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书坛的堂吉诃德

2021-05-07梁帅

小说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张旭篆书李斯

1

说起李阳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陌生。

那就先说说大家都熟悉的那个喝酒写诗的李白吧。有时候我也觉得人生际遇没有定数,存在很多不可思议,虽然还没有资料能完全证明李白和李阳冰实质上的亲属关系,但是如果李白没有遇到这样一位亲如同族的朋友,李白是否还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李白?

哈金所著《李白传》中说了一段故事,读起来也很感怀悲伤。上元二年(761年),已经六十岁的李白游荡归来,和妻子宗氏有过短暂的相聚,宗氏虽比李白年轻但发已斑白,不久后,老师李腾空在庐山的道观中发出邀请,李白陪同宗氏上山修道,这是他们夫妻最后一次相逢或者分别。此后李白变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继续游荡,茫然四顾不知何往的时候,想起了在当涂做官的李阳冰。

和年轻时代投奔另一位族叔李邕所遭婉拒,李白愤而写下“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境况不同,李阳冰像家人一样热情地接纳了他,这让大诗人很是欣慰。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李白献诗李阳冰,赞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虽然李白一生出于求取功名写了很多干谒诗文,晚年的李太白已经不需要这些了,所以这不仅仅是漂亮话,而是心底由衷的赞许。

李白在这首《献从叔当涂宰阳冰》的长诗中,说明了李阳冰擅长篆书和写华丽美文。诗歌的题目,也表明李阳冰当涂县令的身份,当涂县,今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在唐代开元年间属于金陵管辖。李白一生去过很多次金陵,甚至在此地还有过艳遇,“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他也许不会想到,这里也是他人生最后的归宿。

冬天到了,李白旧病复发,肋骨腐烂断裂,卧床不起。李阳冰守候在他的床头,或许感到自己大限已至,便把自己所有的诗歌手稿都交给了李阳冰,且把自己一生的经历做了简单的陈述。李阳冰用三个晚上写了一篇序言,念给李白,李白认可后,二人洒泪而别。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阳冰,我们现在也许看不到那么多李白的诗作和关于李白生平的记载,李阳冰整理了李白诗文,编辑成册,才有《草堂集》十卷,成为李白诗歌最重要的版本。

但是历史上的李阳冰,也不仅仅是因为李白的存在而彰显自己的名声的。

2

书法史上的李阳冰更是一种神迹一样的存在。是千年才能出现的一位大神级的人物。

李阳冰对自己所从事的书法艺术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有一篇书法论文《上李大夫论古篆书》,自述了研习书法的经历和心得,“阳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首先要明确“古篆”这一概念,中国文字演化的过程中,篆书的历史非常久远,甲骨文应该是篆书的发端,此后经历金文,也被称为大篆,后来秦灭六国后,书同文,把小篆定为官方通行文字。汉代以后,因为书写速度和实用美学的发展,篆书逐渐退出文字书写的主流,被更为简洁实用的隶书取代,考察汉代篆书,经常看到的都是用于碑额、瓦当的装饰性文字。到唐朝,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体俱全,书体的演变已经完成。楷书成为官方通行标准书体,唐太宗甚至规定科举考试也必须用规范字体书写,也促进了楷书的发展。篆书的实用价值与时代审美渐行渐远,除了一些必要的装饰性应用之外,已经退居到了类似于纯艺术领域。如果站在唐代看,秦朝也是唐朝人的古代,从李阳冰给后人留下的书法形貌来考察,确切来说他主要学习的就是秦代的小篆,也涉及籀文,但不含甲骨文,因为那时候甲骨文还埋在地下,需要再过一千年多年以后才能重见天日。

有点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唐代书法的主流是楷书,唐楷和唐诗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高峰。草书在此期间也有突破性的大发展,此两种书艺在唐朝的天空中可谓群星灿烂名家辈出,楷书至李阳冰之前已经出現了欧阳询,同时代的巅峰巨匠颜鲁公,此后还有柳公权。草书大咖有张旭、怀素以及孙过庭。而李阳冰却选择了一种已经进入博物馆的书体——篆书,并且在这一领域有了创造性的发挥,实在是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峻至极啊。凭李阳冰的才学,如果选择主流书风,专攻楷书或者草书,假以时日,也未必逊色颜、欧,但他偏偏逆势而行,是何原因?如此一想,我似乎看到了这位唐代的书法家身上的某些堂吉诃德的性格,追求一种过时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理想主义。

事实证明,他在这条险绝之路上成功了,他虽然在小县令的职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一生仕途上也没有当过什么大官,但他的文章和书法,在当世就已经名播远扬,李白说李阳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唐朝吕总的《续书评》称:“有唐三百年,唯篆称者,阳冰独步。”“李斯之后,一人而已。”舒元舆《玉筋篆志》评曰:“篆止于斯!”到了宋代,一个叫朱长文的人总结了唐代的书法成就,按照神品、妙品、能品的划分标准,在八十五位唐代书法高手中,神品只有三人,分别是颜真卿、张旭和李阳冰。宋朝《宣和书谱》称:“自汉魏以及唐室,千载间寥寥相望,而终唐室三百年间,又得一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仓颉后身,观其字真不愧古作者。”此后对李阳冰的评价经历元、明、清乃一直不衰,并对清代的篆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今天的篆书学习有所启发。

3

李阳冰何许人也?

