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屋建瓴,发展创新

2021-05-06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流言科学素养科普

以科普抵御“科学流言”

◎喻思南

发现结节不立即切除就会癌变?复方板蓝根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就绝对不能运动?不久前,北京市科协等机构发布的“科学流言”榜,回应了相关谣言。近年来,类似榜单每次发布都会引发社会关注,既说明公众渴望得到权威的科普知识,也折射出一些“科学流言”传播较广的现实。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传播速度加快。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不靠谱、难以产生影响的“科学流言”,如果不及时予以澄清,很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例如,网络曾经谣传的“蛆橘事件”“打针西瓜”,导致一些地方的优质农产品滞销;有的“致癌提醒”“民间偏方”,让一些老年人误入养生歧途。面对层出不穷、不断变换花样的流言,及时精准的辟谣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如何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也成为当代科普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

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时常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权威声音缺位。的确,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气候环境等信息比较敏感,一旦遇到困惑,如果没有及时、权威的信息,不少人会“宁可信其有”。有的人出于关心把不实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无形中助推了流言的传播。在一些领域,科普供给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其中一个原因也在于,传统科普在内容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就此而言,转变科普理念,多从公众需求出发,让及时、权威的声音抵达更多人,才能让科学跑在流言前面。例如,气象部门在预告天气信息之外,还时常回应老百姓的冷暖关切,赢得了好评与认可。

提高对“科学流言”的免疫力,培养科学素养是关键。许多披着科学外衣的流言,虽然夹杂着专业术语,甚至煞有介事地引用科学期刊,但只要稍加思考判断,并不难发现其破绽。比如,一些网文喜欢用“绝对”“最”“百分百”等字眼,论证也往往似是而非;搞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尚无定论的意见作为“知识”传播。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逻辑、表达规范。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科学精神培育相对缓慢。提高科普质量,既介绍具体知识,又传播科学思维,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才会更稳固。

“科学流言”的传播,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难以完全禁绝。面向未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大力发展科普产业,健全、完善引导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有助于凝聚合力、弥补传统机构力量的不足,快速响应公众科普期待,更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科普需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就有不少专业人士在自媒体平台及时答疑释惑,帮助大家理性认识病毒,科学防疫。

当科普渠道日益多元、科普产品更趋丰富,我们定能筑起更为立体的抵御“科学流言”的屏障。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1月30日,有删改)

技法提炼

议论文要做到高屋建瓴,就要“大气”,要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有了从思想上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可以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

一些同学立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作文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作文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抛弃小我,不断超越。

立意要深刻高远,就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我们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尽量用远大的眼光去看事物,用世界的、长远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作文立意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国家→人类。如上文,从社会现象谈到科学素养,从现实生活谈到社会心理,从社会发展的层面对流言的传播与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反思,从社会现实层面对科学流言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问题了。

2.灵活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广泛的拓展延伸。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多角度思考。“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进行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进行联想。

上文由“科学流言”想到社会发展、科学精神等层面,就属于纵向思考,使认识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延伸。

教育重在学以致用

◎黄引柔

砸破水缸,放水救人;树洞灌水,浮出小球;删去枝蔓,豁显句意;添加“枝叶”,破解难题。这一“放”、一“灌”、一“刪”、一“加”间,不仅体现了“学”为基础的道理,更彰显了脑洞大开,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现实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被人诟病为“高分低能”“百无一用”?为什么学了一二十年的语文,许多人还是写不了公私文牍,不会情境交流?“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离世前为什么会发出那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

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还不够重视教育吗?不是。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可算是不遗余力了。从国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高度,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实用,所有人都视教育为第一要务。

是我们这方水土的原因吗?不是。回溯历史,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学以致用而有大成就者比比皆是。春秋时晋国名将先轸,不仅熟读《诗经》,而且还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打败楚国,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苏秦、张仪拜师鬼谷子,不仅熟读兵书及游说之策,还以所学经世致用,试剑江湖:苏秦说服六国联合抗秦,佩六国相印;张仪游说诸侯以“横”破“纵”,助秦成就霸业,获爵武信君。晚清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战功显赫,当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学贯中西、博通今古,均是学以致用的典范。

还是先哲的话叫人醍醐灌顶:“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认为“知”固然重要,但“知”要为用;不用,知识再深厚也难以进步。“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同样强调要学用结合,相得益彰。你看,一部《老子》,庄子读了,将它用为逍遥江海的垂天大翼,洞见了自然之法;汉文帝读了,将它用为治国利器,开一代盛世。“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你政务,办不成;出使国外,又不能应对;这样,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真乃一语中的:教育重在学以致用。

学不为用,不为利济苍生,忘了为什么出发,纵然汗牛充栋,亦奚以为?

【湖南新化县第一中学,指导老师:高星云】

点评

作文立意高远,超越自我局限,从“利济苍生”的高度,提出观点。作文开篇直陈观点,接着以多个疑问句摆出现实矛盾,引人深思。在此基础上再用两个设问列举事实,辩证分析论述当今教育的弊端。然后,在理性论述的基础上,引用哲人的经典论断指出形成目前教育误区的内外因由和实质,照应开头。结尾紧扣观点,批驳学不为用的本质,深化了主旨。

猜你喜欢

流言科学素养科普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流言之下
科普反流言需要“快准狠”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用理智的剑,斩断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