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管窥

2021-05-07牟文凤顾训宝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举措

牟文凤 顾训宝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为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带领全党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健康中国、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多个角度统筹施策、协调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4-0004-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并就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2016年,习近平在江西调研考察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民生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性的党政工作,事关人民美好生活的标准和方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他认为,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排忧解难,“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2]362,使全体人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学习型社会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认为,教育事业是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3]。

貫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观点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新的决策思路和价值评判标准。习近平认为,要重视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36,切实把教育事业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环节;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4]348。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人类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既是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圆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习近平对我国教育事业总任务的正确把握。

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向前发展。基础教育是我们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性工程,必须加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使基础教育朝着多样化、有特色、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大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4]36,推动实施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工程,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在学校布局、经费投入、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缺陷,采取积极举措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5],切实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忧国忧民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

完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习近平认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创业就业的重要职责”[6],是重大民生工程;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职责”,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376。他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促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4]36。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正确把握面向社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理念,既体现了习近平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的鲜明态度,也体现了他对执政为民思想的深刻把握。

办好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习近平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4]36。明确继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发挥继续教育在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服务、教育公平等方面的优势,才能更好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同时他强调,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7]26。积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和环境,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既是习近平向全党全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构建文明中国的明智之策。

把握师风师德建设的新坐标。习近平认为,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建设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8]。同时他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9]作为好老师的四点要求。这不仅要求教育者提高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能力,也是要求严厉打击教师队伍中不正之风的表现。

二、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4]36。习近平始终把就业问题作为服务民生、积累社会财富、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顺势而为、精准施策,全力确保稳定就业大局、实现就业目标,促使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就业形势稳步推进,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就业机会。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基本前提都是把“就业”放在首位。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4]36所谓“就业优先政策”,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稳岗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就是要进一步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切实解决好青年群体、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防范化解大规模的失业风险。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切实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消除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实现就业局势的稳定、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习近平坚持以政策促就业、以政策保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制度保障,也是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执政业绩的重要标准。

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就是兜紧民生底线。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7]26,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科学部署。一方面,政府“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10],对新生的工作种类、模式、内容、关系等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在创业担保贷款、奖补政策、载体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对农民援助力度,聚焦农村实际和现实需要,帮助农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同时也吸引青年群体走入基层创业,为我国乡村建设注入强大生机活力。大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以创业就业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促使我国广大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就业形势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局势,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期许。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服务民生不仅要解决我国现有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还要处理好劳动与报酬的关系。习近平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4]36。这一指示是习近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把握与创新性运用,也为进一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4]36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他要求,“无论是劳动、资本、土地,还是知识、技术、管理”[11],都应该按各自劳动贡献获得相应的回报。完善更合理、更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不仅是从政府的角度指明了我国调节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前进方向,也满足了人民勤劳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期待。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兜底线、织密網、建机制”的原则要求,明确“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更公平、更充分的改革发展成果[4]37。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4]37。所谓“全民参保计划”,就是要建设好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强调要保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的高压态势,突出重点、扩大范围,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努力实现人人都能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奋斗目标。落实由“自愿参保”向“全面参保”的政策转变,既是习近平个人执政为民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生动体现。他提出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7]27,既是“全民参保计划”的进一步拓展延伸,也表明了习近平对构建高质量、高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4]37。把养老工作做实做细,切实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既关系到每一位老人心情舒畅、生活无忧的晚年生活,还涉及全体国民的生活品质。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养老保险”在服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要求,推进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2013年,习近平呼吁,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12]的生活;2015年,他提出要“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3];2017年,他指出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4]37。习近平针对“养老保险”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的一系列明确要求,都体现了他对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坚定信念,都彰显了他对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民生福祉都非常负责的政治领袖形象。

健全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2014年,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好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4]。2017年,他再次强调,要“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4]37。全面实现“病有所医”,完善覆盖全民、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习近平向全体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切实体现了服务民生、减轻民负的执政思想,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更有利于开创医疗保险事业的新纪元。

