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天津教育科学研究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1-05-06崔景颐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技术职称科学研究十四五

耿 洁,崔景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教育科研系统作为推进改革创新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要主动面向新时代重大课题,积极破解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1]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以下简称《意见》),[2]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教育部专门就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印发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3]《意见》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对教育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坚定信念、明确使命、开创教育研究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意见》的印发充分表明,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迈向现代化发展阶段中意义重大,迫切需要教育科研在繁荣教育理论、服务国家决策、指导教育实践、引领社会舆论、促进国际交流上发挥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以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5]。为推进天津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标要求,本研究组织开展了天津教育科研“十三五”总结和“十四五”发展专项调研,以“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存在什么问题”及“下一步的对策”为主线,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研究方式与对象范围

当前,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调查、访谈等一手资料的收集,纵向资料收集方法越来越受推崇;量化推断统计和质性扎根理论日益受到重视。[6]本研究在方法的确定上,采用结构性问卷与非结构性工作总结的方式,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天津市有关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开展实证调研。同时结合全国与天津市学科专业建设及课题管理工作,将定量数据与质性资料充分融合,在资料囊括的内容与范围上互为补充。参与调研的单位通过填写结构性问卷展现其教育科研治理结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的成果情况;通过非结构性的工作总结呈现其教育科研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未来发展构想。

本次专项调研的样本覆盖天津市区教科室、中职学校、高职高专、普通高校、市直属单位等有关单位,共发放112份问卷,回收9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82份,占回收问卷的85.41%。有效参与调研的单位共50个,占全市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单位的38.46%。其中,区教科室(主要包括中小学校)占有效参与调研单位的6%、中职学校占34%、高职高专占22%、普通高校(包含11所独立学院)占22%;另外,市直属单位(含2所教育科研机构)占14%。

二、天津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整体向好

(一)研究队伍及研究机构配置比例和结构较好

1.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①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是指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在编人员。中研究生占比达84%,副高职称以上占比近50%

在50个受访单位中,天津市教育科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共计33,181 人,单位均值约664 人。其中,在编人员31,846人,占比近96%;非在编人员1,335人,占比约为4%。

在编人员的年龄结构方面,30岁以下占8.1%,30—45岁占50.4%,45—60 岁占40.9%,60 岁以上占0.6%;在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学历占34.7%,本科学历占62.2%,未达本科学历的教学科研人员所占比例仅为3.1%;在职称结构方面,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4.6%,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29.9%,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占49%,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占13%,不具备任何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仅占3.5%。

此外,50个受访机构中仅有9所机构②9所设有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包含2所中职学校、4所普通高校以及3所直属单位(2个科研院所均属直属单位)。设有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共计287人。在年龄结构方面,30岁以下占3.1%,30—45岁占50.5%,45—60岁占45.6%,60岁不足0.8%;在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学历占72.4%,本科学历占23.8%,未达本科学历的全时人员所占比例仅为3.8%;在职称结构方面,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12.2%,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48.8%,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占34.1%,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占4.9%。

调研显示,天津市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结构良好。

2.教育科研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和副高职称以上占比均超过40%

在50个有效受访单位及其所管辖的单位中,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人员共有247人,单位均值近5人。其中,41个单位设有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在编人员157人,非在编人员20人;另外9个无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单位,仅在其他部门分设70位专事科研管理工作的职员。

在年龄结构方面,30 岁以下占4.8%,30—45岁占 52.9%,45—60 岁占 39.4%,60 岁以上占2.9%。可见,身居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以中青年居多。在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学历占62.3%,本科学历占36.8%,未达本科学历的教育科研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不足1%。在职称结构方面,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9.5%,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占40.8%,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占35.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占10.9%,不具备任何专业技术职称的管理人员仅占3.5%。

综合来看,82%的受访单位具备专门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在编管理人员比例高达88.7%。50个受访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人员以中青年为主体,具备研究生学历和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分别为62.3%和50.3%,在教育科研管理结构与人员构成方面达到了优质均衡。

3.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平稳、特色突出

独立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是教育科学得以稳健发展的重要依托,调研的50个受访机构中共有23个受访单位具备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③具备专门教育科研机构的23个受访单位包含天津市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覆盖面较为广泛。其中,包含2个区县教科室、4所中职学校、5所高职高专院校、5所普通高校和7个直属单位(包含2个科研院所)。这些单位拥有的国家级和天津市级的教育科研机构共计156个。

天津市的教育科研机构呈现国家高水平与特色类并举的特征。其中,国家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机构包含5个国家研究基地或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或中心和41个天津市重点研究基地或中心。在特色类教育科研机构方面,天津市拥有非洲鲁班工坊研究推广中心、高中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区域教育科研基地、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欧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天津市高校智库等市级研究机构等。

