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梭行针运丝之理

2021-04-24周文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缂丝书画艺术刺绣

周文

继2007年“海上锦绣——顾绣珍品展”之后,上海博物馆近期举办了“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通过馆藏明初至晚清的缂绣精品27件(套),梳理出缂绣书画的历史脉络。

缂丝与刺绣,一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织造技艺,一是从闺阁女红发展而来的刺绣工艺,发展中均取径书画,融入丹青艺术,于走梭、行针、运丝中,形成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风景,呈现出丝理丹青的艺术妙趣。缂绣书画包含缂丝书画和刺绣书画两类文物。

缂丝,是一种以丝线通经回纬的织造工艺;而刺绣,则是一种针刺引线缝于面料形成图案的工艺。两者明显的区别在于:缂丝用织机织造,刺绣则是人工用针线穿刺面料而成。其发展溯源也各不相同。

缂丝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西汉时期传入我国西域,主要以毛线为緯,故称之“缂毛”。随着中原地区桑蚕织造技术的日益成熟,至唐代开始以蚕丝为经纬线,“缂丝”之路由此展开。缂丝最早的出土实物为唐代缂丝绦带。而刺绣的出现应该是源自人们对原始文身装饰的执念,从出土的相关痕迹表明至少在商周时期已经成熟。而现存刺绣最早的实物被认为是战国锁绣衣料,这种工艺史载见于《尚书·益稷》,曰“缔绣”,用于绣帝服章纹。缂丝和刺绣两者的源起不同,但之后受到书画艺术的影响并与之融合形成独立的发展脉络是殊途同归的。

整个展览分为缂丝书画艺术和刺绣书画艺术两个部分,将缂绣书画艺术的精彩绝伦几近完美地呈现在观者面前。

在“明清缂丝书画”部分,上博馆藏11件(套),共17件缂丝画中,有气势恢宏,颇具特色的一类,如明代缂丝巨作《群仙拱寿图》,画心宽118厘米、纵164厘米,以人物故事为题材,古朴典雅,寓意祥瑞,内涵丰富,精美无比。明代缂丝工艺有别于宋,经纬向渐已平直井然,纬向通经回纬挖花技术更注重纹样表现的整齐顺直,缂丝用线和技法变化多样。从用线来看,除了单色线之外,还以粗细不同的纬纱线来表现眉目眼珠等细节,也有以两种不同丝线合为一体作为“合花线(纱)”来使用的,局部如金腰带等处用捻金线缂织,称为“缂金”。除了宋元常见的“勾”“掼”“结”之外,还有“掺和戗”“包心戗”“木梳戗”和“长短戗”,出现明代独创的“凤尾戗”。至清代中后期,在同样的缂丝巨幅《群仙祝寿图》上则表现出在粗略缂成之后,大量以绘补缂,缂丝技法有渐趋衰微之势。

心思营巧、雅致精细的一类,如明末清初缂丝《花卉册》及作为手持精巧之物的缂丝画纨扇。这类作品多小幅,方尺之间,精工细作,纬线密度极高,甚至可达100根/厘米,并且因丝线染色工艺的进步使得更多色谱的丝线可供选择使用。作品中所见竹石、花卉和虫草等,摹画如真,缂绘难辨。

明清时期缂丝作为一种织造技法,从宋代受绘画艺术和观赏方式影响后呈现出的新样式,缂与画技艺互通互补、相得益彰。宋元缂丝书画的气韵在此时期被继承和沿袭,题材上人物、山水、花鸟俱全。

精美的缂丝作品兼具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一件完美的缂丝作品,都要经历从原料准备、勾描底稿、经纬线准备、落经线、织造、修毛和装裱等工序。缂丝织造的主要技法包括:平缂、勾缂、掼缂、结缂、掺和戗缂、长短戗缂、凤尾戗缂等;辅助技法有缂金、木梳戗缂、包心戗缂、搭梭、子母经、合花线(纱)、补笔和绘染等。缂丝工艺织造一件作品只能一次成型,中间任何的差错都会断送之前所有的成果,织造难度可想而知。

