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科技期刊“逆疫”出版调查与思考

2021-04-26崔建勋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科技类科技期刊学报

崔建勋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广东农业科学》编辑部 广东广州 510640)

2020 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并迅速蔓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国家各项事业的正常运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全国各地相继采取了临时交通管制、居民出行管控、企业停产停业、员工延期复工等多项防疫措施,防止人员聚集,阻断传染途径,目前已有效缓解了COVID-19 的传播及其危害。但疫情期间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多数行业的工作秩序、节奏及模式都因疫情而有所改变。COVID-19 疫情给出版业也带来巨大考验。第一时间发表国内外COVID-19 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服务是我国相关学科领域期刊尤其医药卫生科技期刊和期刊网络传播平台的重大历史性责任。但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学术期刊整体上反应不够迅速、数字化出版能力不强、行动力区域性不平衡[1]。有研究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学术出版是科技期刊核心能力之一,我国科技期刊突发公共事件出版存在不足,须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出版预案机制[2]。面对严峻的疫情,科技期刊须践行好学术担当,并肩负起科学知识传播、公众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已有研究探索了医药学期刊在本次疫情期间的工作策略[3-4],及时抓热点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5]、开展专题信息服务工作等[6]。但未见从全省角度对疫情期间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的分析报道。为掌握“疫境”下广东科技期刊的出版状况,笔者调查分析省内影响力较大的38 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实际出版刊期,网络首发、优先出版采用情况等,以及各刊发表疫情相关论文的情况,并探讨了科技期刊出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与思考,以期进一步提升广东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及其传播力,并为今后期刊出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广东省入选2017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38 种科技期刊为调查对象,其中医药卫生科技类期刊16 种、工程科技类期刊9 种、基础科学类期刊9 种、农业科技类期刊3 种、信息科技类期刊1 种;主办单位以高等院校为主、有15 种,占比39.47%,科研院所、行业学会主办分别有9 种和10 种,共占比50%;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分别有3、16、19 种。

(二)研究方法

登录中国知网及各刊门户网站,通过网络调查方式了解疫情期间广东38 种科技核心期刊的出版情况,包括实际出版刊期、网络首发、优先出版情况等;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各刊篇名含“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或“COVID-19”的论文,了解各刊发表疫情相关论文的情况,包括网络首发、发表时滞、下载与被引情况等。

二、COVID-19 疫情下广东科技期刊出版现状

(一)疫情期间过半期刊出版受影响

调查截至6 月25 日,根据38 种科技期刊在知网的数据更新情况以及各刊门户网站最新目录,疫情期间《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等18 种期刊按时出版,其中《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提前近两个月出版多1期。超过一半(20 种)期刊出版滞后,滞后期数在1-3期之间;普遍滞后1 期,有15 种期刊(半月刊2 种、月刊6 种、双月刊7 种),滞后2 期有4 种期刊(半月刊1种、月刊2 种、双月刊1 种),滞后3 期有1 种月刊(表1)。其中,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分别有3、9、8 种出版滞后,对应的出版滞后率为100%、56.25%、42.11%(表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出版周期越短,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越大,出版滞后率越大。而从学科领域来看,医药卫生科技类期刊出版滞后有9 种、工程科技类期刊出版滞后有6 种、基础科学类期刊出版滞后有3 种、农业科技类期刊、信息科技类期刊出版滞后各1 种,对应的出版滞后率分别为56.25%、66.67%、33.33%、33.33%、100%(表2)。此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其他单位主办的期刊分别有5、6、6、3 种出版滞后,对应的出版滞后率分别为33.33%、66.67%、60.00%、75.00%(表2)。由此可见,高等院校主办的期刊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最小。

表1:COVID-19 疫情防控期间广东38 种科技核心期刊出版情况

注:表中序号处带#、※、*分别表示出版滞后期刊主办单位分别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出版周期列中-1、-2、-3 分别表示出版滞后1、2、3 期,+1 表示出版提前1 期。信息来源于中国知网和期刊门户网站,数据统计截至2020 年6 月25 日。

表2:广东38 种科技核心期刊分布及COVID-19 疫情防控期间出版滞后情况

(二)部分期刊采用网络首发、优先出版新型出版模式

由表1 可知,疫情期间广东38 种科技核心期刊中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学报》等33 种期刊采用了网络首发或优先出版新型出版模式,其中有28 种期刊在中国知网实行了部分论文网络首发;未见有在中国知网实施优先出版的期刊,但有7 种期刊在门户网站对部分论文实行优先出版。20 种刊期出版滞后的科技期刊中,有15 种(75.00%)采用了网络首发或优先出版,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刊期出版滞后并不影响论文传播。以《中药材》《现代食品科技》《控制理论与应用》为例,三刊虽然均滞后了1 期,但中国知网显示,三刊疫情期间网络首发的论文数量分别为244、110、80篇,分别为2020 年当前发文量的100%(244/244)、53.14%(110/207)、62.50%(80/128);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按期出版,而且门户网站显示优先出版论文60 篇,为2020 年当前发文量的25.42%(60/236)。疫情下期刊实行网络首发或优先出版新型出版模式能弥补传统出版的限制因素与不足,更体现出新型出版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传播的先天优势。

(三)相关学科领域科技期刊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1.响应国家号召,做好疫情相关知识服务与科研成果传播

