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实践研究

2021-04-25张逸雯

成才之路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活实际联系数学教学

张逸雯

摘 要: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作准备。文章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学生不能从生活实际入手解决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促进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实际;联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1-0080-02

数学与生活是相联系的,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但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讲数学的来源,不讲数学的应用,把数学单纯处理为符号变换。这种“掐头去尾烧中段”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难懂、无用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对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行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调查

为了调查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是否脱节的情况,笔者拟出一套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试题,测试了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校六年级学生。结果发现,有10%的学生能较好地从生活实际入手解决问题,有75%的学生模棱两可,混淆不清,有15%的学生感到根本无从下手。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思想上认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没有联系。

2.问题定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教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现实,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发展学生对事物进行数学抽象的能力,力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的归因

为了找到上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笔者从多方面展开调查,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学生的原因: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反映看,学生对生活类习题感兴趣的占11%,这些学生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畏惧生活类习题,对此类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教材的原因:教材与生活距离远,内容陈旧,习题封闭,一题一解现象多,计算繁复。教师的原因:教學方法主体性弱,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往往就知识教知识。

三、措施与行动

1.贴近生活讲来源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普通常识。对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并非是“全新”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过许多应用数学知识的体验,在校的数学学习是对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与教材内容相交互,从而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第一,课前预习——收集数学信息,汲取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善于结合授课内容,布置有效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发掘数学,收集相关数学信息,使他们意识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哪些按比分配的情况。学生了解到:一种药水的药水比为1:100;混凝土由石子、沙子、水泥按5:3:2组成;妈妈织一件毛衣共用毛线1.5千克,由黑、白、灰三色线按3:5:2织成;全家包饺子时,皮和馅的重量比是1:2……通过对这些生活事件的收集,学生对“按比例分配”这一知识产生了初步认知,为理解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第二,引入新课——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发求知欲望。求知欲是一种为了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新奇的内容、结构、功能、方法等都能引发学生的好奇,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如果教师仅就知识教知识,势必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乏味、畏难等情绪。因此,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应在引入新课环节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问题情境,从他们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引入新知。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抓起一把细沙,让沙子从指缝间流下,落在讲桌上,形成一个圆锥形的小沙堆,并问学生这个沙堆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兴奋地回答是圆锥形。教师可追问:看到这个圆锥形沙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这时,教师再揭示出本课的主题“圆锥的体积”。这样引入新课,学生会感到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第三,讲授新课——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掌握知识。生活经验和教学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发展。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在授新课环节将书本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的内容,利用生活中鲜活的感性材料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应用这一运算定律时会出现诸如(125+25)×8=125×8+25= 1000+25=1025的错误,有些学生甚至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混淆。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理解,没有抓住定律的本质。因此,教师首先创设购物场景,请学生当售货员,自己当顾客。第一次购物:1支铅笔2角,1个本子5角,1支铅笔和1个本子算1套,买8套。先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要求一套一套递给教师,再请学生根据演示列式计算:(2+5)×8=7×8=56(角)。第二次购物:买8支铅笔,再买8个本子。然后,教师可比较两种购法,板书等式:8×2+8×5=(2+5)×8。教师再补充其他素材,并总结一般规律,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这样,把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乘法分配律源于生活,而且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深刻理解定律的内涵,完善了他们的认识结构。

2.联系实际重应用

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现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课本上的习题只针对所学知识设计,不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为此,教师应在练习环节引入一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习题,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后,教师可设计一道“铺桌布”的选择题:一张圆桌,直径1 m,现在要给它铺上桌布,你认为选择哪种规格的桌布比较合适?1)120 cm×125 cm,2)120 cm×80 cm,3)100 cm×100 cm。这道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既要考虑面积,还要考虑形状、美观、实用等因素,是一道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能力水平的练习题。又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老师家的房子旧了,想重新装修一下。装修公司出示了一个价格单:甲、乙、丙、丁四个师傅的装修时间分别为12天、15天、20天、10天,价格分别为70元/天、80元/天、50元/天、120元/天。如果我想请两位师傅合作装修,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吗?经过理解题意、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和结果反馈四个步骤后,学生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意见,体验到了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四、评估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改尝试,笔者对六年级学生做了第二次测试调查,并对两次测试进行统计,结果如下。第一次调查中,掌握较好的占10%,掌握一般的占75%,掌握较差的占15%。而在第二次调查中,掌握较好的占45%,掌握一般的占50%,掌握较差的占5%。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后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打好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发动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对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施教。

参考文献:

[1]李海艳.生活教育理念下的数学教学[J].江西教育,2019(33).

[2]陈茂顺.怎样的数学教学更有价值[J].人民教育,2015(10).

[3]李进有.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20(01).

[4]刘健.激发学习需要,促进主动学习——小学数学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实践探析[J].教育观察,2018(24).

猜你喜欢

生活实际联系数学教学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