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自立自强,端稳中国饭碗

2021-05-07汪蕙

农经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粮食安全

汪蕙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十七连丰”,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完全自给。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14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更好发挥科技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必须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关键词:粮食安全;农业科技;种业强农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市场供应充裕,活力不断增强,粮食储备库存充足,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同时,人均粮食占有量470公斤以上,远远高出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标准线。多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裕,不脱销、不断档,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国粮食市场供应也是货足价稳。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地缺水少人多、种粮比较效益低、容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潜在风险隐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科技创新在粮食生产中作用显著

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历史表明,科技创新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能够使人类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换为可控的生态系统,进而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加的全球人口对各种食品的巨量需要和多样化需求。

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得益于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技术等的集成创新外,关键在于育种科学和杂交技术繁育出来的普适性很强的高产作物品种。20世纪90年代,我国之所以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实现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外,更多地得益于以育种科学和化学技术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如杂交稻、超级棉等新作物品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育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然而,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真正端在自己的手上,必须直面的挑战之一就我国在种业和土壤保育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问题。特别是,在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效“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还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努力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或应用基础研究问题,优先进行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以科技自强自立“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对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建军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全面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原则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的内涵,整体部署“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科技创新战略和体制机制,聚焦战略重点,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研究,营造关键技术突破和基础创新的战略场景,优先实现育种科技和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科技的自强自立,以整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科技创新确保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

二是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汇聚和技术集成,提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这不仅需要科技专家在关键育种技术和土壤保育技术领域进行攻关,还需要科技专家树立系统观念和集成意识,在联结或促进种子和耕地以及农业技术装备等核心技术的协同耦合和知识汇聚方面用力,将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探索和深入研究,以发现和揭示目前人类未知的规律和问题,进而找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做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原創性科技创新成果。

三是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与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为目标导向,重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系统整合种质资源、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优势和土地资源保育及管理等应用技术优势,培育种子企业、土壤保育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的整体效能,促进各类科技创新和服务主体及行动者之间的集体学习、资源共享和功能耦合,同时有效规避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风险,以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李建军表示,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实行的“高压”政策,以及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出现的结构性的变化和重大战略性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必须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思想,守正创新,向科技创新要答案,通过科技自立自强,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在“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上的根本作用,为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探寻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重要支撑,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物质基层。

科技强“种”确保粮食安全

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要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而种子、品种是决定产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种业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将生物育种列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是种业大国,但还不是种业强国,实现现代种业的跨越式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关键是要大力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当前以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国际育种的前沿和核心,正在蓬勃迅猛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生物育种列为强化国家战略力量重点发展的八大前沿领域之一。生物育种创新与应用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生物育种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前,我们国家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种子能够靠我们自己来解决,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现在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这些都为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的稳产保供提供了关键的保障和支撑。

但需清醒认识的是,我国虽是种业大国,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种业强国,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5%,对畜牧业发展贡献率为40%,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品种水平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比较明显。我国的大豆、玉米目前的单产水平还不高,只有美国的60%不到,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特别是白羽肉鸡,其祖代种鸡主要依靠进口,这些品种方面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相关产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

从种业自身看,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包括有些地方土种和一些珍稀濒危的种质资源消失风险仍在加剧。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在育种的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差距,种业创新的主体企业竞争力不强,存在小、散、低、重等问题。

从时代要求看,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用种安全的要求更加迫切,需要培育更多的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饲、宜机(适宜机械化)的专业优良品种。目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从而实现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要做强种业,在技术层面,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

一是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和高效利用。品种选育必须要有种质资源,有好的种质资源,才可能选育出好的品种。

二是要加强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

三是种业要强,种业企业必须强。我国目前种业企业大概6000家左右,但是研发能力和水平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国际上先进的国家,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几乎都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非常重要。

四是企业要投入做种业方面的研究,必须明确知识产权。

因此,加强种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收集,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包括基因的挖掘、种质创新,加强对育种新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的攻关,推进重大品种的培育与产业化等。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另外,我们还要培育抗虫的玉米。我们知道,玉米螟虫侵入玉米杆以后会引起霉变,产生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对人体有重大影响,会引发癌变。因此我们要培育抗虫的玉米,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玉米的品质。

以科技守粮

粮食安全形势好主要体现在产量高、供应稳、储备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强化储备安全。2020年公布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库存数量基本真实可靠,质量总体良好,库存粮食储存总体安全,结构布局逐步改善,切实守住了全国政策性粮食储存安全的底线,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严格政策性粮食管理,规定严禁虚报收储数量、以次充好、虚假轮换等,严禁挪用、克扣财政补贴和信贷资金;强化粮食收购、储存等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规定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粮食不得作为食用用途销售;明确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措施。草案还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大国粮仓”,科技当先。随着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以“互联网+粮食”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智能化粮库科技投入,大力推广绿色科技储粮,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

