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完全信息下的制度选择

2021-05-08潘国刚

中国市场 2021年10期

[摘 要]制度具有替代性,同一任务有多种制度实现方式,如何选择制度,最终依据是效率,但具体的影响因素却方方面面、错综复杂。文章从信息角度分析制度选择问题,即不完全信息如何影响制度选择,并归纳制度选择的策略,以阐释信息技术发展对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不完全信息;制度选择;制度替代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0.193

制度是一种抽象且复杂的规则设置,并且具有多样性。同一个组织,同一种行为,可以有多种制度设置。对不同制度进行取舍,也称为制度选择。对制度选择的传统研究,侧重于历史的、环境的、成员的、行为的分析,但轻视“信息”这一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信息对制度的影响一直存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力日益增强。从信息角度分析制度选择,也变得更加重要。文章利用博弈论方法,结合现实的案例,阐释不完全信息对制度选择的影响及相应策略。

1 制度选择与信息

制度选择是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优的制度设置。表面上看,它是管理者单方面的决定,但是在博弈论看来,最终选择何种制度,既是成本收益的考量,也是各方博弈的结果。制度选择是由制度的所有相关方共同决定的,选择的结果不一定整体最优,但往往是个人最优,即某种意义上的纳什均衡。约束制度选择的因素很多,仅从信息角度看,制度选择的主体总是倾向于选择能体现自身信息优势的制度,或弥补自身信息不足的制度。

(1)制度的可替代性。不同的制度设置,会产生不同的组织绩效,这是制度选择的意义所在。对于同一对象,不同制度间存在可替代性。关于制度的可替代性,新制度主义有着深层次的论证。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选择主要受交易成本的影响。以市场经济为例,当交易成本为零时,制度选择就失去意义。因为不管制度如何设置,市场通过交易行为都会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当交易成本大于零时,制度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制度选择,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交易成本大于零,则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制度选择是一个常态化问题。

举一个形象的事例,张三有一瓶酒,想请李四帮他卖掉,对于卖酒所得的钱,有三种分配方案(制度):

方案A:张三只取80元,剩下的归李四。

方案B:张三支付李四20元,其余的归张三。

方案C:卖酒的钱,李四与张三二八分成。

在事例中,每个方案隐喻一种制度,方案A是承包制,方案B是工资制,方案C是分成制(提成制)。对于卖酒行为而言,这三种方案似乎都是可行的,可相互替代的,哪种方案最佳,似乎很难区分。但是,在现实中,这三种方案具有明显的适用范围与绩效差异。

(2)信息对制度选择的约束。如前所述,交易成本是制度选择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信息是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度选择往往受限于信息的完全程度,信息的完全程度约束了制度选择范围和绩效。

为什么工程建设类任务往往选择承包制?我们做一个简易模型进行解释,假设一所学校请一个建筑公司建一幢教学楼。学校是发包方,建筑公司是承包方,最终的制度选择是双方协商(博弈)的结果。可供选择的制度有三种:承包制、工资制与分成制。约束制度选择的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设信息,包括施工过程中的人工成本、物料成本、合理工时等信息。这类信息对建筑公司而言,较易掌握且相对完全,属于优势信息。另一类是使用信息,包括教学楼建成后的运营成本、盈利状况、授课数量等信息。这类信息对学校而言,较易掌握且相对完全,属于优势信息。从双方掌握信息的完全程度,分析制度选择的最终结果。

学校不会选择工资制。因为工资制是基于建设信息的制度,学校对施工信息掌握并不完全,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控制几乎无能为力。工资制对学校而言属于严格劣等策略,如果采用工资制,一年的工期拖延到三年,1万元的材料采购需3万元,类似现象极可能出现。

建筑公司不会选择分成制。因为分成制是基于使用信息的制度,建筑公司对使用信息掌握并不完全。一幢教学楼,建成后运营维护成本是多少,具體使用情况如何,每年获得多少利润,这些信息建筑公司很难获得,即使学校是非常赚钱的生意,建筑公司也不会同意与学校分成。

无论是工资制,还是分成制,都会造成博弈双方的信息不均衡,从而形成博弈的优势与劣势。为应对这种不均衡,在无法掌握完全信息的状况下,双方可以选择共同确定的信息,作为制度设置依据即完工信息。承包制就是基于完工信息设置的制度。教学楼最终建成什么样子、具有哪些功能、最终投入多少金额、何时进行支付,这些信息对于学校和建筑公司双方而言,是可以确定的、相对均衡的信息。基于此类信息设置的制度,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因此,工程建设类任务往往选择承包制。

同理,为什么工厂往往选择工资制?因为工资制是基于工作时长、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决定最终工资的多少,此类信息相对公开、易于获取,对老板与员工都相对透明。工资制是一种均衡的制度选择。对工厂而言,老板不会选择承包制。如果选择承包制,老板会因无法获取必要的生产信息而承担经营风险。同理,工人也不会选择分成制。如果选择分成制,员工存在获取采购信息与销售信息的困难,将承担相应的道德风险。

