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

2021-05-11

河北职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教学内容

潘 磊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但现在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达到企业的要求,才能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

一、高职课程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特性不突出

1.高等性不突出,与岗位培训和低层次的职业教育相比,高职学生应该具有从事某一专业对应的多种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应该具备宽厚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能够处理岗位任务中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而这些都没有在课程中落实,使得企业很难得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职业性不突出,课程结构模式与传统学科型的结构非常相似,培养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的特征不突出,另外,课程设置方面往往把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片面地当作整个专业的知识技能,也没有为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做铺垫,这些都使得课程的职业性不突出。

3.技术性不突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纷纷涌现,一些对技术技能要求更高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些都应及时融入到教学中,但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实现,包括:专业方面课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比例不高,总课时量不足,师资水平有限,实习实训条件不达标,实习实训经费不足等等。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平衡

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占比较大,实践课程占比较小,即使实践课程较多,但由于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欠缺,也导致实践课程无法有效实施。另外,与校内实践课程相比,校外实践课程较少,虽然开设了识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课程,但往往由于不能保证企业实训场所,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全面深入地实岗操作,以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进行培训后才能上岗。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虽然采用了项目任务式的教学,但这一比例不大,只在一部分课程中有所体现,其他课程还主要是采用了章节式的教学,没有以工作任务为课程构建的基础,还是以学科的系统和完整来构建课程。

(三)课程实施方式欠缺

高职大多数授课教师都是毕业于大高校,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没有相应的企业实践经历,进入教师岗位后,由于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完善,也没能深入企业培训学习,这就使得教师在授课时重视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实践训练,这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虽然“信息化教学”“现代仿真教学”也在授课中使用,但是没能融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项目任务、实际操作等,这些教学流于表面。

(四)课程实践资源不充足

课程资源不足是指与课程教学配套的其他辅助性资源欠缺,除了应该有的图书期刊、视听资源、配套参考书之外,对于实践性教学资源,仿真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践资源都不太充足,虽然也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但是这种与实践性相关、与岗位相关的教学资源很少,有待补充丰富。

(五)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1.主要以授课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没能融入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企业评价,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有些片面。课程评价的主体单一,也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2.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时,只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结果进行评价,没有对学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学生也不注重自身技术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为了及格率和毕业率,教师乃至学校不能按照培养标准严格执行,也没采取科学的测评方式。这种简单随意的评价方式也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一)市场调查研究与职业岗位分析

市场调查研究与职业岗位分析是课程体系开发构建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掌握了对人才职业素质的具体需求,才能提高课程体系开发的针对性,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都要尽可能地进行调研,被调对研企业的分布地域也要尽可能的广泛,企业数量不能太少。

市场调查研究与职业岗位分析主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其一,对专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其二,对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其三,对职业岗位群分析。

(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工作,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抽象的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通用的基本素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具有本专业继续学习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沟通等职业素质。

为了最终确定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在市场调研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本地域的经济发展趋势,综合企业对人才技术技能的实际要求,综合科技进步对职业岗位带来的变化,这几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调研总结出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然后总结出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找到这两方面的差距,确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最终确定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本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内从事的岗位形形色色,但不能将所有岗位的知识技能都列入教学内容,要以本专业对应的主要岗位的知识技能为本,要以往届毕业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为本,把其中共性的,重要的知识技能列入教学内容,去除其他知识技能。

2.要把本专业1+X 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鉴定证书中的知识技能列入教学内容。当然,虽然后者已经取消,但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有很重要指导价值。

3.要紧跟专业的科技发展,把本专业中已经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内容。

(四)设置专业模块,构建课程体系

本文研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遵循本专业职业特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设置专业模块基本思路是:对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结合教学内容,将其中本专业基本的、共性的知识技能确定为一个个核心教学模块(即学习领域),形成专业基础性课程模块;将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一个个方向性课程模块,形成专业方向性课程模块;再将培养学生适应本专业科技进步,满足个性化发展的知识技能确定为一个个发展性课程模块,形成专业发展性课程模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通用性课程模块,用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伦理道德,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基本职业素质,这个课程模块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设定,在此不做讨论。至此,四个课程模块包括:通用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性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性课程模块和发展性课程模块共同构成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岗位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得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步,本专业面向电子行业,适应电子类企业实际工作需求,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管理营销、装调维修、工程施工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具有职业发展潜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第二步,总结上述每个岗位的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可得到以下四类主要的工作方向:电子产品设计及PCB 设计,可编程器件设计;STM 设备操作维护以及工艺、质量管理;智能家居产品工程施工和装调维保;技术支持和产品认证的辅助类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这四类工作设置:第一类工作需要培养器件编程应用能力;第二类工作需要培养PCB 设计应用能力;第三类工作需要培养学生STM 调试维护能力;最后一类工作需要培养智能家居施工能力。这四类工作依照工作任务和工作顺序可以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第三步,根据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能力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总之,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市场对人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会不断变化。所以,课程体系一定要及时调整适应市场的变化,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变革以及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融入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使高职教育得到广泛的认可。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