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涛,一个地图上曾经消失的地名

2021-04-22冉启蕾

铁军 2021年4期
关键词:一碗水军工部队

冉启蕾

长达20多公里,面积1.3万平方米,洞室内可以建足球场或盖20层高的楼房,这样的人工山洞你见过吗?

这个人工山洞,就是亚洲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核军工洞。

资料表明,1966年9月,党中央作出了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命名为816核工程。中央迅速选定了一批科学家、国防专家、军事家组成秘密勘探工作组,在大西南的多处秘密选址,最后确定将“816核军工项目”的地址,选在地处偏僻、山高路陡、面临乌江的涪陵白涛的大山深处。就在816军工洞定址白涛镇以后,白涛这个地名便在地图上消失了。

1967年初,春寒料峭,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白涛深山,816核军工洞正式开始修建。首先是开挖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地下核工厂,这是亚洲最大的地下人工洞库,也是中国最大的地下核工程。816核军工洞体紧靠乌江,背靠武陵山,在山高林密的山包下,从外貌看,除笔直高大的排气烟囱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迹。

816核工程的洞体工程全部由部队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8342部队承建了主体工程。8342部队全部实行四四建制,即一个团四个营,一个营四个连,一个连四个排,一个排四个班,每个班有10多人,全师共四个团再加两个独立营共两万多人参与该工程的建设。工业部也陆续派出三个建筑公司:即22(土建)公司、23(安装)公司、二机部第二设计院参与建设。三个公司主要任务是架桥铺路、建厂房和住宅区。涪陵地区又从各县调配民工1万多人,从全国征调的科技人员和核工业404厂转调的技术尖子近1万人,前后共有6万军人、技术人员和民工参加了816核工程建设。该洞体施工挖出的土石方量多达1500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工程浇灌了25万多立方米的混凝土。

816核军工洞整个洞穴全长21公里,大型的主洞有19个,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条,当时总投资高达7.4亿元。

816核军工洞体内厂房深度达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可以预防和抵御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当时,尚无任何炸弹可以穿透如此厚的岩石层,这样的洞体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1984年底,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对国防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这个藏在神秘大山里的816核工程被秘密叫停。此时,该项目已连续施工长达17年,完成了85%的建筑工程和60%的安装工程,正式投入生产指日可待。

时间的车轮又向前飞驰了几十年,这个巨大的国防工程终于一步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816核军工洞在现在来看,尽管只是一个被废弃的人工洞体,但作为一段历史不能被轻易忘记,这是共和国三线建设工程中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工业遗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国防教育工程。这项巨大的国防工程,凝聚了数万建设者的智慧和热血。三线建设的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功能。

在816核军工程施工过程中,先后牺牲了76名官兵,这些热血男儿被安葬在距816核军工主洞不到一公里的一个叫一碗水的山林中,也就是现在的涪陵白涛一碗水烈士陵园。让人心痛的是,这76名壮烈牺牲的官兵中,年龄最大的不到30岁,最小的只有18岁,平均年龄只有21岁,正是怀揣梦想、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至今,人们在一碗水烈士陵园,仍可以看到这些烈士的墓地和他们的名字……

孟洁,男,18岁参军,带着策马迎风、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走进了8342部队工程兵的军营,先是到甘肃酒泉戈壁滩,后又跟随部队秘密来到白涛,参与816地下核工程的建设。在816核工程中,孟洁除了担任汽车连的司机以外,还有一份沉重而又令人唏嘘的工作:为牺牲的战友写墓碑,因为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好。

这个为战友写墓碑的军中好男儿孟洁,从没想过会有那么一天,自己也会牺牲在816核军工程建设中,长眠于战友们的身边,那一年他24岁。当孟洁牺牲的消息传到家里,家人无不悲痛万分,由于保密制度太严,家人并不知道他牺牲的地方,也不知道从何寻找亲人的长眠之地。直到2014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一部纪录片《铭记》,片中闪过一个镜头,赫然出现了孟洁的名字。“啊!三叔不就叫孟洁吗?”坐在客厅看电视的孟洁的侄儿孟可惊得跳了起来,马上叫家人一起看电视。紧接着,片中出现了孟洁的墓碑,看完纪录片《铭记》后,孟可及家人才知道孟洁牺牲在816核军工程,被埋葬在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的一碗水烈士陵园。

几天后,孟可陪着年迈的父母,前往白涛一碗水烈士陵园,怀着崇敬之情为三叔扫墓。这时,距离孟洁牺牲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孟可一家终于有机会来到了三叔的墓地。一家人手抚墓碑,长跪不起,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通过这次寻亲祭奠之旅,作为我国著名作曲家的孟可,了解到白涛一碗水烈士陵园里,长眠着在816核军工程建设中牺牲的76名烈士,他对此念念不忘,感慨万分。受到这些烈士可歌可泣故事的感染回到北京后,他欣然为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写下了主题歌《共和国的记忆》,以此缅怀那些为816核军工程付出年轻生命的8342部队的官兵们。每当816厂的老职工们凝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的画面,聆听《共和国的记忆》的歌声,都会感受到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已融进了他们生命里。

当年的816核军工程下马后,8342部队的官兵们大都转业回到了家乡,而留在白涛的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早已变成了816厂的老职工,他们始终忘记不了,在那个“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特殊年代,在中央的指示下,一批根正苗红的特种兵部队、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和特种工程人员,肩负时代使命浩浩荡荡开进乌江边白涛的大山里,开始了一项神秘工程,而他们,当时就是这批队伍中的一员。

原816厂副厂长张晓东回忆:1965年初,一个电话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正在北京出差、时任404厂工程师的他接到上级指示,马上到西南地区参加816核工程的选址。他丝毫没有犹豫,打起背包就随秘密小组到大西南选址,最后派他来到了白涛参加816核军工洞建设。50多年过去了,从当初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如今87岁的耄耋老人,张晓东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都无怨无悔地献给了共和国的核军工事业。张晓东的84岁老伴,也曾是404厂的核专家,曾陪同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夫人蔡畅视察404厂,回答过邓小平视察404厂时的专业提问,到了816核軍工程又任洞体车间主任,同样有过无尽荣光,老两口至今依然居住在816麦子坪生活区,他乡早已成为故乡。

如今,白涛这个曾经从地图上消失的地名,已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跟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遥想当年,816的老职工们正值青春年华,一纸神秘的调令,一次来不及和家人道别的派遣,让他们从清华北大而来,从繁华都市而来,从茫茫戈壁而来,从此落脚在涪陵白涛这个偏僻的地方,把青春、热血和汗水,都献给了祖国的三线建设。

因为有祖国二字在心中,所有的奉献,至今无怨无悔。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猜你喜欢

一碗水军工部队
一碗水
军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从一桶水到一碗水探讨教与学的关系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端平“一碗水” 城乡同发展
军工股上涨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