2020 年2 月6 日,国家新闻出版署通知,要求出版界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广东相关学科领域科技期刊尤其医药卫生类期刊编辑部迅速响应,截至7 月2 日,广东有15 种科技核心期刊(医药卫生类期刊12 种,基础科学类、信息科技类、工程科技类期刊各1 种)刊发高质量的COVID-19 疫情相关论文159 篇(表3),涵盖了疫情防控、病毒病理、临床诊治、新药开发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数期刊首篇COVID-19 相关论文发表时间普遍在二三月份,以《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响应速度最快,2 月11 日发表的《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为广东科技核心期刊首篇有关COVID-19 的高质量论文。

2.多数医药卫生类期刊设COVID-19 相关专题/专栏,聚焦疫情临床、研究成果

12 种医药卫生类期刊发挥专业优势,刊发COVID-19 相关论文150 篇,其中《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实用医学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中药材》九刊(表3),积极设置COVID-19 相关专题/专栏进行深入报道,刊发相关论文145 篇、占比96.67%。此外,基础科学类期刊《热带地理》策划了“健康/医学地理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解读”专题,刊发相关论文7 篇,体现了相关学科领域科技期刊紧贴研究热点、紧扣研究重点,为相关科研工作者、医务人员及公众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COVID-19 研究进展和科学知识。

3.七成COVID-19 相关论文通过网络首发,发表时滞最短两天

为第一时间发表COVID-19 最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等六家单位联合倡议组织全国高质量、高水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科技攻关研究成果进行网络首发,实行OA 出版。上述159 篇COVID-19 疫情相关论文有113 篇通过网络首发形式发表,占比71.07%,发表时滞均较短,最短发表时滞仅2 d,如《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发表的《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趋势的初步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131 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病房工作流程和防控管理》,以最快速度广泛传播相关科研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最新研究的成果交流与科技合作以战胜疫情。

4.COVID-19 疫情相关论文备受关注,传播迅速

从论文的下载与被引情况(表3)来看,COVID-19疫情相关论文总体传播迅速。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为例,该刊刊发的COVID-19 疫情相关论文下载量介于731-5173 次之间,篇均下载量为2427 次,被引量介于2-9次之间,篇均被引量为5 次;《南方医科大学学报》3 月6 日以知网首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截至7 月2 日,短短不到4 个月时间下载量高达17455 次(日均下载近150 次),被引13 次。可见,当前公众对疫情的关注度非常高,尤其相关科研工作者、医务人员密切关注疫情相关研究进展、动态与研究成果。相关科技期刊针对当前热点事件进行选题策划、跟踪报道,有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

表3:广东15 种科技核心期刊刊发COVID-19 相关论文情况

三、科技期刊出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与思考

(一)通时达变,突破寻常出版模式,数字化助力“逆疫”出版

COVID-19 疫情给期刊出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仍以传统出版模式出版,疫情下审编排印必然受影响。疫情防控期间广东影响力较大的38 种科技核心期刊中超过一半(20 种)期刊出版滞后,这很大程度上与疫情期间缺乏常规办公环境、工作时空受限、出版流程受阻等客观因素有关,但一些科技期刊编辑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严峻疫情的客观障碍按时出版并确保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甚至超前出版多一期。据了解,《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疫情下积极尝试新技术,勇于突破寻常出版模式,其“逆疫”出版实践包括:微信工作群疏通快速审稿通道,外审、内审意见在微信工作群中第一时间可见,确保审稿公开公正且高效;为保障出版时效,调整编辑出版流程,论文审稿、修改、编辑加工同步开展;为保证内容质量、编校质量,采用多编辑协同工作模式;尝试采用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免费提供的“自动排版”功能一键生成校对稿,版面稍微经“精修”功能调整即可符合出版要求;增加不同校次的交叉校对和集体校对,对疑难问题在微信工作群中讨论解决;稿件编辑加工完成后立即提交CNKI 进行网络首发,并同步在期刊网刊发布系统主页开设的网络首发专窗上线。《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编辑部对在疫情特殊时期的出版工作实践总结为“期刊编辑的稿件采编系统+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 CNKI 的OA 出版+公众号+微博+微信+腾讯会议+石墨文档+黑马校对+参考文献自动校对软件”[7]的组合应用,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尝试使得工作严谨有序,编辑协作更紧密,流程更顺畅,出版更高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通过出版全流程数字化突破期刊出版困境,生动地验证了“变则通,通则达,达者成”的古训,这些有益实践经验值得推广、学习与借鉴。

(二)因势利导,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节奏

当前,在COVID-19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大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期刊人和期刊管理部门深思。本研究广东38 种科技核心期刊出版单位均初具数字化办刊意识并建立了一些数字化形式[8],但疫情下部分期刊表现不尽如人意。充分借助数字出版的优势,科技期刊可弥补纸刊的周期性和滞后性,网络首发、优先出版是其中有效手段之一,但部分期刊虽已申请开通却并未积极采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只简单追求数字化形式的转型,重构建而轻采用。而在这场无硝烟的战“疫”中,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在资讯发布、科普传播、在线教育等方面令人瞩目;中国知网因势而谋果断推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OA)”[9]、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应势而动积极创建的国家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10]等,成为我国抗“疫”期间COVID-19 研究成果的重要出版平台和传播窗口,以高质、高速完成科技期刊在疫情防控中的学术支撑和智库支持任务[11],充分体现数字出版平台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彰显了数字出版的战略意义。一场疫情让期刊人更加深刻认识到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期刊管理相关部门应因势利导,加快期刊出版数字化进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节奏。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12]认为经受疫情期间检验和校正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将释放更大的生产效能,必须加快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发展。数字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经之路,出版单位必须积极应对数字出版生产力变革,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坚定走媒体融合之路的信心,对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全面加强适应时代发展及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服务和传播能力建设,以提升我国的科技话语权。

猜你喜欢

科技类科技期刊学报
月度荐书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月度荐书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