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视域下主要教学内容的重构*

2021-04-22郑春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重构小学语文

郑春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提供了展开单元学习的视角。我们应遵循单元“双线”,发掘单元内教材的内在关联,统筹相关的语文资源,重构主要教学内容,发挥本单元“双线”组织的协同作用,强化单元教学的整体功能,促使单元学习彼此联动、前后融通、和谐共生。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单元视域 主要教学内容 重构

现行统编语文教材是按课程目标的学段序列、课程内容的逻辑层次和特定的单元专题编排的,是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和清晰的语文要素这“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我们应遵循单元“双线”,发掘单元内教材的内在关联,统筹相关的语文资源,重构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由点状的字词句学习,向整体建构文本意义发展,向超越单篇的单元学习发展,让学生始终处于单元一致性的整体表意的最大关联之中。如何将单元“双线”转化为学生经验?关键在于探寻单元“双线”与每一篇文本体式、与每一位学生现实的心理经验之间的链接,并据此重构最佳关联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多元审视:把握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

既然有单元“双线”,就应改变过去的单篇教学,通盘规划单元的教材资源,有针对性地整合与“双线”紧密相关的资源,进而重构合宜的单元主要教学内容,确保单元学习的相通性。

1.依据教材特点发掘单元主要教学内容

单元内值得教的内容很多,如何让学习效益最大化?我们可以依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促使单元“双线”辐射各课时教学,各课时教学回应单元“双线”,最终达成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编排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都表现父母对子女之爱,让学生体悟“舔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同时,这三篇课文还聚焦于“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如果引导学生对这三篇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比较,由单一到类聚,由直接到间接,由正面到侧面,由泛化到准确,不断体验不一样的真爱,学会品味细节中的深情,就会促成单元内各部分学习内容围绕“双线”,相辅相成,形成有机整体。这其间,单元内的精读课文学习“双线”,略读课文运用“双线”,“快乐读书吧”引导学生展开大量课外阅读实践,促使“双线”课程化,进而共同促成学生指向“双线”经验的整体提升。

2.依托本校优势统筹单元主要教学内容

把握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时,既要依据教材特点,也要发挥地域优势,依托本校本学期语文教学目标与计划,结合学校语文教学现状、教研实际以及校本课程等,适度统筹各单元的教学侧重点,适时增减各单元的学习时间。如六年级上册有五个单元是以“双线”结构组成的,人文主题分别是“触摸自然”“革命岁月”“保护环境”“艺术之美”“走近鲁迅”。另有一个“小说”文体组织的单元,一个“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一个“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单元。各单元既各具个性,又富有一定的关联,共同构成立体化本册教材。拟定某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时,如果依托本校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可以结合学校举办的“红色文化节”,侧重第二单元“革命岁月”主题教育;或结合年级组开展的“环保周”,增加第六单元的教学时间;或结合班级组织的“走进鲁迅”读书会,强化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语文要素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总目标统筹下单元之间协同发展,又可以促成本单元语文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和生本化。

3.对照课程标准调整单元主要教学内容

为避免教学目标把握不准,越位、缺位、不到位等现象,就得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厘清本学段教学的总体要求,明确本学段的语文目标与本单元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单元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差异,相同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在不同单元中的侧重点等等。以写人文章为例,要弄清这一篇写人文章的学习目标,除依据单元“双线”外,还必须对照学段目标,判断本单元写人文章在此时此地的具体功用,以便调整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和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都是“人物品质”,所选的都是写人的文章,都应以学会写人为单元核心目标之一。但与其相应的语文要素各不相同,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再对照中年级的学段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高年级的学段目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1],不难发现,三年级应侧重对写人文章的理解,四年级应侧重学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六年级应侧重創编写人的故事。这样,对照相应学段目标审视,本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就一目了然了,单元主要教学内容的合宜性就会有所增强。

二、区别异同:彰显单篇学习的彼此差异

把握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学习内容同质化、单一化、标准化。单元内课文虽有共性,但各自的文本体式十分鲜明,可以依托单元“双线”,引导学生比照参读,寻同辨异,发掘不同课文的各自特色,彰显单篇学习的个性,这样更能相互补益,增强张力。

1.遵循体式,彰显各篇课文的特性

小学语文有童话、散文、诗歌、说明文、说理文、叙事文等,在某个单元内相同体裁的不同课文,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如果尊重每一篇文本的表达特性,遵循这一篇文本的特有体式,可以丰富同一体裁的特性,帮助学生既掌握这一篇文本的独特之处,又把握这类文本的基本特点。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万物有灵”这一人文主题选编四篇散文,但其中《白鹭》属于诗性散文,《落花生》属于说理散文,《桂花雨》属于抒情散文,《珍珠鸟》属于叙事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到各篇体式不同,才能读懂作者对文中特定事物寄予的独特情思,才能“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2]。可以“借此物抒何情”为主话题,彰显各篇课文的表达特性,丰富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今后阅读散文提供多样化学习经验。

