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毛树棠书法作品赏析

2021-05-04周舟

收藏与投资 2021年2期
关键词:白文落款朱文

周舟

河南省黄河以北的豫北地区,在历史上经贸繁荣、文化兴盛。自清代以来,当地出现许多在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新乡市博物馆作为豫北地区馆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清代当地及豫北地区著名人士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既展现了文人墨客的清高,又展现了饱学之士的风雅,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新乡市博物馆馆藏豫北众多著名人士的书法作品中,毛树棠的书法较为著名。毛树棠(1779—1845年),字荫南,号芾村,河南武陟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四年(1824年)大考,毛树棠名列一等二名,升翰林院侍读,后任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等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补礼部侍郎,后转户部右侍郎兼总督仓场。毛树棠为官期间还担任过顺天乡试考官、广东乡试正考官,阅朝考拔贡卷,阅复试进士卷。据史料记载,毛树棠任户部右侍郎兼总督仓场后,“尽心经营,择能者荐之,不能者黜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毛树棠清查通仓舞弊案后,即转向京仓,决心革除仓场弊端,但“以病告归”。后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病故,享年66岁。

毛树棠“学以宋儒为宗”,著有《沁善堂文集》等。毛树棠亦善书法,尤以楷、行、草为长,其书得自晋唐尤多,丰神俊逸,神韵十足,但难越馆阁体之藩篱。馆阁体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洁、等大为特点。馆阁体作为一种官方使用的书体,强调共性、规范,但从欣赏美的角度来看,馆阁体往往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有一定局限性。纵然毛树棠的书法有“馆阁体”之痕,但在书坛依然具有一定地位。

一、毛树棠行书苏轼《题鲁公书草》条轴(图一)

此条轴内容为《题鲁公书草》:“昨日长安安师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落款“右苏文忠公语为紫亭年伯大人教画,年愚侄毛树棠”。钤印两枚,白文方印“毛树棠”,朱文方印“芾邨”。苏轼所作的《题鲁公书草》,是对颜真卿书法的評价,认为颜真卿信手写来的书法更具有特点。此行书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同时,每个字呈现的大小不同,具有大小相兼的特点。

二、毛树棠行书苏轼《跋杜祁公书》条轴(图二)

此条轴内容为《跋杜祁公书》:“正献公晚乃学草书,遂为一代之绝,公书政使不工,犹当世传宝之,况其清闲妙丽,得昔人风气如此也耶?”左下落款“芾邨毛树棠”,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白文方印“毛树棠印”,下方为朱文方印“芾邨”。《跋杜祁公书》出自苏轼的《东坡题跋》,是对杜衍草书的评论。杜衍是北宋中期的大臣,《宋史》载:“善诗,正、行、草书皆有法。”苏轼亦评其书:“正献公晚乃学草书,遂乃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毛树棠的这幅行书笔墨酣畅,流转自然,飘逸洒脱,颇有苏轼之风骨,从中可看出他对宋代书法家的推崇。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字体上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三、毛树棠楷书《人谱》横披(图三)

此横披内容摘自明代刘宗周撰写的哲学典注《人谱》:“独体本无动静,而动念其端倪也。动而生阳,七情着焉。念如其初,则情返乎性。动无不善,动亦静也。转一念而不善随之,动而动矣。是以君子有慎动之学,七情之动不胜穷,而约之为累心之物,则嗜欲忿懥居其大者。《损》之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惩窒之功,正就动念时力扼其转念之关,不使流而为不善,才有不善,未尝不知之而止之,复其初矣。过此以往,便有蔓不及图者。昔人云:惩忿如推山,窒欲如填壑。直如此难,亦为图之于其蔓故耳。学不本之慎独,则心无所主。滋为物化,虽终日惩忿,只是以忿惩忿。终日窒欲,只是以欲窒欲,以忿惩忿忿愈增,以欲窒欲欲愈溃,宜其有取于推山填壑之象。岂知人心本自无忿,忽焉有忿,吾知之。本自无欲,忽焉有欲,吾知之。只此知之时,即是惩之窒之之时。”

