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乾隆御制汉柏诗图碑》解析

2021-04-22马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祭祀乾隆

马文

摘 要:帝王巡行封禅祭祀泰山这一极具历史延续性的行为,让帝王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乾隆皇帝作为泰山的常客,其所作《乾隆御制汉柏诗图碑》制作精美,并立于图中所绘的汉柏树旁,实景与画做对照的景观实属罕见。但由于碑刻年久,有些字迹漫漶不清,观者多做书画作品欣赏。作者结合乾隆帝的原作品及部分史料,通过研究乾隆祀泰山的起因以及在29年间四次为汉柏绘图赋诗的过程,对碑中所刻诗、画进行全面解析。

关键词:泰山岱庙;祭祀;乾隆;《乾隆御制汉柏诗图碑》

故宫博物院“中正仁和—走进养心殿展”在山东博物馆推出时,为使展览更贴近山东的观众朋友,故宫博物院精心挑选了与山东有关的部分文物进行展示,其中有一幅乾隆皇帝游泰山时亲笔所绘的《御制汉柏诗图轴》,引起了泰安碑刻研究者的关注。此画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制作成碑立于汉柏树旁,由于自然侵蚀,题跋与钤印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又因乾隆皇帝的诗词碑刻在泰山留存较多,故此碑中的细节被忽视。这次的展览使这通碑重新被关注,细探碑的全貌,碑中的诗、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包含的丰富信息,理应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1 《乾隆御制汉柏诗图碑》及所绘汉柏景观

岱庙,帝王宫城的式样,总体布局为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等级修建,采用三条纵轴线,左右均衡对称的组群布局形式。汉柏院位于东侧轴线南端第一处院落,院内有古柏五株。据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曰:“泰山有上中下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①故此院称汉柏院。

乾隆皇帝10次登临泰山谒岱庙,留下170余首诗文,岱庙现存有其刻于碑上的诗文47首,《乾隆御制汉柏诗图碑》(图1)为泰山仅有的乾隆皇帝画作。据《泰山志·国朝盛典》卷一记载,此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抚臣富明安刻制,并建亭保护。原碑亭已毁,2015年复建碑亭。整通碑由圭首、碑身、方趺三部分组成。圭首:高80厘米,宽126厘米,侧宽44厘米。碑身:高210厘米,宽119厘米,侧宽40厘米。碑座:高50厘米,宽150厘米,侧宽70厘米,前后雕刻山水纹。碑阳线刻龙边,中为画作一幅,为乾隆皇帝手绘的一株汉柏,诗塘处以柳叶篆书“御制汉柏诗图”六字,画心右上方为乾隆皇帝行书题诗作记。碑阴及碑两侧各有汉柏诗一首,是乾隆皇帝历时三次为其赋诗后题刻。

乾隆皇帝所画的汉柏为院内西北侧一株名为“双杆连理”的汉柏,此汉柏双杆连理,同根同生,岁逾千年,貌古形奇,双杆相依,寓意吉祥,在五株汉柏中最为世人喜爱。对比实景可知,乾隆皇帝虽然把树的纹理画反,但仍生动再现了汉柏奋发向上的形神。画中左侧枝干高过右侧枝干,笔直高耸,拨地擎天,两主杆中间及冠部均有三两根大的枝干斜逸而出,如仙鹤凉翅、百鸟挣食,枝头嫩叶婆娑,一派生机欣荣。《泰山志》记录,1929年初,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扎在泰安,岱庙被辟为中山市场和中山公园,文物古迹破坏严重,汉柏院北侧的炳灵宫被拆,宫殿前的连理柏受影响左侧枝干枯死。如今,又过百年,观其树形,仍双杆并立,一生一死,生死相依。

2 乾隆来泰山的缘起

在泰山封天禅地为帝王至高无上的荣耀。有史记载的泰山封禅自秦始皇开始,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太宗、唐高宗与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相继而来,封禅的方式和目的也在改变。秦始皇封禅的主要目的是秘请神仙乞求长生不老,东汉光武帝时去除了其中神秘,明确了封禅的政治目的“治世之隆,必有封禅,以告成功”。①唐宋封禅将这一政治化的庆典推向制高点。

自明清以后封禅制度废除,但帝王对泰山祭拜一直继续。元代、明代的帝王虽未亲临泰山,但派大臣、外戚、太监到泰山,或重修庙宇,或给泰山神加封号,传达对泰山的祭告,从未中断。清皇族源于东北,是满族人,长白山是满族的神山。康熙皇帝为了表达自己是中原王朝的正宗继承者,而非民族的政权入侵,需给清政权统治找个依据。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南巡,把第一个祭拜地点定在了泰山,依帝舜的柴望之礼祀,并在《泰山龙脉论》中论述,认定泰山山脉发源于东北的长白山。