(二)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重点学科及专业建设成效主要通过普通高校的学科及专业建设水平和职业院校重点项目及专业建设水平来体现。

1.大力推进普通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

学科与专业建设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此国家与地方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在12所受访的普通高校中,共有9 个国家重点学科、2 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72个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其中包含2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3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地方层面,天津市也对高校的学科及专业建设予以大力培育。受访的12所普通高校中共有72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5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9个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学科、4 个天津市重点(培育)学科、5个天津市“双一流”建设学科群、13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共有239个天津市级专业建设项目,其中包含20个市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3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30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44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60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和24 个天津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持续加强职业院校重点项目和重点专业建设

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国“双高”建设项目中立项学校占比高,7所申报院校全部入选,占我市高职院校总数的28%。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A 档、B 档、C 档各1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A 档2 所,B 档和 C 档各1 所。在全国“双高”建设项目申请中,全市共有7所高职院校申报,7所全部立项,立项率高达100%,这充分显示出天津市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和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在全国“教学诊断与改进”项目中有3所学校被评为国家试点学校,且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为秘书长单位和全国示范样板校。

在参与调研的11所高职高专和17所中职学校中,共有39个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其中,有4个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项目专业、4个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项目专业、3个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专业群、1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专业群,还有1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业示范专业、4个教育部认定创新行动计划专业、2个教育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9个国家级优质校骨干专业、3个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5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骨干专业、1个2019年第二批立项建设国家级资源库项目。天津市还有27个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23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97个天津市级专业建设项目,其中12个市级世界先进水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项目专业、46个市级优质骨干专业项目建设专业;另外,还有4个优质专业群对接优势产业群专业、6个市2019年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建设专业群、8个市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示范专业、6个市级优质校建设骨干专业、5个市级示范校建设专业、16个市中职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项目”国际一流专业建设、11个国内先进专业建设及20个现代化达标专业建设。

(三)科研项目覆盖面广、成果较好

1.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各类教育领域全覆盖

“十三五”时期,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立项803项,课题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其中,高等教育立项课题占比30.01%,职业教育占比28.89%,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占比33.13%;立项单位达到232个,占当年全市立项学校及教育研究机构总数的6.60%。立项课题内容丰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主要内容涉及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育创新、产教融合育人体制机制、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教育、天津市行业特色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世赛对接、行业办学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体系、学生核心素养、天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天津特色教育实践、智慧校园、校长专业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及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等多领域、多学科。

2.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突出

在有效参与调研的50个单位中,发表CSSCI、SSCI、A&HCI等高质量国际期刊的论文达224篇,单位均值4.48篇;发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达361篇,单位均值7.22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上述两部分论文除外)达4,021篇,单位均值80.42篇;出版学术专著83部,单位均值1.66部;出版学术编著40部,单位均值0.8部;主编学术著作25部,单位均值0.5部;正式出版的国家教材(不包括校本教材和各类教辅、习题集)167本,单位均值3.34本;正式出版的地方教材(不包括校本教材和各类教辅、习题集)88 本,单位均值1.76 本。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在科研成果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首先,它们是CSSCI、SSCI、A&HCI等国际索引期刊论文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主体。高校与高职在这两类核心期刊的发文量分别占受访机构发文总数的97.32%和98.62%。其次,在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中,多项由高校和高职完成的重点课题成果突出,达到免鉴定的优秀成绩。最后,部分高校及高职逐步搭建了优质的科研平台,为科研成果的产出及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与奖项提供了可持续性的保障。受访单位中,A 大学以平台基地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成果产出为目标,通过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工程”“基地建设工程”“精品成果工程”,获批多项教育研究领域的国家级社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项成果并荣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B大学持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已形成了以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国别和区域研究为方向的研究特色。C大学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聚焦天津市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高层次学术平台,为政府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战略支撑。D高职院校在“十三五”时期科研综合实力表现突出,是天津市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该校获批各级各类项目17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数30余项,申请和授权软件著作权10余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

三、天津教育科学研究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是反映学科及专业建设、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为本研究查找问题的重要抓手。虽然天津教育科学研究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这个窗口看,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调研基于天津市教育科学课题管理与发展规划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调研单位教育科学课题管理部门在工作总结中反馈的共性问题,提炼出当前天津教育科学发展面临的五大主要问题。

(一)对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程度普遍不足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教育科研部门均认可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普遍缺乏对教育科研与教育事业发展融合推动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机制。具体表现为:课题立项单位对课题过程管理不到位,课题结题延期率高、结题质量不高,科研氛围不浓,重结题形式、轻课题成果应用成效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未在价值认识层面真正重视教育科研,未能真正理解和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政策指导方针,对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重要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二)教师的科研动力与科研能力均有待加强

