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之用,和为贵

2021-05-04沙婉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3期
关键词:和为贵礼制周礼

沙婉

古文礼之用,和为贵。

出处《论语·学而》

原文段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即有若,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之一。他的重要主张包括“贵民”、孝悌为“仁之本”,以及“礼之用,和为贵”。有若认为礼的作用以和谐最为可贵。过去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因此大小事情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对于“礼”,我们都很熟悉。它在《论语》中一般指周礼,既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行为规范,不同阶级的人都必须依照自己所在阶级的“礼”行事,既不能失礼,也不能僭越。如此,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自然也就稳定,所以儒家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也许有人会疑惑,“礼”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具有区分阶级的局限性,而“礼之用,和为贵”作为它的“衍生品”,也具有局限性,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一句话呢?别急,我们先来了解有若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礼制虽然有区分尊卑贵贱的局限性,但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对于当时的周朝来说,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不过,最初的礼制十分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十分强调人与人交往时的“恭敬”,对人际交往做了刻板且森严的规范,因此出现了“贵贱有隔,尊卑不亲”(孔颖达《礼记正义》)的现象。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称霸,而周王室逐渐式微,严格强调等级尊卑、恭敬谨慎的“礼”越来越无法被严格执行,故而“礼崩乐坏”。

于是,为了践行老师的意愿(通过恢复周礼,维护周王朝的統治),有若便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主张:在施行“礼”的时候不能过于机械刻板、计较怎样行动才最符合自己的身份,要认识到礼的本质和初衷在于追求和谐,适度调整和放宽,将更有利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现在,我们来回答上文提出的问题:在讲究平等的今天,“礼之用,和为贵”有何借鉴意义?首先,从“礼”的历史意义——“制度”来讲,它提醒我们“法治”不能单纯机械地从法律条文和规则出发,也要考虑具体案件背后的价值诉求和人心所向,才有助于实现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和谐社会。其次,“礼”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指维护阶级统治的周礼,而更多地表现为代表友善和礼貌的礼仪、礼节,因此,从“礼”的现代意义——“礼貌”来讲,如果父母和孩子能不拘泥于长辈和晚辈的身份差异,不拘泥于表面的礼节,真诚相待、理解包容,以更放松的姿态相处,是不是更有利于沟通和交流?从这些角度看,有若“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依然有深刻独到的借鉴价值。

当然,正如有若辩证地看待“礼”与“和”的关系一样(“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和为贵”,放弃必要的原则,为了追求“和谐”而和稀泥、当老好人,执其中道,才能让礼以和为贵、因和而贵。

猜你喜欢

和为贵礼制周礼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棋杀
咏筷子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好好先生
还好没放弃
礼之用,和为贵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中国上古礼制中衣服所具功能与灵魂附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