乾隆一朝时,对泰山的祭拜更加频繁,自乾隆继帝位后,先后派遣使臣泰山行祭告礼就有二十次之多。从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陪母亲第一次登泰山,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最后一次登泰山,他亲临泰山多达10次。据《清史稿》记载,乾隆皇帝登泰山谒岱庙频繁的原因有三:其一,东巡登岱祀岱庙;其二,陪母亲或奉母之命登山拜祭;其三,南巡途中路经泰安,登泰山谒岱庙。由此可以看出,乾隆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来泰山,他对泰山的崇拜超过了历代帝王。

乾隆皇帝祀泰山,一直遵循祖制,行二跪六叩礼。他在最后一次登泰山时曾有一首诗:“来因瞻岱宗,岱庙谒诚恭。封禅事无我,阜安祈为农。代天敷物育,福国锡时雍。九叩申虔谢,八旬实罕逢。”诗中表述行九叩之礼,而且《清史稿》中記载,这次祭祀泰山乾隆皇帝是带着皇子颙琰一起来的,所以祭拜礼从六叩改为九叩,意义非凡,很清晰地表露了他心中对泰山佑他国祚长久以及长寿康健的感激之情。诗中有对自远古就有的泰山崇拜的历史传统的维护,也明确表明不事封禅的态度。“肃拜无私祷,抒诚心始安”,他来泰山是作为百姓的代表来为民祈福,是孝子为母祈寿,他是学者,或是诗人、画家,兴趣盎然地在泰山观景、搜索创作题材。《御制汉柏诗图》就是乾隆皇帝来泰山触景生情所作,他在诗中赞叹汉柏“轮囷奇古”“千年神物”。

3 千般思虑,寄情柏树

3.1 绘制《御制汉柏诗图》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四月,乾隆皇帝南巡回銮,十九日途经泰安,谒岱庙。②初见连理柏,激发了其创作灵感。整幅画的构图,连理柏居于画面中心,没有任何背景映衬,只在根部晕染土地,突出柏树双杆同根所生、连理而长的特点,枝干拔地通天,枝叶疏密相间,交错辉映。上诗塘处以柳叶篆书“御制汉柏诗图”六字。柳叶篆是篆书的一种,因形如柳叶而得名。观此六字结构,特别是“诗 ”“ 图”两字的结构变化,应师承赵孟頫无疑。乾隆皇帝自幼习字,喜爱赵孟頫的书画,被乾隆皇帝欣赏过的赵孟頫书画作品上无一例外都盖上御印,题满御笔。赵孟頫书法彰显的富贵华美气质应该很适合乾隆的审美,其模仿赵孟頫书法虽有其华美,但缺乏骨力,从乾隆的字中还是能窥见其一二。

在画心右上行书题诗并作记。原碑刻由于年久,画中字体略小,字迹磨灭,实难辨认。原作释文:“遥望嵩山结昆仲,近临西院是云仍。大椿岁月犹虚拟,万古埢恒永瑞凝。岱庙东院汉柏六株,森郁庭宇,信数千年神物。其西北隅一株尤为轮囷奇古,壬午初夏南巡回跸经此,默识其状,以归毡庐,清瑕点笔成图,并系短句,御笔。”

诗中提到嵩山,可见乾隆皇帝对嵩山的汉柏记忆深刻。乾隆十五年(1750)奉太后巡幸河南,至嵩山嵩阳书院,观汉武帝御封的汉柏,并作画赋诗题记。乾隆皇帝不止一次绘制《嵩阳汉柏图》,《石渠宝笈》著录和实物共有四幅,以故宫博物院现存的两幅《嵩阳汉柏图》和《岱庙汉柏图》原作比对,均采用了相同的题材和构图,而岱庙汉柏图在树干结构部分重點强调,用线、用墨较为粗狂,勾勒、皴擦较简单,写生感较强,实乃即兴之作。乾隆皇帝的画作虽不排除宫廷画师的协助,但观《岱庙汉柏图》应是其独立完成。只是富明安在刻制成碑时,进行了整理和美化。

诗中的“昆仲”出自《礼仪·丧服》,昆,古义为哥哥。仲,则为弟的意思。“云仍”最早见于《尔雅·释亲》,亦作“云礽”,指远孙。乾隆皇帝把泰山和嵩山的汉柏比喻为弟兄,把岱庙东院的汉柏和西院的唐槐比喻为爷孙,此时他完全沉浸于诗画中,像一寻常男子抒发自己的儿女情长。“大椿”木名,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乾隆皇帝用“大椿”来期盼汉柏永生。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乾隆皇帝在母亲大寿时,陪母亲来此树前的真正原因。