作为国内领先的粮食全产业链方案和产品供应商,浪潮云ERP以推动中国粮食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依托自身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慧粮库”,不仅具备智能粮情、智能安防、数量测量、智能通风、智能空调等智能化管理。同时,还包括电子测温、机械通风、内环流和智能粮情监控系统等设备。借助储粮新科技,冬季积蓄冷源,夏季智能环流,粮食始终保管在“空调房”里,实现绿色准低温储存。不仅有效降低储粮损耗,还大幅降低了粮食生虫、霉变的概率,保障了每一颗粮食的品质。浪潮智慧粮食已帮助全国上万家智能粮库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和智能化升级,相當于在粮库建立起了“千里眼”,真正做到了粮食数量和质量管控的责任可追溯,让粮食管理部门的运营效率和管控力度大幅提高,确保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在数量监测上,利用仓内摄像头,可实时监测并识别仓内粮面及粮堆变化情况,对于异常的粮食变动及时示警和留痕,并将信息动态推送到手机端;在质量监测上,通过粮情设备采集数据,生成粮温云图,结合粮食温度变化固有特性,对粮食异常高温、结露、霉变等质量风险及时预警、预测和分析;AI动态监管服务让粮情早知道,数量早明晓,安全早掌握,粮食异动早洞察,粮食质量早预测,安全事件早发现、早解决。结合智能签到系统、智能巡仓以及人员监测,为行业监管提供人、财、物及安全生产的全方位动态监管服务;通过质量码,对粮食的种植基地、农事活动、入库检验信息、仓房货位信息存储进行唯一标识。在生产加工阶段对产品进行复码,质量码将追随到后续的成品出库、分销及零售环节,形成完整的信息产业链。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地基。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这首先就要解决好耕地问题。据了解,2020年,全国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

耕地是生产主要农产品的载体,没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耕地难以保障粮食安全。针对目前我国一些农地不种粮、大量耕地被非农占用,不少种粮耕地转种经济作物这些现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认为,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保障耕地数量;二是保障耕地质量。严格控制耕地占用量,如果非要占用,要严格地执行占补平衡,要保证新补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这需要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将18亿亩耕地红线作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同时,还要采取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如修复质量降低的耕地、进行适当的土地整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条件的地区采取休耕轮作、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等。

种业是我国战略性、高技术性的核心产业,而良种培育水平的高低更体现着我国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和白羽肉鸡五大畜种的培育工作。

全国畜牧总站站长王宗礼表示,国外基本上用了100多年才育成一个品种,国内是改革开放后用了二十几年,我们就能够育成一个品种。尽管我国良种培育计划加快运转,但由于起步较晚,对标国际种业先进发展水平,还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我们的畜禽良种科技创新能力跟市场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缩小差距,克服畜禽种业“卡脖子”的技术,其中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育种的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的瓶颈。

瞄准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旺盛认为,高水平自立自强必须着眼于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和新兴产业高地,着眼于强化国际引领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竞争力,把握重点,集中突破。

首先,集中突破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打造现代种业科技强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应确立“种业强农”战略,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组织实施国家种业科技创新工程,强化合成生物学等基础前沿技术原创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质资源和重大战略性新品种。实施现代种业企业再造工程,下决心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种业企业。

其次,集中突破智能农业关键技术,打造数字农业科技强国。未来农业是数字化农业时代,农业数字化高端技术装备是新一轮“绿色革命”的重大变革性趋势。应集中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国家数字农业科技工程,集中突破动植物生物智能感知与智能传感控制技术,强化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智能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应用智能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系统化技术体系,全面提高数字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再次,集中突破绿色农业关键技术,构建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未来农业是绿色农业时代,绿色低碳循环技術将成为提升世界各国产业绿色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应组织实施耕地保育科技工程,系统部署重点农业区域保护性耕作、地力培育、休耕轮作、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耕地保育系统化技术体系;加强植物病虫害快速监测预警、动物疫病病原快速诊断等技术研究,形成我国自主可控的农业生物安全防控关键技术体系与战略性产品;加强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循环农业、水土保持农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化、场景化绿色农业技术体系。

最后,集中突破食品产业技术,构建营养健康农业技术体系。应统筹部署食品产业科技工程,集中开发高附加值的精深产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未来食品等。支持数字技术+医疗健康+康养农业等新业态新领域研究,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链水平。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粮食安全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及创新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微信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