关于他的生平历史记载实则不多,从有限诗文、书法文献中大概梳理一下便可以知道:李阳冰,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字少温,谯郡(今安徽亳州)人。

据唐书法评论家窦皋《述书赋》记载,李阳冰先祖为秦司徒,其嗣孙李牧为赵相,封为武安君,故定居于赵郡。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姓李的唐朝人,总是想方设法和皇族攀上一些瓜葛,李白既如此,李阳冰和李白也攀了远房亲戚,大概五百年前都是同一个祖先。李阳冰比李白的族谱要清晰一些,他的家族从北齐李义深开始史料记载传承有序,《北史》说,李义深“东魏武定中,任齐州刺史。北齐初,为梁州刺史。”但这个人曾当过叛军,又好财利,多所受纳,屡遭告发,最后相当于被贬到梁州,病死。这个家族传至唐代,子孙多好学上进,多有作为,一人在武则天时代还做过宰相,李阳冰则另辟蹊径,成为一代篆书的大宗师,亦名垂青史。人们更容易记住历史上那些诗人和作品,而不清楚他们也曾是高级官员,比如李阳冰的同族人李绅写下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幼儿园小朋友都能随口背诵,但很少人知道李绅也曾是一名宰相。这似乎印证了官员的身份容易速朽,而艺术之树长青。

李阳冰学习书法之路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历史的前端有一个同样李姓的大人物穿越时空对他有所感召,让他内心埋下了坚实的种子,并为之进行长达三十几年的努力。另一方面同时代书法精英荟萃,让李阳冰参悟到了学古不泥古的学书法门。

历史上的那个大人物就是帮助秦始皇治国理政的丞相李斯,传说秦始皇“书同文”使用的就是李斯编写的篆书样式,李阳冰可对李斯辅佐嬴政建功立业的事迹不感兴趣,偏对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情有独钟。直觉在艺术中很重要,包括在选择艺术学习方向的关键时刻。李斯之于李阳冰,或许就有这种冥冥中的暗示,而李阳冰在直觉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的最爱。李阳冰把李斯看作祖宗,这不是血亲意义上的祖先,是艺术的祖先。于是拜李斯为祖师,以振兴篆籀为己任。唐代窦蒙《述书赋注》说:“李阳冰工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峄山碑》又叫《峄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原石早已被毁,今天看到的最早的也是北宋翻刻本。

《峄山碑》局部

在当时的唐朝,李阳冰还有一个特牛的老师,以及一个的特别出色的同学,但他仍然坚守了自己选择的篆书。以古为徒,让篆书在大唐兴盛时期也同样发出灿烂的光芒。唐代舒元舆曰: “其格竣,其力猛,其功备,光大于秦斯矣。” 宋代陈槱《负暄野录·篆法总论》说:“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其妙。”这种观点一直到清代人仍然认同,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篆自秦汉而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

再看李阳冰时代那些书法史上最耀眼的星,就知道李阳冰何以出现在那个时代了。宋代人评出的唐代书法神品最佳阵容中,狂草大师张旭带了两个学员组成了豪华三人小组,稳稳地站在了峰顶,那两个学员一个是篆书的课代表李阳冰,另一个是李阳冰的同学兼好友颜真卿,楷书课代表。

张旭大师癫狂一生,写起字来狂吼乱叫,兴起时,还把头发蘸墨来耍,放置今天,妥妥地行为艺术,但也有被人贬为“江湖书法”的危险。好在他功底深厚,即使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也被后人宽容地接纳了,并传为美谈,最终成为一代狂草大宗师。很多文献都记载了张旭大师是笔法的正宗传人,那个笔法很玄妙,从东汉末年蔡邕算起,传至蔡文姬、钟繇、卫夫人、王羲之……一直传到唐代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柬之传侄彦远,彦远传张旭,张旭传李阳冰。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从记述中,可以知道颜真卿的老师也是张旭。也有人说,李阳冰传授笔法于颜真卿,但这应该不靠谱,颜李二人的关系倒是不错,颜真卿所书之碑文,有很多都是请李阳冰篆书碑额,著名的《颜氏家庙碑》的碑额篆书就是出自李阳冰之手,给自己祖先立碑这种事情应该是慎之又慎,如果李阳冰书法不好,或者关系没处到那份儿上,凭颜真卿的社会影响力,无论如何不能请李阳冰来凑热闹。《旧唐书》载《鲁山令元德秀墓碑》也是李阳冰篆额,李华撰文,颜真卿楷书正文,两位大咖的合作犹如珠联璧合被人称道。因此,两人互相交流一些书法心得的可能性比较大,说师徒关系虽文献有记录,但也值得推敲,不足为信。

那么,李阳冰在老师张旭那里学到了什么呢?

