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机理研究

2021-05-10方佳音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5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绿色

摘  要:乡村绿色发展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而绿色金融服务应发挥其重要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目前在政策性、需求端、供给侧多方因素作用下,乡村绿色金融供需未能实现有效匹配,并存在一定的金融排斥现象。绿色金融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应充分发挥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改善乡村信用环境,提高其乡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参与度,并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地方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1.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乡村绿色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严峻,农业可持续发展不足,乡村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支柱。而“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习近平,2016)。2019年1月,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纲领性文件《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作出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总体部署,提出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创新“三农”绿色金融产品(杨士伟,2019)。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聚焦乡村振兴全面实施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等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目标,并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从政策层面强化绿色金融的制度性供给,保障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健全乡村金融体系 ,原有的绿色金融“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也已发生丕变。

而目前对于绿色金融的研究与探讨主要集中在四大银行及大型商业银行涉绿、绿色债券指数引入、碳金融产品创新等顶层设计领域,而如何在环境问题较严重的乡村地区开展绿色金融服务并未引起重视,对于乡村如何接轨绿色金融实现振兴这一议题尚未展开系统性的研究(王劲屹,2019)。让地方性商业银行结合各地区绿色发展特征,参与农村绿色金融体系构建,方能全方位地实现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走上真正的振兴之道。同时,以地方性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发挥其草根性及地缘性带来的发展优势,对农村绿色金融发展路径进行探讨,对于理论框架的全面性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2.乡村振兴战略下绿色金融发展问题

目前乡村绿色金融需求缺口巨大,据相关部门估算,近年来我国乡村每年绿色金融需求大约1万亿元,而政府财政出资仅能满足其中的20%(王波,郑联盛,2019)。整体上我国乡村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在政策性、需求端、供给侧多方因素作用下,供需未能实现有效匹配,并存在一定的乡村绿色金融排斥现象。

2.1政策性问题:

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绿色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实施。

我国绿色金融国家层面的宏观体系、顶层设计已初步构建完成,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绿色存款、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产品和工具的规范性政策也基本覆盖,在《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绿色金融制度建设不断发展,例如《绿色信贷指引》作为纲领性文件,为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尽管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乡村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仍较缓慢,具体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绿色金融微观层面政策还有待细化,绿色金融在乡村地区推广发展的具体实施、保障及监管政策仍有缺位。

在法律法规方面,整体上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绿色金融相关法律均有缺失,且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对乡村商业金融体系予以保护与规范,法律法规的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性金融机构“脱农弃绿”的情况出现。

目前,我国虽已形成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乡村金融组织框架体系,但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监管到位的乡村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尚未形成,商业银行组织内部的运作体系有待优化(左正龙,2021)。此外,乡村信用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开展乡村绿色金融所急需的新型农业主体等相关经营及信用信息未能纳入征信系统,不能形成良好的乡村信用环境,也成为了地方性商业银行参与乡村绿色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2.2需求端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乡村金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融资用途、融资规模、融资主体等方面的变化。

融资用途上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更为多样化,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等新型绿色产业链的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这些项目的投资周期一般为中长期,融资规模较大,投资回收期长,运营效益较低,风险较高;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经营模式已成为趋势,因而融资主体也已发生相应变化,从小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以大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形式存在的新型农业经营及服务主体正成为绿色金融需求主体和实施乡村振興战略的中坚力量(施晓春,2020)。

然而由于整体上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不高,金融素养偏低,金融知识欠缺,并对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等信息掌握不充分,加之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支领域,在农村地区普及率低,农户对于相关信息了解不足,导致了绿色金融需求排斥现象的存在(杨林,邹江,2019)。

2.3 供给侧问题:

目前,由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开展乡村绿色金融业务存在政策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会对其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参与农村绿色金融服务的意愿不强,内生性价值驱动力不足,存在供给排斥现象。从短期来看,由于开展该项新业务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机构部门体系构建、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一定资金,会增加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市场的征信系统不完善,信息不对称,农户抵押品缺乏等因素会增加业务成本,影响其短期流动性;投资绿色金融服务需要进行有限资源的重新分配,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金融机构整体资源,增加机会成本,并可能会影响传统核心业务竞争力的提升。而由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金融项目大多资金需求较大、投资期限及回收期限较长,风险较高,加上政策性的优惠利率,短期收益率会受到影响,有悖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传统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三性原则。

从现有乡村整体金融产品结构来看,产品较分散,主要集中在满足农业生产及农户生活消费需求的小额信贷、联保贷、惠农贷、扶贫贷等产品类别上,产品结构较单一,且缺乏“绿色金融”这一主线贯穿,协同性和创新性不强。市场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其规模与农村绿色融资需求不符、资金期限错配,产品开发存在滞后性,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多样化的绿色融资需求。