建立中国特色住房制度。住房问题,既是标志性的重大民生问题,又是突出性的重大社会问题。2013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15]。2017年,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4]37。要明确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奋斗目标,要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住房建设上的优越性,要切实运用好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帮助人民创造幸福的、有尊严的居住条件。完善中国特色“住房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4]37,是一项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德政工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全党全国之力向“贫困”发起挑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事业的历史新章。“脱真贫、真脱贫”[4]37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习近平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1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方面,强化党的组织领导作用。“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4]151。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4]151。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才能强化脱贫攻坚的政治保证。脱贫攻坚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84,强化扶贫投入力度,把“六个精准”落实到位,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17]的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同时他提出,要坚决撤换不能胜任的干部、问责弄虚作假的干部,防止出现工作作风不纯、责任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等突出问题,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有保障目标的稳步实现,提高脱贫攻坚成色。

另一方面,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提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2]90,以调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贫困群众自身之力,解脱贫攻坚之困。要大力培养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意识,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靠政府的帮扶是不能真正实现脱贫的,最终还是要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4]152,充分发挥各方帮扶与贫困群众自身的合力,从而逐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2]83,以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习近平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4]38这表明党对人民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实施健康中国战略”[4]38,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把握,是经济向高质量阶段转变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支撑。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370。习近平强调,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18]。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明确“健康中国”的战略地位,才能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突出贡献。始终把健康问题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健康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就是“服务民生”的突出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谨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郑重承诺,在“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健全健康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将健康范畴从疾病防治拓展到食品药品安全、体育健身、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也就是说,所谓“健康中国战略”,就是要全面建立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准,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强化安全监察部门职责,坚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实现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4]38。同时,他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并重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方针,推动健康工作深入基层、深入民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自我革命精神,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全民健康格局。习近平的“健康观”,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身体力行、各方参与,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影响人民身心健康发展的危险因素,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之路。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全民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执政为民的重大任务,关乎人民福祉与国家长治久安。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将“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习近平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4]38。全力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人民意愿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治理制度,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治理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19],处理好激发社会活力与稳定社会秩序的辩证关系,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7]28一是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4]38,体现了习近平对提高我国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对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深刻认识。二是要“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7]29,保持社会公共安全形势的稳定,充分表明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深切关怀,严厉打击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三是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4]38。“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7]29,有效疏导、干预人民群众的心理问题,才能持续增加社会中的和谐因素,培育人民群众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四是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7]29。只有深入调研基层治理体制的缺陷,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等向基层倾斜,才能夯实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总之,完善社会治理之路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工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不断革新社会治理体系、丰富社会治理方式、稳定社会治理大局,才能促使社会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为人民营造美好生活氛围。

七、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国家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开展国家安全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和处理了国家安全风险,使我国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达到全新水平。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和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等战略举措,都是我党对执政为民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党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我黨在治国理政和维护国家主权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同时习近平认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处理好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以及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21]。把国家安全工作视为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认同。

另一方面,开展国家安全工作必须强化国民安全意识。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4]39。要明确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观念的重要性,要发挥好党和国家的带头引领作用,要切实运用好“全民国家教育日”[4]15等宣传教育契机,采取多种教育宣传形式,促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相关法律法规入脑入心,为维护国家安全筑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安全防线。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以人民安全为宗旨”[20]200-201,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为民进程中提出的新思想、制定的新举措是科学的、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今天的中国,要继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针对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持续发力,切实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 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N].人民日报,2016-02-04(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赵婀娜.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04-22(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1).

[6]倪光辉.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N].人民日报,2014-06-24(1).

[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1).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1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9-12-24)[2020-11-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12/24/content_5463595.

htm.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2.

[12]霍小光.习近平元旦前夕在北京市看望一线职工和老年群众[N].人民日报,2013-12-29(1).

[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2(1).

[14]霍小光,王骏勇.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

[15]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N].人民日报,2013-10-31(1).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

[17]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7-03-09(1).

[18]吴晶,胡浩.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 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N].人民日报,2015-11-26(1).

[19]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4-01-09(1).

[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5.

责任编辑:邓小龙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执政为民思想研究”(17BKS024)的研究成果;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治国理政研究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研究”(16BZLJ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牟文凤(1995—),女,山东鄄城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党的建设研究;顾训宝(1975—),男,山东齐河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党的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新举措
初中学校高级管理团队的建设研究
科学发展观下财政经济监督的新举措探讨
关于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考
以“学习圈”理论为指导的新生入馆培训新举措
追根溯源,探索电压管控新举措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