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个小麦新品种的特征特性

2021-04-27

农技服务 2021年2期
关键词:烟农条锈病生育期

刘 涛

(亳州市谯城区绿色食品发展服务中心,安徽 亳州236800)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淮河以北,与河南省东部接壤,属黄淮南片麦区范围,小麦是全市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赤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时有发生,冬季干旱、春季冻害、干热风、穗发芽等灾害频发[1-2]。近几年新审定的小麦品种越来越多,不少地方在小麦品种利用上存在多、乱、杂现象,而且优良品种的更换相对滞后。通过小麦新品种推广和良种良法配套措施,进一步挖掘小麦产量潜力、实现小麦连续增产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认为,对小麦进行遗传改良、品种更换可有效提高小麦20%~50%的产量[3-4]。为探寻高产、抗病抗逆性强、适合亳州地区栽培的小麦新品种,同时也为寻找更优质的育种资源,对2019—2020年审定的18个小麦新品种在表型性状上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亳州地区冬小麦新品种引进和小麦育种资源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实现小麦产业持续稳步推动亳州农业经济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以2019—2020年由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甘肃等省审定及通过国家审定的18个小麦新品种为分析对象,并以其审定信息为数据源,以亳州市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周麦18为对照,对比分析18个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各品种的名称、育种单位、审定编号见表1。

表1 18个小麦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抗病性

表1 18个小麦新品种的名称、育种单位与审定编号特征特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18个小麦品种的表型特征

2.1.1 冬性 由表2可见,除陇育10号为冬性小麦,太714和齐民11号为强冬性小麦以外,其他15个小麦新品种与对照品种周麦18均为半冬性小麦品种。

2.1.2 生育期 对照品种周麦18的生育期为218.7 d,生育期短于对照的有4个小麦品种,其中新麦35的生育期为218.5 d,安科1401和漯麦163的生育期均为217 d,生育期最短的是宛麦66,为210 d。生育期长于对照的有13个,其中,陇育10号的生育期最长,为260 d;其次太714,为268 d;其余品种生育期在223~235 d。

2.1.3 株高 对照品种周麦18的株高为77.2 cm,株高低于对照的有7个品种,其中,宛麦66最矮,为70 cm;垦星5号为74 cm,新麦35为75.5 cm,安科1401、郑麦35和西农20均为76 cm,烟农1212为76.2 cm。株高高于对照的有11个品种,其中,齐民11号为77.4 cm,西农364为77.8 cm,西农528为78 cm,菏麦为78.3 cm,项麦182、淮麦46和郑麦1860均为80 cm,漯麦163为83 cm;尤其以太714和陇育10号最高,其株高均高于90 cm。

2.2 18个小麦品种的产量性状

2.2.1 有效穗数 对照品种周麦18的有效穗数为472.5万穗/hm2,18个小麦品种中仅烟农1212低于对照,为450万/hm2。菏麦25的有效穗数最高,为705万/hm2;其余16个小麦品种的有效穗数为525万~634.5万穗/hm2。

2.2.2 穗粒数 对照品种周麦18的穗粒数为32.4粒/穗,低于对照的有4个品种,其中最低的是西农364,为30.3粒/穗;郑麦136、西农20、垦星5号穗粒数分别为31.6粒/穗、32粒/穗、32.2粒/穗。穗粒数高于对照的有14个品种,最高的是烟农1212,为40粒/穗;其余13个品种的穗粒数为33~37.8粒/穗。

2.2.3 千粒重 对照品种周麦18的千粒重为43.4 g,低于对照的有10个品种,其中最低的是陇育10号,为35.7 g;其余9个品种的千粒重为37.8~43.3 g。千粒重高于对照的有8个品种,其中最高的是新麦35和烟农1212,均为50 g,其余6个品种的千粒重为44.5 g~48.5 g。

2.2.4 产量 对照品种周麦18的产量为7 033.5 kg/hm2,产量低于对照的有4个品种,分别是陇育10号、宛麦66、太714、垦星5号,产量分别为4 752 kg/hm2,5 236 kg/hm2,5 425.5 kg/hm2,5 988.5 kg/hm2。高于对照的有14个品种,产量为7 355~12 000 kg/hm2,其中,产量高于9 000 kg/hm2的有烟农1212、齐民11号、菏麦25和西农20,尤其以烟农1212产量最高。

2.3 18个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对照品种周麦18的综合抗性比较好,菏麦25仅抗条锈病,宛麦66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齐民11号对条锈病免疫、抗倒伏;项麦182抗黄花叶病、抗干热风、抗穗发芽;淮麦46高抗叶锈病;郑麦1860高抗叶锈病、中抗条锈病,抗倒性较好;新麦35高抗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和纹枯病;西农528慢条锈病,抗倒性较好;郑麦136慢条锈病;陇育10号抗寒性好,西农20中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抗倒伏;西农364慢条锈病,中抗叶锈病;垦星5号慢条锈病;烟农1212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中抗叶锈病。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品种的遗传特性是造成小麦表型性状差异的内在原因,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对小麦表型性状的影响也很大[5]。与对照周麦18相比,项麦182、淮麦46、郑麦1860、新麦35、漯麦163具有更高的产量三要素,齐民11号、菏麦25、西农20、烟农1212产量均超过9 000 kg/hm2。在引入亳州市栽培时,可通过适期适量播种和合理肥水管理的调控,在确保获得足够的群体和有效穗数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稳定和提高产量。

烟农1212具有“一高五抗(高产、抗寒、抗病、抗倒伏、抗干热风、抗早衰)”的特点[6],齐民11号、郑麦1860、西农528、西农20等品种抗倒伏较好,在引入栽培时,需要进一步设置小区试验,研究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为新品种在亳州地区科学栽培提供更加详实的参考依据,使之能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

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是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7-8]。18个小麦新品种间株高差达25 cm,生育期差58 d,有效穗数差达255万/hm2,穗粒数差为9.7粒,千粒重差达14.3 g,小麦品种的种质差异和抗性差异可为亳州地区小麦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遗传选择。

猜你喜欢

烟农条锈病生育期
兴山县烟农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数字化转型中烟农社区平台的建设
——以韶关市为例
吉林水稻关键生育期延迟型/障碍型冷害时空变化*
不同生育期干旱与氮肥施用对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大豆生育期组零点标识落成仪式在黑河举行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2014年峄城区花生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