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修辞-立场三角”的古诗词政治用典话语修辞研究

2021-04-30肖莉毛民生

关键词:修辞

肖莉 毛民生

[摘 要] 古诗词高频引用是近年来政治语篇的显著修辞特点,为深入探讨古诗词用典独特话语力生成的认知机制和修辞建构,本文基于交互主观性和广义修辞学理论,结合“立场三角”“弱区分”话语构建模型以及情感话语识解路径,建构针对政治用典研究的话语分析框架——“修辞-立场三角”。通过分析被引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意重构与修辞建构路径,得出在自然物象向诗词语言意象,再向政治意象的隐喻映射与修辞义场转化的过程中,表达者内群体完成了向接受者外群体的单向延拓与主体交互认知,并促发接受者的情感获取与意向识解,进而回应主体间反馈期待,最终实现政治用典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 古诗词用典;修辞-立场三角;话语力生成;修辞加工动程

[中图分类号] H151[文献标志码]A

古诗词高频引用是近年来政治语篇修辞的显著特点[1]60,更是政治话语当代价值[2]195与话语力[3]569的内在驱动和个性外显。古诗词句的直录明引,透过不同语境的相似契合,实现诗句从社会世界的客体现实义场向话语本体修辞义场,再向主体政治意向修辞义场的单维隐喻投射,并贯穿于韵律和谐的诗体形式框架,以增强修辞语势和话语张力,进而完成表达者真实意图的理性显现和单向传播,最终在修辞交互的认知动程中,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主体之间的交际契约完美达成。然而当前国内多集中于个体语言风格政治解读[4]57、语力传播效度分析[5]42、话语中外译介[6]92及政治话语体系建构[7]146等研究,对政治话语中的古诗词引用关注不多,且仅囿于单一的用典介绍和赏析,最终造成了诗词话语由本体修辞义场实现主体政治意图、进而强化表达者施与接受者话语作用力的动态路径的断裂与缺失,削弱了表达主体用典话语的实际效力。因此,为深入探讨古诗词用典独特话语力生成的认知机制与修辞加工动程,本文基于交互主观性和广义修辞学理论,结合“立场三角”“弱区分”话语构建模型以及情感话语识解路径,建构起针对政治用典研究的话语分析框架,即“修辞-立场三角”,并以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政治话语分析提供个案参考。

一、修辞-立场三角

“修辞-立场三角”是以Du Bois的“立场三角”[8]163为原型,并结合社会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弱区分”话语构建模型和情感话语识解路径,基于Arie Verhagen的交互主观性理论[9]7与谭学纯的广义修辞学理论[10]4建构起来、以分析政治用典的话语模型,兼顾话语力生成的深层认知生成机制和表层修辞加工动程,是对Du Bois立场三角的补充与发展。

“Du Bois认为立场行为涉及的基本实体为三个:两个主体——通常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一个客体——立场对象”[11]29,分别对应交互主观性的概念化主体1、概念化主体2和概念化客体。同时,Du Bois将评价客体、定位主体、协调人际关系视为同一立场行为的三个子行为,并把立场定义为:“立场是社会行为人以对话(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的方式、通过外显的交际手段实现的公共行为;立场行为人基于社会文化场中某个突显维度,同时实施三个子行为:评价客体、定位主体(行为人自身和其他主体)、协调人际关系(协调与其他主体的关系)”[8]163[11]29,进而表征为立场三角(图1)。

立场三角标识了概念化主体之间、概念化主体与概念化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似乎是对交互主观性认知生成机制的概念归纳与图式表达。然而Verhagen认为,概念化主体双方“即使存在对同一概念化客体的共同关注,也不意味着他们的心理空间是相同的。语言可以管理并反映两个概念化主体的心理空间关系。交互主观性适用于协调概念主体的心理空间”[12]18。概念化主体的心理空间是概念化客体的心智表征,受概念化主体的主体性意识制约,致使概念化主体间的互涉协同关系转移至心理空间的互涉协同关系。而立场三角并未指明这种协同关系,所以交互主观性补充了立场三角不同主体与同一客体之间潜在的缺失层面,进而有效整合了“主体—客体—主体”的循环认知流程(图2)。