3地方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面对乡村绿色金融发展的三方制约因素,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的调节机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协调促进。建立长效机制,解决供给侧及需求端的金融排斥现象,打破绿色金融在乡村发展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力保障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3.1 加强制度政策保障

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乡村绿色金融服务的资金投入、实施规范、风险监控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各地政府机构应在国家整体部署下,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区域绿色金融政策;根据当地乡村振兴及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机构与开展乡村绿色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产权,对双方的权责进行清晰的界定。政府机构应建立乡村绿色金融的政策扶持及财政保障机制,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再贴现、风险补偿等手段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及风险,激励引导地方性商业银行加大乡村绿色金融发展力度,扩大乡村绿色金融供给;另外要加快制定乡村绿色金融的分类和评估的统一标准,对绿色项目、绿色经济活动的范畴及类型等进行清晰界定划分,杜绝“漂绿”及“套绿”的现象,并积极引入碳排放权等指数进行量化评估,构建乡村绿色企业的评级系统;还需加强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建立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确保资金流向,监控金融风险及环境风险。

3.2 改善乡村信用环境

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推进乡村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应积极协调,多方联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打通信息壁垒,完善乡村征信系统,构建乡村绿色金融、绿色项目及相关生态环境指数数据库,建立乡村绿色金融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将乡村绿色金融和数字化金融及普惠金融有效对接(王波,郑联盛,2019)。

可通过线下(如宣传展板、客户经理下乡宣传等)+线上(如公众号、短视频app等)渠道加强绿色金融宣传,增强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其对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认知。

3.3 提高地方性商业银行参与度

目前商业银行参与乡村绿色金融服务主要出于迎合政策导向考虑,乡村绿色金融的弱质性及商业银行的趋利性,使得其开展服务的内生驱动力不足,尤其是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参与积极性不高。

然而国内学者进行了一系列银行绿色金融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评估,从实证结果来看,除了绿色金融抑制财务绩效观点外,主要还形成了另外两种观点:一是开展绿色金融对银行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即绿色金融改善财务绩效论,认为绿色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及企业形象,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并降低环境风险,从而改善财务绩效(李苏等,2017;何凌云等,2018;孙红梅,雷喻捷,2019)。二是绿色金融对财务绩效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即绿色金融影响财务绩效的时滞效应论,认为绿色金融对财务绩效的改善作用存在滞后性(郝清民等,2016;张琳等,2019)。

就绿色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的实证分析,为商业银行开展乡村绿色金融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助于充分调动相关银行开展业务的内生积极性,缓解供给排斥现象,从供给侧解决乡村绿色金融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更应充分发挥其草根性及地缘性带来的结构绩效、信息优势及关系发展优势,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探索适合乡村市场的特色绿色金融产品线(如绿色专项债券、绿色农业供应链信贷产品、乡村旅游信贷产品等)解决产品分散,协同效应不强的问题。遵循财务可持续性原则,规划业务发展策略,创新产品,精简完善内部运作流程,建立内部风险防范及绩效评价体系,在为自身发展构建新的长期盈利增长点的同时,助推乡村绿色振兴,实现双赢。

4结论

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议题,绿色发展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而目前绿色金融需求缺口巨大,乡村引入绿色金融却面临农村地区绿色金融意识薄弱、地方性商业银行内生价值驱动力不足、现有绿色金融产品与农村绿色信贷需求不符、绿色征信成本高、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难题。乡村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政策性、需求端、供给侧”三方面着手,政府适度引导及监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破解发展瓶颈,有效助力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 强化基础注重集成完善机制严格督察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推进改革[N]. 人民日报, 2016-8-31(1).

[2] 杨世伟,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现实境遇与实现理路[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5):16-24.

[3] 王劲屹,中国农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路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9(1):128-132.

[4] 王波,郑联盛,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84-88.

[5] 左正龙,新制度经济学下的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J].财会月刊,2021(13):126-132.

[6] 施晓春,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5):52-57.

[7] 楊林,邹江,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框架[J].西南金融,2019(5):39-47.

[8] 李苏,贾妍妍,达潭枫. 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与风险的影响[J].金融发展研究,2017(9):72-77.

[9] 何凌云,吴晨,章奇,祝婧然.绿色信贷,内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竞争力[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01):91-103.

[10] 孙红梅,雷喻捷.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政策的TEM模型评价研究[N].中国软科学研究会2019年中国软科学文集,2019:255-269.

[11] 郝清民,武倩月,葛国锋. 绿色信贷的创新与风险—灰色关联度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7),81-85.

[12] 张琳,廉永辉,赵海涛.绿色信贷和银行财务绩效的动态交互影响关系—基于中国29家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9(4):31-39.

作者简介:方佳音,女(1983.3- ),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小微金融,绿色金融

基金课题:2020年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区域性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机理研究--基于台州实证”(编号:20GHB07)。2019年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美丽台州”建设的绩效评估:经济发展、环境规制与污染治理(编号:19GHY02)。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P2P金融解读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