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2021-05-10周昌凤

教育界·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行为习惯小学语文

周昌凤

【摘要】就小学语文学习而言,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无论是语文能力的养成还是语文知识的积累,都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效和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长期发展。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行为习惯的正确性,进而促成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行为习惯;全面发展

说到行为习惯的养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与教育。诚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班级管理来强化、引导,但作为具体学科的科任老师,在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方面同样责无旁贷,同样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在学校生活的点滴中渐渐渗透,逐步提升。

一、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养成的,需要教师的培育与不间断的引领。可以这样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师生在交流、沟通和切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好的习惯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尊心逐步加强,他们在行为习惯上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教师不能直接地批评,要了解事情的原委,要主动地走近他们,了解他们,进而帮助他们克服习惯养成中的一些困难。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做好他们的心理工作,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慢慢地让他们醒悟与改变。教师不能采取过激的、硬碰硬的方式,强迫学生改变,要在春风中化雨,要在循循中善诱。

记得一次语文课上,讲课的内容是老舍的《草原》,一个学生迟到了,从后面一溜烟似地跑到了座位上,没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她也自以为很完美,兴奋地上完这个课。在回答问题环节她还能仿造出这样的句子来:那些天边的云朵,仿佛是地上盛开的花,给人美美的感觉。下课之后,语文教师不是直接去找她,而是在找她前做了一些更细致的工作。通过询问班上其他的学生,语文老师了解到,这个学生叫珊珊,一周都要迟到好几回,每次都是偷偷地进来。语文老师再去问其他的科任老师,得到的回复是,珊珊是一个好学生,没发现她迟到过。明显的,就迟到而言,这是一个不好的行为习惯,而珊珊却没有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妥,甚至她会认为这样偷偷地进来是一种本事与荣耀。语文老师找到了珊珊,问她为什么上课迟到,然后再偷偷进来。她发现自己的行为被教师知道了,先是一脸的诧异,接着就是一脸的无所谓。她说,反正又没有别的学生看见,老师基本上也没看见也没影响别人听课。语文老师告诉她,这几次在成绩上她的进步是大的,在课堂表现上也是可圈可点的,就是这个迟到会让她止步于班上的文明标兵。珊珊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了,承诺如果能给她一个获得“文明标兵”的机会,她会改掉这样的习惯。这样的一次简单交流,就让学生行走在良好习惯养成的路上。因此教师要多创设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从他们内心的需要出发,慰藉他们的心灵,给予恰当的调整。

二、进行家校沟通,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多方面的配合。换言之,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要让学生具有好的行为与习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同样需要进行家校沟通,要与家长形成合力,进而更好地推进学生的发展。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很少与家长进行沟通,导致教师对学生在家的情况知之甚少;同样,家长对学生在校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导致家长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恰当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能让家长调整教育方式,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一次语文课,学生在预习着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大家都在认真地理解其中的含义,而一个叫雯雯的学生竟然趴在桌上睡着了,语文教师原本以為她累了,就叫醒她,然后继续上课。第二天这样的现象再次上演,雯雯一开始上课就以睡觉的方式来抗拒语文课堂。这样的现象在之前的语文课堂不是很常见,雯雯尽管成绩不好,她还是懂得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好的行为习惯。老师认为她这样做,一定是心理上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她认为过不去的坎,通过课上睡觉表示无声的反抗。生怕遇到脾气过激的家长,教师让家长来学校一趟,分析孩子最近的表现。原来,雯雯跟家长闹别扭了。放学回家,她想玩一会儿手机,雯雯的妈妈直接动手给了她一个耳光,而且说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雯雯想既然一辈子都没出息,干脆自暴自弃,于是课上她就故意装睡。语文老师指出雯雯妈妈在这件事的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说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彼此讨论。雯雯妈妈也告诉语文老师她的困惑,打孩子也是无奈之举。有了这样的家校沟通,教师能知道雯雯的心理状态,雯雯妈妈也能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家校沟通中教师也能做到个性化的教育,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家长也能调整教育方式,让孩子有新的改变。

三、开展丰富活动,逐步修正自身行为

对学生来说,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教师要慢慢地指引他们,要柔软地改变他们。换言之,教师对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要以渗透为主,而不以强制性的改变为主。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好的行为与习惯,进而通过活动的内化,逐步养成好的习惯。

小学语文涉及的内容很多,同时也涵盖他们多方面的素养培养。要让学生在多方面获得成长,就必须要让他们感同身受,要让他们亲身体验。基于此,创设活动就成为培养他们行为习惯的重要路径。一次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笔者作为语文教师,给学生做了一个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演讲,旨在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并且要求他们在行为与习惯上要有具体的爱国举动。在升国旗的时候,我发现孩子在下面说话的、做小动作的都有,也许他们不觉得这是不爱国的表现,但事实上就习惯养成而言,他们随便说话,不遵守集会纪律,不知道对国旗行注目礼,就是不良的、需要改变的习惯。

正巧学生最近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语文教师就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与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时间,让他们到前面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文中那股爱国的热情、那股为人民的情怀就自然地在学生嘴边流淌。再接着,教师让学生开展一个情景剧的表演,让班上的孩子分组表演狼牙山五壮士,他们自然地就学会了怎样在五个人之间形成默契,怎样顾全大局,怎样遵守班长马宝玉制定的规章与制度。文中有这样的一句——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通过表演,学生明白了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让小学生养成一个习惯,通过创设活动让他们去体验,是最有效的路径。

四、应用课堂教学,增强行为习惯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也是他们生长能力与素养的地方,教师要将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场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进行点滴的渗透,要将教材内容、文本思想、学习方法、思维碰撞等与相关的行为与习惯对接起来,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在语文课堂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除了能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还能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生长。换言之,一个随地吐痰的学生是不能在作文中展示出自己优秀的品行的;一个不尊重别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也不会跟别人配合默契的。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穷人》为例,在阅读完文章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桑娜是个穷人,有一个非常穷的家庭,有五个孩子,在寒风中难以度日,可她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呢?孩子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教师问学生:从桑娜身上可以看出她有哪些好的行为习惯呢?明显的,这既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思考。学生要思考桑娜的行为有哪些,能表现出她什么样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其实就是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习惯养成的精神食粮。学生们发现桑娜热爱劳动,从不偷懒,即使上苍对她不公。在学生的眼里,爱劳动就是好的行为习惯,不依赖别人,能自强不息,就是应该赞扬的品行,也是必须要养成的习惯。他们还发现桑娜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在学生的眼里,他们同样认为助人要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要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有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别人;没有条件的时候,也可以像桑娜一样去帮助别人。再接着教师问学生:假如他们是桑娜,他们会怎么做?这是对阅读的一次拓展,需要学生学会与文本的主人翁对话;这也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一次拷问。通过这样的问题,旨在让学生思考面对生活中有困难的人时,面对班级中有需要帮助的人时,他们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一次文本的解读变成学生的一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站在习惯养成的角度去促进他们多方面能力的生长。

五、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作为语文教师,要成为塑造他们品行的重要推手,要为他们的成长发挥一个教师应有的能量。语文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让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刘红伟.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20(08) .

[2]李勤.农村学校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9(09) .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行为习惯小学语文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