虽然基于交互主观性建构的主体立场三角,较为清晰地表征了主体与主體、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但其只能充任内在认知生成机制的本质内核,不能反映语言在主客体之间进行的修辞加工动程。言语活动是修辞的活动,是“两个主体(表达者/接受者)的双向交流行为”[10]4,也是驱动话语语义变异的修辞建构路径,其结果必然生成蕴含表达者主观意图的修辞义场,并为接受者语义理解后对其认知识解,从而实现话语真实命题意义的有效传递。而修辞加工的操作运转和修辞义场转化的动态体现,需要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在话语建构(修辞技巧)、文本建构(修辞诗学)和主体精神建构(修辞哲学)三个功能层面上互动展开,这是广义修辞学为主体交互认知研究提供的行之有效的立体表层框架与加工方式。

经过修辞加工形成的言语形式,既是对已生成的修辞义场的形式表征,也是表达者建构的、能够与接受者实现心理共享的“弱区分”话语。所谓“弱区分”话语,即“有益性话语”,是能够“积极促发社会公平正义行动、积极影响社会互动的”[13]308话语。通过“弱区分”话语的传播,以引起接受者的积极响应,并对其语义理解。但获得话语和文本语义理解的接受者并未真正识解表达者的真实意向,因为单一的形式意义无法直接触及接受者的价值认同与主体审美体验,并受接受者虚拟情感的管控。虚构情感是话语识解时产生的情感,包含他心情感和我心情感。其中,他心情感指“读者(听者)置身于话语中的角色位置或者话语所描述的情境所产生的情感”[14]319。而我心情感指“我们置身话语情境之外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整个情境(故事或事件)所持的情感态度”[14]319。而他心情感和我心情感的获取,又需要在同理心社会认知过程的积极参与和价值观体系的作用中实现。其中同理心过程是指“在社会互动中,我们认识他人的所处情境,并产生与之相同情感状态的社会认知过程”[14]321[15]1157。因此对表达者构建的“弱区分”话语语义理解的接受者,需要通过对表达者主体立场评价,识解表达者所处的社会情境,进而产生与表达者主体情感相一致的同理心过程,从而获取他心情感以识解话语的真实命题意义和表达者的主体意向。而“价值观体系的作用是为社会情境的情感反应提供一套准备系统,从而决定情感反应的方向”[14]323。所以成功识解表达者真实意图的接受者,当处于旁观者视角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时,若认可表达者的主体意向,并对其产生赞赏、支持等积极情感反应,便会获取我心情感以固化表达者的主体意向,最终凸显表达者的话语力。故而修辞义场的生成和转化与其表征“弱区分”话语的建构和识解,建构起话语生成的修辞加工动程(图3)。而深层的交互主观性的认知生成机制与表层的

言语建构路径统一于立场三角,共同构筑了内外相合的话语生成模型:修辞-立场三角(图4)。

(一)正副三角与表里互摄

正如图4所示,修辞-立场三角以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认知交互为轴心,聚合主体立场三角(图2)与修辞加工动程(图3),形成表里合一的话语生成框架。

其中主体立场三角统摄认知全局,是修辞-立场三角的深层架构,表征了表达者、接受者、客体三者之间的认知交互关系与话语生成机制,我们将其称为“正三角”(图2):

a.表达者识解或评价客体→表达者参照客体实质定位自身角色(立场)→表达者将客体信息(蕴含表达者的主观意图和真实命题意向)正向传递给接受者;

b.接受者接收表达者的客体信息并对其语义理解→接受者储存客体信息为短时记忆→接受者重新识解或评价客体→接受者参照客体实质定位自身角色(立场)→接受者将短时记忆与新客体信息(相对于表达者识解的元客体信息而言)加以比照→回应表达者的反馈期待;

c.表达者和接受者在正向传递与反向回应中形成认知互动。

根植深层架构的正三角,表达者为实现同接受者的有效互动与真实意图的准确表达,立足修辞功能三层面对接收的元客体信息进行修辞加工,并因主体间交互而产生语义变异,从而生成修辞义场以契合接受者心理认同。而修辞义场依附于表层“弱区分”话语,促成话语生成-传递动程,我们将其称为“副三角”(图3):

a.表达者与接受者呈现持续的心理互动态→持续的心理互动促发元客体信息产生语义变异;

b.语义变异生成修辞义场→修辞义场为符合表达者主體意向逐渐转化→转化后的修辞义场希望被接受者语义理解并得到心理识解;

c.修辞功能驱动修辞加工;

d.表达者建构“弱区分”话语表征修辞义场→接受者完成对“弱区分”话语的语义理解→接受者通过同理心社会认知过程与价值观体系获取他心情感和我心情感→接受者成功识解“弱区分”话语真实命题意义与表达者主体意向→表达者话语力生成并凸显。

