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娃”流行家长如何安放对孩子的教育焦虑

2021-05-07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鸡娃海淀家长

近日,在各大媒体总结的2020年度教育热词中,“内卷”与“焦虑”榜上有名。时下,“鸡娃”不仅正在成为家长圈中的“流行现象”,在舆论场上也引发了阵阵热议。“鸡娃的战争”这部家教大片如此上演,不免让人忧心:家长“打鸡血”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透支孩子身心健康的风险?

“鸡娃”成为家长圈中的“流行病”

“鸡娃”,意为给孩子打鸡血。目前,除了“鸡娃”之外,由此衍生的“荤鸡”“素鸡”“耐鸡”“自鸡”也成为流行的词。当然,这些不是什么新开发的鸡肉食品线,而是当今學龄儿童父母圈里人尽皆知的育儿“黑话”。其中,“鸡娃”就是给孩子不停地安排学习和活动;“荤鸡”,就是主攻语文、数学、外语等重点课程;“素鸡”,就是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的方式丰富履历;“耐鸡”,是指孩子能经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则是指孩子自我加压,主动给自己安排更多的学习和活动。

在此前一篇题为《某区孩子找家教要求,震撼一整年》的网络热帖中,北京市某名校一初一实验班新生的家长就列出了其对孩子初中3年的规划。除了提高考试成绩排名、中考考入重点学校之外,还包括:创立文学社团或记者团,学习现代舞并参加公开演出,掌握计算机程序语言Python,在国内外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且署名为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公益社团中担任主席并组织大型活动……而这名12岁的孩子业已取得的成绩则包括:全国创新思维比赛三等奖、工信部电子学会机器人二级、中国美术学院速写八级、校运动会短跑冠军,且校内7门学科考试单科成绩均不低于85分。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近年来,社会上的各种少儿兴趣班、辅导班等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而大规模地开办起来。家长们也越来越推崇孩子的超前学习,并在孩子的少儿时代就为其报了一大堆训练班,以致出现了孩子受教育的年龄跨度越来越小,所学的知识量越来越大之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就像是给孩子“打鸡血”。

其实,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鸡娃”现象,尤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为甚。这种狠推超前教育的“鸡娃”现象,是否可行呢?笔者认为,这要从事物发展规律去做分析和探讨,要善于从各自家庭的条件、孩子的身体条件及其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去实施。也就是说,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既要做到遵循人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因人而异,因事制宜,避免得不偿失,更要避免犯揠苗助长的错误。况且,如果过多地催促孩子或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还容易致使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甚或产生畏惧心理。

“鸡娃”妈妈扎堆源自家长焦虑攀比

最近,有媒体报道,每天下午5点,在北京市海淀区黄庄的大小快餐店里,是校服一族和他们“后援团”的主场。虽然,校服颜色不一,但穿校服的孩子们或站或坐,或面无表情、或神采飞扬,他们身边的大人忙前忙后,有的忙着点餐取餐,有的忙着看表叫车,很多时候甚至忙着把食物喂到正在做卷子或看手机的孩子嘴里。这里被称作“中国教育的青藏高原”,海淀黄庄则被奉为“宇宙补习中心”,而海淀区的许多妈妈更以“鸡娃”的教育方法而闻名——她们不停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

同时,这些妈妈们也热爱学习,热衷交流“鸡娃”秘籍,甚至,在她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不甘落后的家长正在加入“鸡娃”的队伍。尤其临近考试,许多“鸡娃”的家长们焦虑的心情更是达到峰值。针对“鸡娃”妈妈扎堆出现这种状况,有关专家认为:这种令人不解的“鸡娃”现象,其实是典型的专制型或权威型教养方式,家长希望通过超前培养、突出特长,让孩子挤进名校,而这也是让“鸡娃”们实现人生目标的捷径。但是,欲速则不达。焦虑的家长习惯用数字化、阶段化指标衡量孩子,其结果则是与教育本身形成冲撞,反倒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