《嵩阳汉柏图》的“巨轴本”,其上书御制“古柏赞”并记云:“郁郁嵩阳,枚枚书院,仙柏挺生,代纪炎汉。匪汉伊始,锡名始见。伯仲大椿,招摇佺羡。予奉慈闱,省方周甸。望古徘徊,祝厘宴衎。绘图以归,璇宫拜献。正值称觞,日长彩线。凤翥鸾翔,金辉玉灿。怡颜顾之,同增遐算。如呼其三,永寿于万。乾隆庚午仲冬之月敬写并赞。”此赞见于《清高宗御制文初集》卷二十八“赞”页七。《泰山汉柏图赞》的诗作与这首诗一脉相承,乾隆皇帝在诗作中也体现出儿女情长的一面,这是一个帝国领导人统治手段的另一种体现,多方面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有铁血,有柔情。“自古无情帝王家”,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有过太多的宫廷争斗,三次立储三次失意,他通过绘制汉柏变成循步汉武大帝踪迹,彰显盛世“文治武功”,甚至为母祈寿,这棵树被他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在里面。乾隆皇帝热衷于游山玩水、赋诗作画,创作欲望极高,颇为自负。他的诗中既有帝王应有的修身和节制,又时刻透露出真实心理的表述。

乾隆皇帝重视诗词书画的历史记录功能,在题记中明确记录了其画作的时间地点,“默识其状”“以归毡庐”。《清史稿》中记载,当时行程安排很紧,第二天接着登泰山祀碧霞祠,二十一日抵灵岩,所以乾隆皇帝就在回宫途中绘出此画,回宫后调整并钤印完成此作,这也解开了这幅画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原因,否定了乾隆现场画或回宫凭借记忆画等各种观点。(注:原作品右上朱文钤印“石渠宝笈所藏”,《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著录。)

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乾隆皇帝六十大寿。为其庆寿,也为了第二年皇太后的八十大寿做准备①,派遣内务府大臣刘浩主持重修岱庙,将岱庙东侧轴线上元代所建的迎宾堂拓建改为驻跸亭,成为御用之所,现名东御座。此院落南面就是汉柏院。抚臣富明安将乾隆皇帝的这幅《御制汉柏诗图》刻制成碑,立于连理柏树旁。碑刻制作十分精美,碑中树干挺拔,枝叶前后交错,层次分明,与原作品还是有了明显的改变,用笔更加精准、巧妙,灵气逼人。

3.2 孝母慈父

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为恭贺皇太后八十寿辰,乾隆皇帝奉太后东巡,二十五日谒岱庙,二十七日登岱顶祀碧霞元君。②此次东巡,规模浩大,乾隆皇帝严格遵循传统礼制以青玉为圭礼奉泰山。《清史稿·高宗本记》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消除沙俄威胁;乾隆三十二年(1767),派军入缅,乾隆三十四年(1769),迫缅王猛驳请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回归等,帝王霸业已成,此时的乾隆皇帝亲临泰山,带着对泰山信仰的无比崇拜,为母祈寿。

乾隆皇帝陪着皇太后观赏汉柏和自己的画作,作品虽然在艺术表现上并无特别,但形式远远大于内容。两千年的柏树本就寓意着长寿,再加上自己制作精美的画作立于一旁,他用无比虔诚的心愿祝福母亲寿比松柏。在碑的侧面有其即兴赋诗一首“汉柏曾经手自图,郁葱映照翠阴扶。殿旁亭里相望近,名实主宾谁是乎?”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当时愉快的心情,他自然流露出霸气,无比自负。

乾隆五十五年(1790)二月东巡③,已是八十高龄的乾隆皇帝与皇子颙琰来到泰山,这是他一生中第六次登上泰山,也是最后一次登泰山。他在岱顶曾题“古登封台”一诗,诗中“造极至今凡六次”,明确记录了他登泰山的次数。这次东巡是三月初七谒岱庙,带着皇子颙琰专程来到汉柏前,是帝王带着他的储君或是一位慈祥的老父亲带着孩子来领悟这生命的奇迹,并写下“汉柏精神那尽之”的诗句。全诗释文:“历劫那知苑与枯,谓犹多事写形吾。不禁笑指碑图问,久后还能似此无。丙申暮春月中浣御笔。既成图画复吟诗,汉柏精神那尽之。碑墙却空留一面,待兹来补岂非奇。庚戌季春上浣御笔。”

4 结语

岱庙现存碑刻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乾隆御制诗碑,共计31通碑,大都是即兴之作,自然、流畅、旁征博引,又不失潇洒风流之感。诗词的现场状况和现场行为记事性真实地反映出乾隆皇帝的个性。赏此《乾隆御制汉柏诗图碑》,从中可以领略一代帝王眼中的泰山及泰山精神,从多个视角窥见帝王与泰山的关系,是研究清代帝王在泰山一系列祭祀活动的重要史料。

猜你喜欢

祭祀乾隆
想要退休非易事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试论《蛙》中的民间文化
浅析《九歌》祭祀与戏曲之关系
辰河高腔传承谱系与科仪
老翁妙对戏乾隆
清入关前后谒陵礼仪的演变
两晋郊祀礼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