正三角是深层认知的心智表征,而副三角是表层外显的修辞加工路径,二者共同构成话语生成的修辞-立场三角。深层的心智表征需要表层的外显形式凸显,而表层的形式体现决定于深层的认知机制。因此,正副三角表里互摄、相互依存,不仅受表达者与接受者认知交互运转轴心的支配,而且依托于修辞义场转化的关键环节。

(二)隐喻映射与功能驱动

话语的修辞义场是某一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隐喻投射的结果。表达者识解客体所获得的元客体信息是未经管理的碎片化信息,也是储存于心理词库的隐性片段,需要经过具象化的修辞改造、以显性言语形式单向呈现给接受者。而元客体信息加工后外化的言语形式,虽掩藏了客体概念向表达者主体意向的变异路径,但贯通了现实客体场域向抽象而偏离的修辞场域隐喻映射的单维路径,使深层认知机制与表层言语形式相统一。然而蕴含表达者主体意向的修辞义场的生成伴随修辞功能的驱动,贯穿于整个修辞加工过程的始终。修辞技巧的选择,完成了修辞义场的转化;话语的篇章镶嵌,为语义变异提供了良好发育的言谈现场;变异后的语义所指经接受者识解后,实现了对接受者主体精神的重构,最终主体双方交际达成一致。

古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将自然物象引入诗意建构,并赋予自然物象主观情态,进而转化为语言意象,而语言意象又经诗句组织传递给接受者。政治话语对其明引,借鉴原诗句语言意象的同时,将表达者政治意图注入语言意象并对其进行改造,促使语义发生变异,生成主体概念化意象(指表征主体真实意图和立场的语言意象)。主体概念化意象与原诗句语言意象实现了不同时空语境的义场转化,完成了对“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意的重构,从而建构起更具话语力的政治话语框架。这符合修辞-立场三角的阐释路径,有利于深入探索政治用典内在的运作过程和传播价值。

二、表达策略与诗意重构

(一)角色定位与话语权重置

古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出自清代诗人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直意为“府衙中的竹子,一枝一叶都关乎我的感情”,若结合全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分析,实为“百姓的每一件事情如竹子的枝叶关乎我们州县小吏的感情”,以表达爱民情感。该诗原为作者任山东潍县知县时,为赠友人包括所作的题画诗,是作者把自己置于表达者的角色地位,识解现实竹子(客体)之后,将其跃然于纸张等平面空间,并借以诗歌明志,向角色分工明确的接受者进行传递。此时诗中意象之竹,既是现实物象之竹,也是画中抽象之竹,实现了现实物象向语言意象的转化,并渗透作者爱民情感,以显现作者等州县小吏对话语权“爱民”的实际掌控。

现代政治语篇中,若引用历史社会政治语境中的为政者爱民诗句的政治诉求,以表达“人民群众的每一件事情如竹子的一枝一叶总是关乎自己的情感”的政治意向,则要实现现代与历史不同时空语境的对话。例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9日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就引用该诗完成了自己的话语建构:

(1)清代郑板桥,以画家、文学家著称于世,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他重视农桑、赈济灾民,案无留牍、室无贿赂、清正廉明,深得百姓拥戴,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但此在的“一枝一叶”并非彼在的现实物象,而是诗歌语言意象。正如上文所述,成诗后竹子的“一枝一叶”,已成为富含作者“总关情”的主体意识符号。后又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幻,这首爱民之诗从历史社会政治语境流向现代社会政治语境。因此,表达者所引诗句中的识解客体已是诗歌的意象之竹。

当表达者在古今社会政治语境的契合中识解或评价诗句的意象之竹时,被引诗句蕴含的爱民为民之志作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得以进一步确认。同时,表达者参照意象之竹,对自我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与认证。诗中属于原作者州县小吏的政治角色与表达者的固有角色(例如领导干部个体)进行类比,并在相同的立场中发生转移,最终两种角色融合统一,确立了新的角色身份,即人民公仆角色。这种重新定位的表达者角色,体现了人民公仆最本质的微观责任意识。同时,原属诗人向友人传达的“爱民”话语权随着角色的重新定位也发生了重置,成为了表达者向接受者(例如人民群众)表达主体政治意向的时代强音。

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也曾被习总书记多次引用:

(2)《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2003-12-30)

(3)《心无百姓莫为“官”》(2004-01-05)

(4)《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12-29/30)