2.异中求同,发现单篇之间的共性

虽说每一篇课文在写作意图、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是不同的,具有各自的结构特点和语言个性,但组织单元学习时,应借助“双线”,探寻不同课文之间的相通之处,准确把握它们共同的学习目标与相通的学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三首古诗和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秋天别样的风景。如果孤立地展开单篇教学,容易被古诗、散文、现代诗歌等文体所左右,陷入散乱无序的学习状态。如果从单元篇章页的提示入手,基于“双线”组织单元学习,一方面以人文主题“金秋时节”为主话题,借助文中共同描写的秋天景物,激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身边秋天的美,打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以“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学习写日记”这两个语文要素为抓手,引导学生自始至终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语、将观察所得以日记形式写下来。这样,不断彰显单元内单篇之间的共性,推送彼此联动的学习内容,每堂课的学习被有机关联起来,课内外的学习被有效整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围绕单元“双线”,将读文、习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3.同中求异,凸显单篇之间的差异

单元内课文主次、要求不同,不仅在内容、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学习本单元“双线”的侧重点、方式、程度等方面也有差异。组织单篇学习时,应尊重并发现各自的个性,以同中之异区分同类课文或同类语文知识,凸显“这一个”学习内容的个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的《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小岛》,都是表达“爱国情怀”的。如果不遵循文本体式,不尊重每一篇文本个性,各篇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就容易变为空洞的说教。如果结合所涉及的具体年代、人物、事件等,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将“爱国情怀”具体到人物言行、字里行间、特定情境之中,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将对“爱国情怀”的体认,转化为自身的生命感悟。这样,基于人文主题,揣摩每篇课文的情感个性,有所侧重地展开体验式学习,避免只关注单元共性而忽略文本个性的倾向。

三、强化联动:实现单元学习的整体效应

单元学习的相通性,必须基于单篇学习的独特性。甚至可以说,只有致力于彰显单篇的真正独特性,才能发现单元的相通性,才能实现单元学习的整体性。

1.基于“双线”,强化单篇学习的彼此关联

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以实现单元的整体性,促使各板块形成合力,共同促成学生持续发展。不过,这里的“双线”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行为?语文要素怎么形成一条线?人文主题又怎么形成一条线?这两条线又该如何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融合?这就要求我们,从整合角度,增进学习内容的彼此关联,强化学习活动的前后呼应,促使单篇学习联动起来,课内外学习联结起来,进而发挥单元“双线”组织的优势。虽说单元内课文相对独立,但各篇或人文主题、或精神意蕴、或情感基调、或语文要素、或写作特色会趋于相通。只有基于单元“双线”,审视每一篇课文,发掘相关的可教资源,寻找它们内在的、深层的语意关联,弄清各部分的逻辑关系,才能将“双线”学习自然地融入课文之中,使品读文本与内化“双线”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2.循序渐进,拉开单元学习的前后层级

组织单元学习时,一方面,各环节的学习因受“双线”统领,能呼应前面的学习内容,激活后续的学习活动,形成一定的系列和结构;另一方面,沿着“双线”,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可以促成各课时的学习逐层深入,构成循序渐进的单元学习任务群。这其间,相随的学生言语实践在递升中有序发展,会形成某种持续生长的经验态势。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四篇神话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提升,也为本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做铺垫。教学单元内第一篇《盘古开天地》时,可以从起因、经过、结果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一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第二篇《精卫填海》,要求学生将文言转化为白话,按起因、经过、结果讲完整;第三篇《普罗米修斯》,要求学生关注普罗米修斯形象,除按起因、经过、结果讲完整外,还得将“盗”火的情节讲生动;第四篇《女娲补天》,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后,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会提炼文中关键信息,展开合理想象,丰富女娲形象,讲好故事,进而“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这样,在回望过去、展望未来中,适度拉开学习的层次,让学生始终处于拾级而上的快乐学习之中。

3.螺旋上升,提升单元之间的学习质态

螺旋上升不仅指教材中某个自然单元的学习呈不断递升的状态,还可以是跨单元的某个语文要素学习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各单元虽有所分离,彼此侧重点不同,但只要“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不变,语文立德树人的教育总方向不变,单元之间就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实际教学中,可以就某个语文要素,对照学段目标的层级要求,实现该要素螺旋式发展。如就默读而言,就必须经历多次分层历练,多次结构化反复,才能由生成默读经验,到尝试运用,再到习惯性运用,直到形成默读技能,使默读经验获得螺旋式发展。于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低、中、高年级的默读要求既各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呈递升趋势。可见,针对某个语文要素展开学习时,应首先了解该要素在以往课本中是否出现过,学生已掌握了哪些,还有哪些更高层次的要求,然后弄清该要素与前后相关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此时此处的学习侧重点,以免产生低效的重复。总之,只有每个单元学习内容选取得当,经验舒展充分,学生学得透彻,各单元的学习才有可能相互联动,交织融通,真正拉开语文课程的发展层次,做到后续学习相对前面有所提升,实现语文课程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责任编辑:王 颖]

猜你喜欢

重构小学语文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