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建国 双循环是开放式、外延式的发展

2021-04-28莫倩

人民画报 2021年4期

莫倩

“疫情过后,全球的商界、企业界、跨国公司中最火的词会是什么?是双循环。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会带动全球发展。”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在2021中国两会·全球经济发展智库媒体论坛上表示。

双循环释放三大经济信号

有专业机构预测,中国经济整体规模会在2026年成为世界第一。对此,魏建国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甚至不用等到2026年。之所以预期如此积极,得益于2020年提出的“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魏建国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释放了三大经济信号:中国自身经济具备安全性;双循环结合得越好,中国整体经济活力就越大;双循环是开放、包容、外延式的发展。

“首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了一定高度,能够实现自身经济的安全性,不被外界过多干扰。”魏建国说,双循环建立在一国具备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和日益增长的消费潜力基础之上,因此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能力提出这一新发展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最为齐全的制造业门类,正孕育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大关,消费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即使在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的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达到了39.2万亿元。

同时,中国经济既要做好国内主循环,也要做好国际循环,双循环结合得越好、越快,中国经济活力就越大。“国内大循环与外循环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叠加、促进的关系。中国在对外开放基础上推动国内大循环,国内大循环的增强也将支撑中国推动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外循环。”魏建国说。

此外,魏建国认为,绝不能认为“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是闭门造车式的闷头发展,双循环是开放的、外延式的发展。在双循环下,央企、民企、外企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均享有平等的权利、规则和机会。“中国的市场是对外开放的,是希望全球响应的。而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双循环也能够让全球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魏建国认为,双循环并非中国短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被动选择,而是在中长期内主动推动的战略再定位。它会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最起码是20年到30年—中国经济总体布局的路线图,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方向性纲领。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构建双循环,需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来推动。

魏建国总结说,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特区开放,使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开放”;2001年,中国加入WTO,让中国敞开了大门并成为“世界工厂”,这是中国的“第二次开放”;如今提出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说是“第三次开放”,且是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经过4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在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越来越好的作用,外商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均已发布,中国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商品和投资的便利化及自由化均能达到高水准,比如实现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等。同时,营商环境实现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魏建国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开放将呈现三个方面趋势:一是以自贸区、自贸港为引领的改革开放会加大力度,二是将会努力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三是会加速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市场体系。

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

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是推动双循环的另一个关键词。在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上,要有速度,也要保证发展质量。

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外贸实现了9个月的正增长且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魏建国认为,中国外贸在“十四五”期间将会以两位数的速度发展。

魏建国强调物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而新基建是带动物流发展的关键。新基建不限于交通,以5G为引领的包括高压电网、特变电大数据中心、新材料、新工艺等均为新基建的关键,新基建能够高效且个性化地解决诸如教育、养老、健康、城乡住房改造等问题,提高发展质量。

“要继续加大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让高效发展的企业取代低效发展的企业,同时加大需求侧的管理。”魏建国说。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管理”。需求侧为何不提改革而提管理?因为双循环以供给侧为主线,需求侧只是一时的、微观的、市场的调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如同自行车的前后轮,要始终通过后轮推动需求、创造需求,用前轮引导供给、把握供给,最终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發展。实际上,中国的整体消费能力还没有爆发。”魏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