有意思的是,老师张旭精研草书竟然教出了两个和自己风格完全不同的学生,而且每一个人都还成为他们擅长领域的顶级高手,这位看起来醉醺醺的张老师,教学方法真是太赞了吧!很多年后一个和尚跟颜真卿请教笔法,经过严老师的指点,和尚书法技艺也突飞猛进,注意,和尚书法并不是在楷书路径上的超越自我,而是回归师祖,成了与张旭在狂草领域并驾齐驱的“醉僧”,这个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怀素大师。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学书法的精髓是什么?肯定不是写什么书体,而是方法,有一种方法,可以应用到各种书体上,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精进。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张老师的笔法教学,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线条”的锤炼,让线条更具生命力,这也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李阳冰一定是从张旭那里领会了此中真味。所以即使没有选择草书、楷书等其他书体,而独独钻研篆书,便自成一格,也给后世学习书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学书路径。

4

流传下来的李阳冰的书法作品,不見纸本,都是石刻。《缙云城隍庙记》《处州新驿记》《丽水忘归台铭》《乌石山般若台铭》为“阳冰四绝”,另有《李氏三坟记》《易谦卦》等。其中,《乌石山般若台铭》为大字作品,气势撼人,全文24个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每字长约40厘米,宽25厘米,放今天来看也是大字书法,窦蒙《述书赋注》“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力豪爽,风行雨集。”用在这些大字上,真是恰当。

《三坟记》局部

杜甫做诗曰:“书贵瘦硬方通神”,李阳冰作品《易谦卦》则是另一种极则,笔法瘦健,风骨遒劲,结体对称,线条圆转,一气贯之,毫无滞涩。通篇来看,整齐划一,秩序井然,俨然有一种“尚法”的大唐的气象。因线条类似于铁线一般均匀浑圆,也被称为“铁线篆”。唐《续书评》称:“阳冰篆书,若古钗依物,力有万钧,李斯之后,一人而已。”这里用古钗做比喻,便可引出书法评论中著名的三个字“折钗股”。钗就是古代妇女头上的一种金属首饰,十分有韧性,在书法术语中是对转折笔画的修辞,更多用于观照书法线条的生动,是否有弹性力量等等。清代王澍《竹云题跋》评李阳冰篆书“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棉裹铁。”这种认知也十分有趣,蚕吐丝,弯曲盘绕,棉裹铁,圆润饱满。姜夔《续书谱》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这都能说明“折钗股”的线条质感能给人视觉力量感。

李阳冰对自己的作品十分自信,曾言:“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这话说得很狂,但狂有狂的资本,就作品而言,灿烂辉煌的大唐真就找不出第二人。

李白也很狂,也是大唐星空下独一无二的存在,或许是为了感谢这位叔叔,他写了一首诗《当涂李宰君画赞》:

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

吐奇献策,敷闻王庭。帝用休之,扬光泰清。

滥觞百里,涵量八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

雅颂一变,江山再荣。举邑抃舞,式图丹青。

眉秀华盖,目朗明星。鹤矫阆风,麟腾玉京。

若揭日月,昭然运行。穷神阐化,永世作程。

李白诗作辞藻华丽,经常很夸张,在他笔下李阳冰绝非凡胎,似是神灵转世,也颇多溢美之词,其中“举邑抃舞,式图丹青”“穷神阐化,永世作程”绝对不是虚言,起码从书法史上看李阳冰已经做到了。只不过,篆书有一种高贵病,一般人享受不了,因此,李斯之后,千年才出一个李阳冰,这两人在书法史上是篆书的两座高峰,隔着时空眺望一下,互相心有戚戚焉。以堂吉诃德般的勇气独挑唐代书坛的篆书冠军李阳冰,也随着大唐盛世的衰落,光彩逐渐暗淡下来,再等篆书复兴需要千年以后的清朝了。

作者简介:梁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马迭尔旅馆的枪声》《补丁》、短篇小说集《马戏团的秘密》。

猜你喜欢

张旭篆书李斯
学校情境下的学习问题学生干预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打针
李斯自食苦果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
只爱黑白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