该诗句是习近平总书记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用典之一。并且自2014年后,“一枝一叶总关情”逐渐得到政治话语的青睐,成为政治话语中表达爱民为民意向的典型符号形式,并在新闻标题(语篇)中高频使用,例如:

(5)人民利益大如天,一枝一叶总关情(光明网,2016-02-09)

(6)一枝一叶总关情:提升百姓“获得感”(人民网,2017-03-05)

(7)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痛点是工作切入点(文汇报,2018-02-10)

(8)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公益中国,2018-11-28)

(9)一枝一叶总关情——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中青在线,2019-02-02)

(10)“一枝一叶总关情”——全国政协委员羊风极采访手记(新华网,2019-02-28)

如例(5)~(10)所示,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引用范围之广,适用于爱民为民主题的一切文本,实现了专属个体表达者习总书记话语建构的政治用典向爱民为民主题文本的成功突围,完成了同类主题文本的建构,以凸显诗句传递的爱民为民的元客体信息。而诸多同类主题文本的建构需要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因此符合重新定位的表达者角色义场“[+领导][+人民公仆][+服务人民群众]”的表达主体都可以聚合在一起,组成新的表达者角色群体(例如领导干部群体)。此时爱民为民的话语权也不再专属某一个体表达者,而是随着表达者角色群体的形成,话语权再次发生重置,成为表达者群体共享的话语权。

而表达者群体及其话语权的最终形成,为政治用典“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成功传播明确了表达者角色地位与主体立场。

(二)意象变异与义场转化

意象变异是语义变异的形式表征,而隐喻是意象变异与义场转化的强大驱动力和内在认知机制。因为“隐喻容许人们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交际,通过张力情绪的激发,让人们感知符号之间的总体关系,给这些动态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对符号本身”[16]11,并且“它能超越单纯依靠以规则为基础的语言的范围”[16]11。

被引詩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名词性短语“一枝一叶”原指称现实物象之竹的一枝一叶,而名词“枝叶”前加最小称量数词“一”限定,刻画了现实竹子虚指的“某一枝叶”,凸显现实物象之竹的细致微小。然而组句成为“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后,名词性短语“一枝一叶”所表示现实物象之竹的客体现实义场“[+某一][+现实物象][+细小]”受述宾短语“关情”的管辖和支配,被赋予了诗歌作者的主观情态,呈现出“百姓之事”如竹子的“一枝一叶”的隐喻表达,促使最小称量数词“一”由原初虚指异化为最大称量数词,表示“每一”,即“每一枝叶关乎情感”。而现实物象之竹的客体现实义场因为主体主观情态的参与,其中最小称量义征“[+某一]”和客体现实义征“[+现实物象]”,被表征最大称量的义征“[+每一]”和话语本体修辞义征“[+语言意象]”替换,从而转化为因话语建构而生成的话语本体修辞义场“[+每一][+语言意象][+细小]”(表1):

这种认知变异,决定了静态的现实物象向动态的诗歌语言意象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物象之竹的“一枝一叶”转化为诗歌意象之竹的“一枝一叶”。而诗歌意象的“一枝一叶”的语义所指经过隐喻驱动,也由自然物象之竹转变为了百姓之事,使得百姓之事与竹子枝叶相对应,完成了客体现实义场向话语本体修辞义场的单维隐喻映射。

对主体角色重新定位后的表达者群体,把富有话语修辞意义含量的“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过明引的修辞技巧引入自我的话语体系,完成话语建构,以宣告表达者的“在场”。而明引诗句只是初步对语言意象和话语本体修辞义场的转借陈述,并未涉及表达者群体的政治意向。正如上文所引,当古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进入河南兰考县驻村工作队长王威的工作日常(例(6))以及全国政协委员羊风极的采访现场(例(10))等不同语境时,话语本体修辞义场再次发生变异和偏离,向表达者政治意向修辞义场进行单维隐喻投射。

原诗话语本体修辞义场的形成,属于历史语境下诗人的情感抒发与爱民为民之志的表达。但是当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跨越不同时空语境,被表达者群体在现代政治语篇中引用,用以表达针对当下现实情况的政治意向时,话语本体修辞义场的核心义征“[+语言意象]”向能够体现表达者当下政治意向的核心义征[+政治意象]发展,进而形成表达者政治意向修辞义场“[+每一][+政治意象][+细小]”(表2):