追溯受宋院体画艺术影响的宋代缂丝工艺,上博馆藏国宝级文物《莲塘乳鸭图》极高清照片的现身,让人对缂丝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影响的“朱缂法”叹为观止。宋代缂丝大家朱克柔在缂丝技法上发展出以合花线(纱)进行长短戗缂为主的技法,她使用了掺和戗缂、长短戗缂、包心戗缂等宋代发展起来的辅助戗缂织法,几乎完全放弃自唐缂丝工艺传承下来的“勾”“掼”“结”缂法。这种缂丝书画需要缂丝者本身具备深厚的绘画艺术修养的同时,还必须兼备高超的丝织工艺技能,以及卓越的蚕丝染色和制备的一系列工艺流程稳定持续供给的团队,真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

宗教人物形象的画绣自古就有流传,绣画融合的创作手法由此初露端倪。随着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刺绣技法亦深受影响,逐渐发展成以针代笔绣成画作。

“明清刺绣书画”部分展陈的上博馆藏16件(套),共28件刺绣书画中,不仅有顾绣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作品,如馆藏一级品韩希孟顾绣《花鸟虫鱼》册;明代《刺绣佛像图》是安喜宫施为明宪宗25岁生辰祈福所作,这是目前罕见有明确纪年、地点和用途的宫廷用明代刺绣佛像。此前从未展出过的晚清著名绣家沈氏姐妹的早期作品此次也在展览中露面,包括沈寿刺绣《花鸟图》一套四幅和《楷书七言诗文》一对,以及稀见的沈立刺绣《草间卧虎图》。

声名远播的明代顾绣,源于晚明上海露香园主顾名世长子顾箕英之妾缪氏,因此又名“露香园绣”。缪氏所绣花鸟、人物、佛像闻名于世。其孙媳韩希孟则将宋元书画入绣,劈丝精细,使绣画气韵生动而名噪一时,世称“韩媛绣”。二者被顾氏女眷竞相效仿,顾绣一技步入艺术殿堂,绵延400余年,坊间亦竞相摹绣,江南画绣无不与顾绣自比。

与缂丝不同,一件明代顾绣的诞生,都需要由具备深厚书画功底的刺绣艺术家独立完成。绣者先以手绘一幅笔墨敷彩的画稿在绢绫上作为绣本,再以笔墨调色理念来设计丝线配色方案,然后分别劈丝线到合适的细度,最后选择以适合表现书画效果的针法或针法组合,主要常见有接针、滚针和斜缠针表现线条,旋针配合掺针、施(毛)针来模仿敷彩与皴法。绣制过程如同绘画一般分批施彩,层层敷色,直至完成。

顾绣源自书画而高于书画,针法多变运用自如,具有艺术个性。绣者通晓绘画,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无所不及,绣时丝取细绒,手执毫针,胸中有画稿,落针见丝理,以丝敷彩,运针如笔,令人望之似书画,近察乃知为女红。

清末民初的江苏沈氏姐妹在传统书画绣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和摄影艺术,创立出“仿真绣”,又名“沈绣”,独树一帜而享誉海内外,开启近代书画绣之新风。清末民初时极负盛名的沈寿,初学刺绣时跟随姐姐沈立从传统入手。1904年她绣制《八仙上寿图》为慈禧七十寿诞祝贺,获赐名为“寿”。1919年,经沈寿口授,由张謇执笔,撰写并出版了近代最为重要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其姐沈立在仿真绣艺上亦有建树,她能将走兽皮毛和眼眸绣出逼真感,《草间卧虎图》中两种针法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沈立的绣技讲究虚实并济,丝理运用考究,常模仿生灵百态,其技艺并不在沈寿之下。沈绣作为集大成者,加之开办学校和出版绣谱,影响不仅在江南地区并至整个近代中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明清缂绣书画艺术珍品,其内涵和成因在此得到剖析,这些曾经宫廷内院珍藏或传世名作的创作过程和工艺秘技被一一揭开,对于今天传承非物质文化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缂丝书画艺术刺绣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李小宁 书画艺术
郭群书画艺术
刺绣风尚
关于出版第四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会刊的通知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织中之圣”藏巷陌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