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东北,为了黑土地的绿意盎然

2021-04-30刘玉杰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盐碱盐碱地生产力

刘玉杰

“东北是农业研究的理想之地,有丰富的逆境生物资源,有频发的水稻病害,又有贫瘠的盐碱土壤。当年东北养育了闯关东的山东人,作为山东人再闯关东应该也是一种回报。”这些朴实的语言印证了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张世宏作为一位新时代科学人的敬业、率直和情怀。

21世纪初,在东北人才纷纷南下的背景下,张世宏却于2006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加盟吉林大学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十余年的艰难探索和科研积累,为今后的科研和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他基于沈阳农业大学这一平台,将植物病理学与微生物学交叉融合,将稻瘟病的绿色防控与盐碱地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东北现代农业的发展之中,心系粮食安全与健康,为了白色土地的那片绿意矢志前行着。

将科研之根扎进土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对于“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等一系列部署,无不把“土壤改良和修复,农产品提质增效,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三农”焦点。

根据国内外极端微生物学研究现状,结合我国极端微生物学发展实际和学科发展需求,为解决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张世宏团队聚焦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致力于盐碱地微生物修复与稻瘟病绿色防控研究。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解析了我国嗜盐、嗜热等极端真菌的发育、老化与抗性机制,研制了适于东北寒区田间初侵染源清除的绿色防控技术和适于盐碱土壤治理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中,基于极端微生物的盐碱地修复技术发挥了嗜盐耐碱真菌菌群对土壤的生态改良机制,破解了盐碱地土壤缺乏有益真菌而普通真菌难以在盐碱土壤存活的问题,通过技术整合实现了高效的盐碱地生态改良。

多年来,研发团队与陶润志、陈振东和史洋等企业家合作,积极推进盐碱地微生物改良技术的“落地生根”,目前该技术已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开花结果”。昔日盐碱横生的白色土地呈现出片片绿色生机。

迈向新征程,不改农业情

聚焦农业难题,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对农业的执着,让张世宏思考着如何推动极端微生物的成果转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

2020年,张世宏加盟沈阳农业大学,在这所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力支持下,他筹建了极端微生物研究中心,通过学科交叉和科学攻关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问题。这是新征程,也是新的挑战。

在他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极端微生物是独特的生命现象,在农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呈现出巨大的开发与应用潜力。而平台的建立将加快我国极端真核微生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良性循环,为解决我国农业有害因子污染和病害绿色防控实际问题提供更加坚实的科研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张世宏团队有关极端微生物的应用成果还于2018年由中国生产力学会推荐至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经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投票,张世宏被增选为该院院士。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入选者是在生产力科学领域里杰出的、获得国际公认的贡献者,正像院士评语那样:“张世宏教授组织现代农业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和管理者,将极端微生物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合力构建了‘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创造性实践了生产力各要素的乘法效应,实现了具有第一生产力要素的科学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推广过程激发了生产力诸要素进步,达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繁荣”。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同样的土地,不同的技术,收获就迥然各异。利用极端环境微生物技术让我国现代农业展翅高飞,张世宏科研团队仍将使命在肩、步履不停。

猜你喜欢

盐碱盐碱地生产力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
来不及生产力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山东德州市陵城区盐碱障碍耕地改良与治理
蓑衣草展姿
小麦幼苗对盐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干旱盐碱共胁迫下玉米miR398的表达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
盐碱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