金户只能通过自己种庄稼,干活儿,挣了钱,买了金子,再上交。

这种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朱祖父带着一家搬迁,躲避这场“无金之灾”。而这家里的小儿郎,就是朱元璋。

作为淘金户家的孩子,朱元璋深知求金背后的故事。但明朝初立,皇帝朱元璋急于巩固国家实力,求金似渴。他从隋唐文献中看到有个叫婆罗洲的地方,据说当地遍布黄金。带着对黄金国的向往,朱元璋派武官黄森屏南下寻宝。

历经坎坷,黄森屏来到位于东南亚的婆罗洲,却只看到无边的原始森林。多年异乡寻金中,黄森屏也凭借赫赫战功逐渐成为当地渤泥国的实际掌权者,但一直心系明王朝,最终抱憾客死他乡。渤泥国也是现在文莱的前身。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关于寻金,古今中外有太多故事。金子照出人的恶多于善。

在成为首位横穿美洲大陆到达太平洋东岸的欧洲人之前,巴尔沃亚是位逃犯。为躲避债务和法庭对自己叛乱行为的审判,他抱着一线希望,逃到美洲。这里有他唯一翻盘的机会。他知道,向朝廷的财库进贡大量黄金就可能免除或推迟这些官司。

据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记载,和同伴抢掠、杀害了不少当地土著民后,巴尔沃亚一行人有机会来到一位势力强大的酋长家中,没等他开口要,这位酋长就乖乖送出四千盎司黄金。但接下来的一幕,让酋长惊呆了。

他恭敬招待的这些天国子弟,一向趾高气扬得像神一样威严的外来人,一见到黄金,瞬间像一群挣脱了锁链的狗似的互相争斗着。他们拔出刀剑,攥紧拳头,高声叫喊,彼此怒骂,每个人都想多分一点黄金。

这些拥有“人造闪电和雷鸣”的“文明人”,竟会为这一小撮黄色金属发疯。酋长露出鄙夷的神情,对翻译说:“你们为了这样一些没用的東西争吵,为了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金属玩命,真奇怪。就在这些高山后面,有一片大海,所有流入那片海的河流都含有黄金。那边住的民族,他们的国王吃喝用的都是金子,要多少有多少。”

那个地方就是秘鲁。酋长无意间的话,开启了巴尔沃亚寻找黄金国之旅。这也是一条他亲自为自己铺出的地狱之路。南下途中,巴尔沃亚不但烧杀掠夺,还以各种残暴手段杀害土著俘虏以“取乐”。

然而,当他离黄金国越来越近时,受同伴嫉妒,被诱骗逮捕,经过仓促的判决,几天后,被送上断头台,最后也没踏上黄金国土。

《列子》中提到一则齐国人光天化日之下去金铺抢金的案子,衙役逮住他后问:“人都在那里,你怎么还敢抢别人的金子?”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是金子射出的光芒太强,还是人的眼睛赋予了黄金太多?

(摘自《V课》)

猜你喜欢

淘金金子黄金
盛逝
六连跌后,黄金何去何从
淘金梦
《淘金岁月》:论“知行合一”仍只是“知”
买入黄金好时机到了吗
一个接一个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