例如:凯凯(化名)的妈妈就是标准的“海淀妈妈”,她8岁的儿子就读于海淀某重点小学,目前综合成绩在海淀区同龄人当中属于前1%。“这所学校挺难考上的,学校试题是保密的,每年都在变,没法刻意准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凯凯妈妈说:“孩子3~6岁期间,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给孩子培养了较为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为他积累了比较厚实的学科基础——突破了识字关(6 000字),学会了中英文自主阅读,英文读到《典范英语》第九册,背完《新概念英语》一、二、三册。学完小学6年的数学,开始学三年级奥数。钢琴过了英皇二级,跆拳道绿带。”

凯凯妈妈说自己是普通本科毕业,在海淀区相当于“文盲”级别,因为“海淀的高知家庭特别多,竞争很激烈”。尽管凯凯妈妈强调,作为普通家长没办法规划孩子的未来,但许多海淀家长却以让孩子考入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为目标。网上就流传着海淀父母的“鸡娃”人生规划表:孩子在1岁刚开口说话时,实施中英双语教学;3岁时能自己看英文绘本,背100首古诗;5岁时开始奥数学习,思维训练……10岁时拿到奥数比赛一等奖,英语拿到PET证书(剑桥大学初级英语考试)。而这就是进入海淀区前5%、北京前1%学生的水平。由此可见,海淀妈妈几乎给全国的家长们树立了“想起来就心塞”的学习目标,但又有多少家长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当前,通常有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产生“鸡娃”现象,一种是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的父母对学业没有很高要求,他们更希望孩子形成非常正确的行为规范;而另一种父母不只是严格,他们在报班之前会询问孩子意见,但实际上,即便孩子不太喜欢,他们也会用各种理由去说服孩子上很多培训班,让孩子接受现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家长的焦虑是由于剧场效应,即在剧场里看戏,如果前面有一个人不遵守规则站起来看,后面的人为了看清楚也会站起来看,最后整个剧场的人都站着看戏。

“鸡娃”背后是选择突围还是陷于困境

今天,有许多家长在不断给孩子“打鸡血”、安排紧张的学习与活动,不停地敦促孩子拼搏。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家长走进“鸡娃”的队伍,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在“鸡娃”现象的背后,他们是选择突围,还是陷于困境。对家庭教育而言,其本质上是对孩子情感的支持和人格的培养,而这些往往不容易被能量化。当家长去抓那些变化的东西,就会形成跟教育本身的一种冲撞,孩子也会反抗,结果反倒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所以父母应该看到,现在的“鸡娃”,未来未必好。家长本身其实是处在一个时代的困境里,他们也有他们所不能解决的自身问题,但陷于困境,不如选择突围,因为陷于困境会愈加焦虑。

近年來,在教育相关的公共讨论中,“鸡娃”和“内卷”成为触动人们神经的两个关键词。“鸡娃”的家长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落实为从学前班到高中环环相扣的奋斗计划,然后滴水不漏地严格执行。于是,从争抢学区房到为小升初的孩子招聘既能提高分数,又能教编程和现代舞的全能家教,升学过程的“内卷化”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家长对教育不计成本的投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其对孩子造成的后果与危害,将来或许无法估量。

目前,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中,焦虑的家长总是习惯用一些数字化、阶段化指标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比如,奥数一等奖、剑桥英语入门水平KET证书、剑桥英语熟练应用CPE证书。家长之所以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其普遍的原因是,家长们认为“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充满变动、现代性的时代。社会变化太快了,面临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对未知的不确定会导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努力地抓那些确定性的要素”。只有学习成绩量化,家长才能确定孩子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才能对孩子的未来感到安心。

当然,家长焦虑的背后还有不同的原因,其中一种是家长自己曾有过创伤,比如,自己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后来发现成绩不好导致了很多问题,就会要求自己一定要下功夫教育孩子,使孩子不重蹈覆辙。源于此,“鸡娃”现象折射出的“教育焦虑”需要理解,更引发深思。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需要各方合力共同疏解教育焦虑、回归教育本心。

好在国家层面目前很重视这一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针对现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评价工作进行了重点任务部署。《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在教育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以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事实上,单纯用考试升学的“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在教育事业发展上,要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宗旨就是要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和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编辑 鲍琦)

猜你喜欢

鸡娃海淀家长
海淀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网络流行语“鸡娃”探析
“鸡娃”教育:一场面向学生的残酷“内卷”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制造鸡娃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