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启“智性语文”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1-04-22丁芳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有效追问质疑问难

摘要: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是智慧的核心。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存在着随意性、片面性和盲目性等问题。开启“智性语文”课堂旨在通过整合对比、质疑问难、有效追问等策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训练,使其思维的深广性、批判性、严密性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智性语文;整合对比;质疑问难;有效追问

随着语文学科素养框架的明确,思维发展与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语文新课标明确将“思维发展与品质”列为语文学科要培养的重要的核心素养。开展“智性语文”课堂目的是引领学生探寻语言意义、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智性语文”课堂的追求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不谋而合。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的现象;语文课堂上读得多、说得多、背得多,思得少、辩得少、争得少;学生思维训练存在随意性、片面性、盲目性的问题。

针对现状,笔者尝试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建构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的“智性语文”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广性、批判性、严密性。通过教学实践,从整合对比、质疑问难、有效追问三个层面重点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拟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就“智性语文”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及其积极意义进行分析探析。

一、整合对比,提升思维深广性

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的含义为融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综合等。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整合对比教学要求教师走出狭隘的“文本语文”,从正确认识、使用、开发教材入手,重组教材,整合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关键语言、情感突显、价值思辨等环节上进行对比,开阔视野,熏陶情感,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示例1:整本书整合对比

结合教材,笔者要求学生开展了《朝花夕拾》和《西游记》两本书的整本书阅读。阅读《朝花夕拾》,笔者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围绕“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开展读书交流会。阅读《西游记》,笔者指导学生画出取经路线图、人物关系思维导图,组织学生围绕“孙悟空戴的紧箍儿该不该取?”展开辩论。

示例2 :单元群文整合对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围绕《春》和《济南的冬天》笔者设计了《名人写四季》专题,链接了《夏天也是好天气》《春天里的秋天》《济南的秋天》等名家名作,带领学生感受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体会文学作品的不同表达手法。

示例3:古诗文整合对比

在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逐篇讲解的方式,课堂比较沉闷。笔者针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本内容,开设了五大专题,分别是“乡愁诗对比鉴赏”“魏晋风流人物欣赏”“《论语》中的成语”“古代的‘诫子书”“中国的‘狼文化”。学生通过对比、辨析、整合、转化等方式,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除此之外,笔者还尝试了名家专题整合对比、跨单元主题整合对比、跨文体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整合对比,以期达到教学资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二、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智性语文”教学以培养思辨能力为主要目的,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和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指对所学内容的性质、价值、真实性和精确性等进行个人判断和合理决策的思维方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对一些经典名篇的学习,需要运用质疑的眼光和思维,探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涵的独特魅力。笔者主要从“鼓励生疑”“指导质疑”“归纳聚疑” 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品质。

1.鼓励生疑。在开学之初,笔者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辩论“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哪个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质疑的重要性。然后,每节新授课都设置课前导学案,开辟“质疑有声”专栏,对能够提出疑问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实施奖励机制,每周表彰“问题學生”,每周张贴优质问题。通过营造轻松积极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

2.指导质疑。为指导学生有效质疑,笔者提出了“三疑三不问”的要求。“三疑”即“不理解之处要疑,不寻常之处要疑,不一致(见解与教师同学不一致)之处要疑”。“三不问”即“通过工具书能解决的不问,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不问,没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不问”。

3. 归纳聚疑。经过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有一定的提高。只有“好的问题”才能助推学生的深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原始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整合、提升。如针对《济南的冬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笔者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聚焦到一个问题上:“资料显示济南的冬天最低温度达到-10℃左右,作者为什么说济南是‘温晴呢?”要求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从文中找出体现温晴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适时介绍作者的际遇,引导学生体会“温晴”的深处是“温情”。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济南的冬天会特别温暖,是因为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四年是作者坎坷的人生历程中最为自由、温馨的美好时光,作者称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正是这份深情使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温情”。

这样,使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智性韵味”,让课程真正成为“启迪智慧、崇尚理性、尊重生命”的王国。

三、有效追问,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质疑只是提升思维能力的第一步,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思维训练的要点。智性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趋向严密而深刻。故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有效追问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探幽索微就尤其重要。

执教《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如“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是一个单纯的人”等等。但是这样的认识过于肤浅,笔者要求学生一定要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追问“奇迹最主要归功于牧羊人什么样的品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议论的语句,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接着再提出问题:“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使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总之,智性语文要求教师洞悉教育的智慧和本真,给学生留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充分体悟语文的旨趣与魅力;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交融与碰撞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让语文教育充盈着理性的智慧与感性的真情,促成学生从“自然的人”向“语文文化的人”渐变。这就要求教师由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变,创设智慧型课堂,通过整合对比、质疑问难、有效追问等策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训练,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至臻境界。

作者简介:丁芳(1980— ),女,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有效追问质疑问难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追问”的创设
追问
在追问中生成数学课堂精彩
让数学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让问题意识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课堂有效追问例谈
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把握“教学做合一”展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精品亮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