落款“毛树棠”,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白文方印,辨识不清,下方为朱文方印“芾邨”。《人谱》用于启迪初学,劝导学习者注重践行,而非空谈心性。此作品为楷书,但多少有些行楷的味道。此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章法上多取直行纵势,每一行与每一列都是直线;布白精密,结体紧凑,笔道的长短、正斜十分规范。

四、毛树棠行楷对联(图四)

此对联内容为“半榻茶烟新雨后,小栏花韵午晴初”,落款“毛树棠”。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白文方印“毛树棠印”,下方为朱文方印“芾邨”。对联亦称楹联,是流行于清代中期以后的书法样式,其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此对联气息淳厚,堂宇宽博,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在章法安排上,因受对联这种特殊形式制约,各字就各位,所占空间大小均匀、互不相犯。

五、毛树棠行书苏轼评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条轴(图五)

此条轴内容为苏轼对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的评价:“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余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落款“毛树棠”,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白文方印“毛树棠印”,下方为朱文方印“芾邨”。《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千朵万朵”为两个仄声韵,但“千朵万朵”在这个地方应该用平声,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拗句。故而苏轼评价“此诗虽不甚佳”,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亦说:“诗并不佳,而音节夷宕可爱。”可见,这首诗虽非上乘之作,但是音韵和谐婉转,并能在杜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之外瞥见清狂野逸的情态。此行书在谋篇布局方面,左右挥洒、上下贯穿;在结构特点上,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

六、毛樹棠行书苏轼《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条轴(图六)

此条轴内容摘自苏轼《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的前半部分:“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余,字大纸厚,甚可喜也。”落款“亥巳夏六月,金苻大兄属,毛树棠”。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辨识不清,下方为“芾邨”朱文方印。此文亦出自《东坡题跋》后半段:“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体现出苏轼对陶渊明诗的喜爱之情。此行书在整体特点一致的前提下,字的形态有着不同的变化,有大有小,有宽有窄,和而不同,违而不犯;雄健悠肆,骨力畅达,神采飞扬且潇洒自如,亦有王铎行书的书风。

七、毛树堂行草论书八条屏(图七)

此八条屏内容有三部分,分别摘自苏轼的《题遗教经》《题逸少书》之一和《题逸少书》之二。《题遗教经》内容为:“尝见欧阳文忠云:‘遗教经,非逸少作。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余,而欲必其真伪难矣。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题逸少书》之一内容为:“此卷有永‘足下还来一帖,其后云‘不具释智永白,而云逸少书。余观其语‘谨此代申。唐末以来,乃有此语,而书至不工,乃流俗伪造永禅师书耳。”《题逸少书》之二内容为:“逸少谓此郡难治,‘吾何故舍逸而就劳。当是为怀祖所检察耳。”落款“苇峰十二兄属,毛树棠”。款下有钤印两方,上方为“毛树棠印”白文方印,下方为“芾邨”朱文方印。

行草是介于行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是为了弥补楷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此行草论书八条屏为毛树棠书法精品,大气洒脱,酣畅淋漓,笔力雄悍,布局合理;用笔张弛有度,字与字间整体感强,结体欹正莫测,流转自如,力道千钧。

毛树棠是清代中晚期豫北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从新乡市博物馆馆藏的毛树棠书法作品中,我们发现毛树棠本人十分推崇苏轼,故其本人的书法也深受苏轼影响。毛树棠作为文人,其书法艺术深受文人书法影响,风格上气质高雅,内容上多为品文论艺,他本人的气度、风采、胸怀等精神风貌皆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猜你喜欢

白文落款朱文
落款
墨韵书香
热闹的大山
中国画落款与钤印研究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古玩落款有讲究
发现木耳
闪电结婚
“新金融商品教父”跳海:照搬“喜新厌旧”走向绝路
十个骨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