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3414”设计对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的研究

2021-05-08李晓鹏张贞明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7期
关键词:产草量茎叶比苜蓿

李晓鹏,张贞明,王 海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兰州730010)

科学合理施肥是保证牧草作物正常生长的重要途径。合理的水肥管理对紫花苜蓿产量、水分及氮素利用率的提高至关重要[1]。紫花苜蓿栽培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好,营养全而丰富,为优良牧草,被称为“牧草之王”[2]。甘肃省气候干旱,是我国苜蓿的传统种植区、丰产优质带和最佳制种地,苜蓿种植历史十分悠久。2017年底甘肃省苜蓿留床面积达69.53万hm2,位居全国第一。河西走廊地区是甘肃省苜蓿种植的主体区域。不同的肥料配比对苜蓿的产量[2,3]和品质都会产生影响。施肥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较大[4,5],也可以改变苜蓿的营养成分[6]。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肥料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紫花苜蓿品质、产量和生物性状的影响,探讨河西走廊地区肥料的最佳配比,为紫花苜蓿优质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示范点设在永昌县东寨农场的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区内,该地海拔约1 950 m,年平均气温4.8℃,年平均日照2 884.2 h,日照率65%。无霜期115~145 d,年平均降水量185 mm,蒸发量2 000 mm。土壤为沙土,持水力低,有机质含量低于1%。供试土壤由甘肃奥科检测有限公司检验,检验办法见表1,土壤基本理化性状见表2。

表1 土壤检验办法

表2 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1.2 供试材料及来源

参试草种为进口苜蓿阿迪娜。供试N肥为尿素,总氮≥46.4%,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P肥为磷酸二胺,(N+P2O5)≥46.4%,18-46-0,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K肥为农业用硫酸钾,氧化钾≥51%,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1.3 试验时间

2015年5月6日—2017年10月30日。

1.4 试验设计

试验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15 m2(3 m×5 m),小区间距30 cm,随机排列,四周设1.5 m保护行,采用“3414”设计方案(见表3)。平衡施肥处理(N2P2K2):N:96.75 kg/hm2、P2O5:585 kg/hm2、K2O:360 kg/hm2。于2016年5月5日将各小区所需的氮、磷、钾肥料作为基肥一次性撒施在每个小区土壤表面,每次刈割后浇水前追肥,采用条播,行距30 cm,播深1 cm,播种量15 kg/hm2,出苗后根据情况适时补苗,生长期全部采用人工防除杂草,其他管理方法和大田苜蓿相同。

1.5 测定内容

株高:开花初期测定,刈割前每小区随机取10株,测量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的绝对高度,求其平均值。

表3 “3414”试验设计

产草量测定:产草量包括第一次刈割的产量和再生草产量。产草量的测定于50%试验小区进入开花初期进行测定。最后一次刈割留茬高度4~5 cm,以利越冬,产草量包括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2016年刈割3茬,刈割时间分别为2016年6月3日、7月13日、9月12日。每小区随机选取3个1 m×1 m的样方刈割,刈割后编号装袋,实验室80℃烘24 h,称重,即为地上部分生物量。

茎叶比测定:第一次刈割测产后,随机从每小区取3~5把草样。将3个重复的草样混合均匀,取0.5 kg,将茎、叶(含花序)按两部分分开,待风干后称重,求其占叶茎总重的百分率。叶包括叶片、叶柄、花序及托叶。

分枝数测定:每小区随机选择10株,测定时从土壤表层剖开土壤,使主根露出,数清每单株分枝数。

营养品质测定:测定第一茬、第二茬紫花苜蓿初花期的水分、粗灰分(Ash)、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检验方法见表4。

表4 草样检验方法

1.6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Excel 2007整理,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对紫花苜蓿植株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所有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以P<0.05为显著性水平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紫花苜蓿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1.1 对苜蓿株高的影响14个处理的株高见表5。施肥后紫花苜蓿平均株高介于69.2~88.3 cm,各个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N0P0K0处理(P<0.05)。说明施肥对紫花苜蓿的株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表5可知,第二茬株高最高,第三茬株高最低。说明第二茬温度较高,适宜苜蓿的生长。同时,土壤通过第一茬水分和肥效的积累,促使苜蓿在第二茬生长速度加快。施肥与不施肥的株高差异较大。

表5 施肥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2.1.2 对苜蓿干鲜比和茎叶比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见表6),干鲜比第二茬较第一茬显著增加,茎叶比影响规律性不明显。干鲜比表现为第一茬N1P2K2处理比值最大,为0.30,与其他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第二茬N1P2K1处理比值最大,为0.59,与其他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0.05)。茎叶比第一茬介于0.83~1.19,第二茬介于0.66~1.12,第一茬N3P2K2处理茎叶比最小,为0.81,第二茬N1P2K1处理茎叶比最小,为0.66。

表6 不同施肥处理苜蓿的干鲜比和茎叶比

2.2 施肥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从表7可以看出,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紫花苜蓿干草产量不同。试验结果表明:第二茬较第一茬和第三茬产量增长显著(P<0.05),N3P2K2处理产草量最大,产草量为18 409.20 kg/hm2,较无肥区产量增长52.73%。

表7 施肥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2.3 施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在第二茬初花期对各个处理采样做生物量检测,结果如表8所示。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在各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各氮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粗脂肪N2P2K2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N2P2K0处理钙含量最高,N1P1K2处理和N1P2K1处理相对饲喂价值(RFV)最高。

3 结论

紫花苜蓿株高随着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施肥苜蓿的株高均大于无肥苜蓿;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

紫花苜蓿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在各施氮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粗蛋白、粗脂肪都随着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苜蓿粗灰分、粗纤维随着肥量的增减含量呈减少趋势,苜蓿施氮肥的品质优于不施氮肥的品质。

表8 施肥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河西走廊地区施氮、磷肥增加,可明显促进苜蓿生长,N3P2K2处理为最佳肥料比例,产量等表现最好,植株性状保持稳定。

猜你喜欢

产草量茎叶比苜蓿
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小黑麦饲用价值评价
氮肥水平对紫花苜蓿农艺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苜蓿的种植技术
露天开采背景下锡林浩特市产草量时空变化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黑龙江省大庆地区20个紫花苜蓿引种试验
苜蓿:天马的食粮
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
配方施肥对苜蓿茎叶比和鲜干比的影响
苜蓿新品系内农1号农艺性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