如表2所示,义征“[+语言意象]”在映射中转化为“[+政治意象]”,而“[+政治意象]”包含了表本体“百姓之事”的义征“[+语言意象]”与表当下为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义征“[+政治意向]”,突出了表达者群体的立场表达,并建构起宏大政治文本,从而固化了表达者政治意向修辞义场。

表达者政治意向修辞义场是被引“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现代政治语境中真实意义的表达,即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的主体意向。这一主体意向随着“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政治话语中的广泛使用,逐渐成为表达者的主体意识,进而完成了表达者的主体精神建构。

而在话语本体修辞义场向表达者政治意向修辞义场的转化中,“一枝一叶”的语义所指已由“百姓之事”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爱民为民的责任意识”,但是其语言形式表征并未改变,依然是短语“一枝一叶”。只是随着表达者角色身份的置换与语义变异,表征原诗作者主观情态的语言意象“一枝一叶”,也发展为表征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的表达者立场的政治意象(主体概念化意象)“一枝一叶”,以连接当下社会语境中的接受者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意象变异与义场的逐渐转化,形成了“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修辞加工过程中的语义场转化连续统:

客体现实义场:[+某一][+现实物象][+细小]>话语本体修辞义场:[+每一][+语言意象][+细小]>表达者政治意向修辞义场:[+每一][+政治意象][+细小]

而在整个连续统中,转化生成的表達者政治意向修辞义场,为爱民为民元客体信息的有效传播与接受者的准确接收提供了中心媒介。

三、主体传播交互与接受策略

(一)“弱区分”话语构建与内外群体延拓

“话语是各种观念、概念以及有关一个特定客体的、并以一种特定方式框定那个客体、且对那个客体相关行动的各种可能性产生限制的范畴化的连贯性总集。它是一个结构性的、开放且动态的客体”[13]308[17]2。潜藏政治意向的表达者政治话语“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的话语目的,以生动形象的用典突破了原本专属表达者严肃直白的政治话语体系,例如:

(5)人民利益大如天。

(6)提升百姓“获得感”。

(7)民生痛点是工作切入点。

(8)群众利益无小事。

(9)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

(10)全国政协委员羊风极采访手记。

若我们删除原例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将例(5)~(10)转写为例(5)~(10),整个话语标题显得直白严肃,是典型的政治标语,从而会弱化传播效度和话语力。

当表达者群体向接受者人民群众传播政治话语“一枝一叶总关情”时,蕴含表达者政治意向的“一枝一叶总关情”构建起表达者(人民公仆/领导干部)社会内群体与人民群众组成的社会外群体心理共享的“弱区分”话语体系。被引“一枝一叶总关情”经过义场转化,成为表达者向接受者传播关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爱民为民责任意识,并能引起接受者人民群众积极响应的“弱区分”话语。而随着政治话语“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宣扬与积极传播,社会内群体形成对社会外群体的反馈期待,希望作为接受者的人民群众社会外群体能够逐渐接受政治话语“一枝一叶总关情”,并能够准确识解其中的爱民为民的表达者政治意向。

借由“一枝一叶”比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爱民为民责任意识的政治意象,作为接受者的人民群众外群体开始识解作为客体的诗歌意象“一枝一叶”。与此同时,诗歌语言意象“一枝一叶”以相反的路径定位接受者的角色,使话语本体修辞义场中的语义所指“百姓之事”与接受者人民群众的社会群体身份相契合。成功识解“百姓之事”的接受者又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爱民为民的责任意识”与之比较,进而实现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语义理解。这种语义理解打破了内外群体之间的言语隔膜,从而驱动领导干部内群体向人民群众外群体单向延拓,以实现接受者人民群众对政治话语“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准确接受。

(二)情感获取与意向识解

如上文所述,获得话语和文本语义理解的接受者并未真正识解表达者“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主体政治意向,并受接受者虚拟情感的管控。而接受者人民群众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正意向识解,需要在同理心社会认知过程的积极参与与价值观体系的作用中实现他心情感和我心情感的获取。

同理心过程是接受者产生与表达者相同情感状态的社会认知过程。获得对“一枝一叶总关情”语义理解的接受者人民群众外群体,对表达者(人民公仆)内群体为人民服务和爱民为民的主体立场进行评价,从而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语境,以产生与表达者爱民为民情感相一致的同理心过程,进而获取他心情感以识解表达者为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服务和爱民为民责任意识的主体政治意向。而价值观体系则决定了接受者情感识解的反应方向。因此,当接受者人民群众获取他心情感以识解表达者的政治意向之后,人民群众作为受关注的核心对象,其群体认可和重视的“爱民为民”价值在表达者的实际行为中被体现,进而引发接受者人民群众赞赏、支持、欣慰等积极情感反应,从而获取我心情感以固化表达者主体政治意向。符合接受者人民群众认可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被接受者逐渐接受,并形成与表达者相一致的“爱民为民”的政治意识,从而完成接受者人民群众的主体精神建构,以回应表达者的反馈期待,最终凸显表达者的话语力。