这里需要解释一点,如果说工厂一定采用工资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在现实中,也有一些工厂进行改革,采用分成制,或者说股份制,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但请注意两点:第一,分成制的对象主要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们的相关工作信息老板很难获取,这一点委托代理理论有着很好的说明,不做过多赘述。第二,成功的分成制改革,必然伴随工厂信息公开,如果工厂对工人一直保持信息优势,或者说人工无法获得相对完全的工厂信息,分成制最终往往是失败的。

企业的制度选择,与信息完全程度相关。进一步简化分析,企业内的中高层管理者与普通员工都是劳方,为什么老板更愿意给中高层管理者股权,而很少给普通员工股权,因为中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信息较难获得,而普通员工的工作信息相对完全。但是,如果信息的完全程度发生改变,假设老板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工作信息了如指掌,则对他们采用工资制,亦可保证生产绩效;假设老板对普通员工的工作信息也不完全掌握,则对普通工人也应该采用分成制。最典型的是销售行业的员工。对于销售人员,尤其是外出跑业务的销售人员,分成制是有效的制度选择。由于老板无法获得完全的销售过程信息,采用简单工资制必然是无效的,底薪加提成才能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总而言之,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掌握的信息领域与数量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倾向于选择能够发挥其信息优势的制度。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现实的制度是信息博弈的结果。

2 不完全信息下的制度策略

理论上而言,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收集消除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弥补自己的信息劣势。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有些信息往往无法收集,或收集成本很高。对此,人们可以通过制度选择,削弱信息不完全的负面影响。在不完全信息情况下,制度选择的普遍策略有三种,即利益捆绑、优势信息与决策替代。

(1)利益捆绑,是指通过建立共同利益,弥补信息不完全劣势的制度策略。这种策略本质是放弃部分信息的收集,代之以利益捆绑的方式进行激励。委托代理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策略。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委托人往往无法确定代理人是否尽职,而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又极高,如根据尽职程度决定报酬无疑是低效的。这时,可以通过设置利益捆绑机制进行改善。例如,当事人与律师可以约定,根据诉讼的成败支付不同的报酬。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约定,根据企业业绩支付相应的年终奖。

(2)优势信息,是指根据相对简单、真实、易得的信息设置制度的策略。例如,在18—19世纪英国派人用轮船运送罪犯去澳洲。起初的办法是,政府对私人船长按运送的人数付费,这些费用要能保证每个罪犯的基本食物和医疗,但贪心的船长仅提供简陋的条件,并囤积食物,导致运送过程中罪犯的平均死亡率极高。为减少死亡率,政府先后采用四种不同制度,如表中所示制度A、制度B、制度C、制度D。实践证明制度D最为有效。如果将制度D还原为信息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符合优势信息策略。如表1所示。

(3)决策替代,是指由占信息优势的主体代替进行决策的制度策略。以小费制为例,小费制的本质是让顾客而不是老板决定服务生工资。一般而言,服务质量是決定服务生工资的主要因素,包括真诚的微笑、贴心的话语、快速的服务等。但是,此类信息对老板而言属于隐性信息,老板很难完全获取,更无法在此基础上做出薪资决定。如果支付每位服务生同等工资,则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依据已有的不完全信息支付工资,又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小费制解决了这个信息不完全问题,虽然服务质量对老板是不完全信息,但对顾客则是相对完全信息。顾客是最了解服务质量的人,与其由老板承担高昂的信息收集成本,并决定工资发放,不如直接将决策权交予顾客更为有效。

3 信息时代的制度变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的成本都在不断减小,信息总体上正由不完全趋向于完全,这一进程必将影响各类组织的制度设置。随着信息完全性的提高,制度的可替代性会更强。例如,小中等超市的蔬菜水果区,一般不是超市自主经营,而是承包给他人。因为,相对于超市的其他商品,蔬菜水果的价格变动极快。同一种蔬菜,其价格随时在变化。供求关系会导致采购价格的变化,新鲜程度会导致销售价格的变化。对于超市而言,这种价格频繁变化的商品,自主经营的管理成本极高,所以超市往往将蔬菜水果区承包给他人。但是,在信息成本极大降低、获取信息相对完全的条件下,蔬菜水果区也有可能采用自主经营,或合伙人制度。

信息不完全性是制约制度选择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分成制会更多地代替工资制,因为脑力劳动正更多地取代体力劳动。因为脑力劳动是无形的,生产信息很难获取及监督;体力劳动是有形的,相关信息易于观察。在不能完全掌握脑力劳动信息时,分成制无疑比工资制更为有效。

在信息论来看,所有的制度问题本质上都是信息问题,或者说都可以还原为信息问题。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善于从信息角度分析问题,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组织问题,这是信息时代对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约翰·纳什.纳什博弈论论文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潘国刚,男,云南昆明人,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信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