一线教师是教育科研的最大群体,虽然天津市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队伍与研究机构配置比例和结构较好,但教师们的科研能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主要是由于一线教师往往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用于科研的精力和时间相对有限;在实际工作中,职称晋升是大部分教师开展科研的最大动力,从而造成了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局面;另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能做课题、会做课题的教师太少,他们面临的科研发展难题是申报各级纵向课题的立项比例很低,在获得市级课题后发表论文、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也非常困难。

(三)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接不紧密

在教育科研项目及相关的科研成果方面,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对接不紧密的情况较为普遍。具体表现在对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把握不够准确,对教育宏观工作和重大前沿问题的研究不足,驱动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多,为教育管理决策服务不够有效。此外,教育科研的指导性不强,轻视课题研究助推作用、割裂教学与研究、与基层实践“两张皮”等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基础实践工作者缺乏开展高水平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许多基础的创新性实践经验和做法缺乏提炼与归纳;另一方面,教育科研人员进行的研究还有不少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的推理、从范式到范式的构建上,缺乏有效的实践验证和支撑。

(四)教育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跟不上资金管理政策的革新

国家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松绑+激励”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并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管理不具体、使用不规范、“过细过死”、“重物轻人”等问题,导致科研项目预算资金延迟或项目资金严重结余、成果转化资金闲置、科研资金浪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国家政策鼓励的“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等要求迟迟落实不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方式简单粗放,制度落实不力,往往采取与其他经费管理“一刀切”的做法。

(五)高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亟待提升

在2020年2月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课题管理相关工作的网络调研结果显示,“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天津市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课题的申报立项数量平均为15个/年,占比为3.16%,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明显低于北京和上海,也低于山东,见表1。

表1 2016-202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课题申报立项统计表

此外,在2016年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天津市仅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计5项获奖成果,远低于北京(80项)和上海(41项),略高于山东省(4项)。在2011年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选中,天津市仅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总计7项获奖成果。见表2。

表2 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奖情况统计

各地在全国规划课题立项和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的占比是其研究实力的展现。虽然全国规划课题立项数量可能存在划定比率的因素,但只有在课题高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有机会适当增加立项数量。地方规划课题是全国规划课题申报的培育地,地方规划课题质量好,才能有更多的高质量规划课题进入全国。目前,天津市规划课题存在重立项、轻过程管理,重结题、轻研究内容等问题,课题完成的质量不容乐观。

四、“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的理路探索

(一)提高认识,全面提高教育科研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精神,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科研兴教、以科研兴校,要加强对天津市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的统筹管理、协同推进,坚持教育科研与教育发展、教育改革同步推进,坚持教育科研支撑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另外,也要加强天津市教育科研的治理力度,落实各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压实管理责任,切实建立起国家—省市级—地市级单位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的四级实施路径,把各项制度、办法落实到位,全面提高教育科研治理能力。

(二)下大功夫,重点加强全时科研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是关键。教育科学研究参与者的异质性需要增强,[7]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科学指导,[8]强化使命担当,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9]使他们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主动投身教育科研建设的主战场,做到教育科研与实践的深入结合。要在教师队伍中,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重点培养具有科研潜质、具备科研基础、热爱教育科研的全时科研人员;要加强地市级、区县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等各层级科研人员的培训;在国家、地方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项目中,重点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对青年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培养,建立和健全科研人才的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基础,强化教育科研协同创新

教育科学研究既属于教育领域,又是一种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活动,[10]要在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单位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协同创新。这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着力构建、优化协同合作创新机制:一是要理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畅通管理渠道,强化落实各级职能;二是要建立鼓励教育科研深入、持续、长久地关注研究理论问题和研究教育实践的制度措施;三是要加快全国教育调研平台建设;四是要聚焦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为着力点,加强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的协同合作、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改善教育科学研究评价奖励制度、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11]

(四)完善制度,培育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科学规划充分发挥了“风向标”“加油站”“宣传队”和“守夜人”的作用。[5]进入新时代,要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切实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完善资助体系,保障预算内的教育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通过捐赠、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教育科研工作。优化科研经费管理,做到“放好权”,提高使用效益,对骨干团队和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给予重点支持。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简化项目预算编制要求,直接费用中除设备费外,其他科目费用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

2020年是我国教育“十三五”发展的收官之年,也是规划“十四五”发展的关键之年。如何设计、规划天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的管理,如何提高天津市教育科研水平和质量,这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

猜你喜欢

技术职称科学研究十四五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专业技术职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大连:医院可自行考察聘用短缺专业人才
应注重农技人员职称的评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