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

2021-04-30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气基础防控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面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必须加快转变科技布局的思路,尊重科技创新的规律,增强战略定力,调整急功近利、速胜论的心态,着重从长远、基础进行谋划和组织。

必须加强科学文化和科研环境建设,摒弃压抑科学家创造性热情的政策和管理做法,消除滋生浮躁、短视、追名逐利的环境因素,从而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氛围,营造有助于独创性观念产生的环境,夯实突破性成就生长的基础。

必须为科学家创造条件,鼓励科技工作者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中国科学家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以期源源不断地涌现新的科学概念、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

面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性转变,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反思科学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规律,其中就包括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如果从个别的、具体的研究来看,哲学和科学也许是两种不太相同的智力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方法和思想成果;但从更大的历史尺度、从人类思维的根本特征来看,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启发着的。

刘昌孝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这得益于国家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决策部署以及全国上下的不懈努力。

在药品审评审批方面,国家主要有以下改革措施:

第一,服务疫情防控需要,加速审评审批。针对与疫情防控治疗相关的药物与医疗器械等技术产品,协调推动进入应急审评审批绿色通道。

第二,开通突破性治疗通道,助推中国药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发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7月启动了“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申请系统”和新版“优先审评审批申请系统”,开通了电子提交通道。“突破性治疗公示”专栏的首次公示,标志着这一特殊审评通道正式在我国启动。这一举措势必会加速具有临床优势药物在我国的上市进程,对满足我国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需求和鼓励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研發。诸多防控项目获得国家、省级防治新冠肺炎科技攻关专项应急立项。此外,国家相关机构以各种形式奖励新研发的产品和品种、补贴研发投入和补助奖励具有重大功能性创新平台的企业,并积极为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研究服务。

第四,支持研发产业化。除了补助生产疫情防控紧缺物资企业,鼓励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的上下游协作,国家还将在治疗一线得到实际应用、发挥重要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新项目纳入项目支持体系,最终建立疫情防控产品定点供应制度,支持新技术与产品应用。

罗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校长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显著进步:经费和人员投入快速增长,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形成系统布局,重大创新成果加速产出,国际影响稳步提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加快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任务紧迫、挑战巨大。

基础研究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开创性、探索性。做好基础研究,既要靠学科向纵深发展,更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既要鼓励自由科学探索,更强调国家需求牵引;既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更强调科学技术工程的共通融合。加强基础研究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战略导向、目标引导、前瞻布局、稳定投入等方面下功夫,更加重视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设定“硬目标”。这些目标要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落实国家任务,着眼于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加强对创新平台的战略引导和前瞻部署,在学科布局上围绕关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域,有计划地部署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平台,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强化创新平台的基础研究功能定位。

吕达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大气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应用物理学的一部分。作为一门观测和实验学科,它既有明显的基础性,又有强烈的现实应用性。从应用性看,大气科学关系国计民生。首先,天气气候是控制人类经济、社会乃至军事活动的基本因素,将不测风云变为可测风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性。其次,大气是人类活动不可避免的介质。人们要进行空间活动,包括航天、航空、通信、导航、测天等一系列活动,就必须了解大气的特性。最后,大气并非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大气对排放的污染物的清洁能力十分有限,人们必须谨慎对待全球性环境问题。因此,了解、预测和改造大气是大气科学的三重应用目标。

我个人研究方向的转变,就与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研究生初入学时,我的专业方向是云物理学,着重研究云与降水粒子的增长与演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我已经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取得阶段性进展,我的导师顾震潮先生却建议我改变研究方向,从云雾物理转向射电气象(或称大气射电学)。后来我了解到,那时,顾震潮先生和一批青年骨干学者认识到,单独的云雾物理已经远不能满足当时国际学术前沿和国民经济国防对大气物理学科的需求,为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扩展研究方向刻不容缓。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服务于国家需要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给我的启发就是,真正的科研问题,是要从国家的重大需求中去提炼的。

猜你喜欢

大气基础防控
揉以成器,大气悠远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大气光学现象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微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