四、余论

本文基于交互主观性与广义修辞学理论,结合立场三角、“弱区分”话语构建模型以及情感话语识解路径,针对政治用典分析建构了修辞-立场三角的话语生成框架,并以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枝一叶总关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阐明了政治用典“一枝一叶总关情”话语力生成的认知生成机制与修辞加工动程。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修辞-立场三角的政治话语建构框架中,认知交互两端的主体之间的反馈期待尤为重要。一般话语建构的重点在于表达者对接受者的反馈期待,往往应话语目的而建构从表达者到接受者的单向反馈期待路径,而政治话语建构使双向同构的反馈期待路径成为可能。但双向同构的反馈期待路径的生成机制与具体建构方式如何仍需深入探讨。同时,研究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修辞-立场三角作为新生的话语分析框架,其解释力仍需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修辞-立场三角除分析政治用典外,能否用于解释其他话语现象,等等。希望修辞-立场三角在实际研究中得以验证和完善,进而为政治用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1]陈锡喜.解密习大大语言魅力之引用古文诗词[J].理论参考,2014(12):60-61.

[2]胡永新,李海晶.习近平用典的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16(1):195-198.

[3]刘进.论习近平讲话的话语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69-573.

[4]张智,刘建军.习近平的群众风格语言及其对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3):57-62.

[5]隋巖,王婧雯.大国外交视域下国际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以习近平主席出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数据分析为例[J].电视研究,2017(3):42-44+70.

[6]张生祥,张苗群.国家领导人话语在美国的传播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J].外语教学,2018(1):91-96.

[7]汪少华,张薇.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认知建构——以习近平2017年瑞士两场演讲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46-153.

[8]Du Bois,J.W.The stance triangle[C].Englebretson,R.Stance Taking in Discourse: Subjec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Amsterdam,2007:163.

[9]Arie Verhagen.交互主观性的建构:话语、句法与交际(Constructions of Intersubjectivity:Discourse,Syntax,and Cogniti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7.

[10]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

[11]刘兴兵.对话句法理论与立场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6(1):28-35.

[12]于东兴.汉语的交互主观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18.

[13]王馥芳.话语构建的社会认知语言学研究[J].现代外语,2019(3):306-315.

[14]刘瑾,段红.社会认知视角下情感话语识解的概念整合分析[J].现代外语,2019(3):316-327.

[15]Singer,T., B.Seymour,J.O' Doherty,H.Kaube,R.J.Dolan & C.D.Frith. Empathy for pain involves the affective but not sensory components of pain[J].Science,2004( 303):1157-1162.

[1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17]Epstein,C.The Power of Word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irth of an Anti-Whaling Discourse[M].Cambridge:MIT Press,2008:2.

[18]吴越民.隐喻研究的跨文化视角[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22-128.

[19]何乃平.话语表达理论下英汉反身代词照应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87-92.

[责任编辑]甄 欣

The Rhetoric Discourse Analysis of Political Quote about

Classic Poetry Based on the Rhetoric-stance Triangle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Yizhi yiye zong guan qing"

XIAO Li,MAO Minsheng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116044,China)

Abstract:The high-frequency quote of classic poetry is recently a prominent feature of political context.In order to explore in depth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rhetoric processing of the special discourse power generation of the quote of classic poetry,the paper bases on the theories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generalized rhetoric,and combines the stance triangle,discourse construction model of weak differentiation and construal route of emotion discourse to construct a discourse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political quote.Through analyzing poetry reconstruction and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route,the paper thinks in the process with metaphorical mapping from the natural object to poetic language image to political ima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al semantic field,the expresser finishes unidirectional extension and intersubjective cognition from the expresser as in-group to audience with the masses as out-group,and primes audience to acquire emotions and construe intentions,and to respond intersubjective feedback expectation,and finally realize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political quote.

Keywords:the quote of classic poetry;rhetoric-stance triangle;utterance power generation;rhetoric processing

猜你喜欢

修辞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浅析设计中的修辞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修辞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修辞与“高师教师口语”的研究报告
浅析在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