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险业外资的新时代

2021-04-21何小民

南风窗 2021年8期
关键词:保险市场实施细则资管

何小民

乘着金融对外开放的春风,外资保险在中国经营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3月1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以下简称“修订”),继续放宽对外资保险的准入门槛、持股比例等要求,这是继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之后,保险对外开放的实质性举措。

2019年9月30日,国务院提出修订《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两处内容:允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设立外资保险公司;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外资保险公司。

为了将上述内容落地,并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便有了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

事实上,自从2017年大幅放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以来,保险业对外开放已有不少动作。围绕放宽外资保险准入和持股比例限制的政策陆续出台,实质性举措也越来越多,外资独资、外资控股、外资保险资管公司开始涌现。

一场由外资保险带来的行业变局正在酝酿。

三大亮点

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已经29年。

1992年,时任美国国际集团(AIG)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格林伯格,获得了中国市场上第一张寿险独资牌照。如今,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也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过去的29年,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近年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保险的对外开放按下了快进键,外资险企也随之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是针对外资保险的两个基础监管规范文件。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次日,《条例》就出台了,不过,直到2004年,与《条例》配套的《实施细则》才发布。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条例》和《实施细则》经历了多次修订,其中,过去两年的时间,《实施细则》就完成两次修订,也从侧面看出保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加快。

两次修订,层层深入,旨在降低外资入股外资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和经营限制。梳理修订内容,有三个内容值得关注:

首先,准入门槛放宽,外资股东的扩容。原版的《条例》规定,外资保险公司的外方股东仅有外国保险公司。在2019年对《条例》的修订中,规定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和境外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外资保险公司的股东,为了保持政策的一致性,此次《实施细则》的修订也加入了此內容。

换句话说,此次“修订”后,可以投资外资险企的外方股东增加为三类,即外国保险公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以及其他境外金融机构。不过,此次修订也明确了,外资保险公司的外方唯一或主要股东只能是外国保险公司和外国保险集团公司。

其次,外资股东持股比例限制。在原版《实施细则》中,外资保险公司中,外方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51%,此次“修订”删除了此规定,意味着,只有外国保险公司、外国保险集团公司作为外资保险公司的股东时,其持股比例可达100%。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取消持股比例限制,也是为了2019年“取消了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保持一致,防止套利。

过去5年,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速,其中,2016年和2017年,同比增速达到35%。

不过,如果是其他境外金融机构入股,则依旧需要遵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规定的“三分之一比例限制”。

此外“修订”,首次明确了外国保险集团公司及境外金融机构的认定标准,开始与国际接轨。其中,“境外金融机构”是指“经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批准或者许可的金融机构”,这意味着,仅经备案设立或无须金融监管程序设立的境外机构不属于“境外金融机构”。

此次“修订”的举措,可操作性强,且切中当前外资险企在中国的发展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资险企在中国发展的掣肘,更好发挥它们的作用。

集团化布局凸显

以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只能独资运营产险公司,无法独资设立保险集团公司、寿险公司等其他业态。

这两年,随着上述修订的落地,外资险企的准入门槛持续放宽,可以看到,这两年,国内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首家外资再保险公司等相继落地。

外资保险在中国的保险业务也开始多元起来,且发展速度惊人。数据显示,过去5年,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同比增速,其中,2016年和2017年,同比增速达到35%。截至2020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3524.44亿元,市场份额7.79%。其中,外资寿险公司3176.72亿元,市场份额10.03%。

外资保险公司业务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外资保险公司在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份额在20%左右,而在深圳、广州的市场份额为10%左右。

外资保险公司在国内的业务开始多元化发展,以安盛、安联、友邦等代表的外资保险巨头。例如,安盛目前已拥有寿险、财险、资管、再保险等多张牌照。

在多元化业务中,资管、再保险似乎是外资保险争相进入的赛道。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 SE),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和资产管理集团之一,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已拥有130年的历史,在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46位。

今年1月底,安联就获批筹建安联保险资管公司,这也是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后获批筹建的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事实上,过去两年,已经有四家外资保险资管公司获批开业,它们分别是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银安盛资管)、交银康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银康联资管)、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信保诚资管)、招商信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商信诺资管),此外,还有中意资管、中英益利资管等多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获准开业。

外资保险公司如此热衷保险资管牌照,是因为在集团化布局下,成立资管公司后,能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比如吸纳外部资金、发行资管产品、从事第三方理财等,这些都是以往靠资管中心无法实现的。

此外,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金融机构对提高资金投资运用效率的需求就越大,而无论是从风险控制和资本保值增值的,成立资管公司运作显然是更适合的方式。

此外,外资开拓再保险业务的速度也十分惊人。再保险,也叫“分保”或“保险中的保险”,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来分散风险。目前我国的12家再保险机构就有7家外资,分别是瑞再北分、慕再北分、汉诺威再上分、法再北分、德国通用再上分、RGA美国再上分、大韩再上分。

再保险市场本身国际化程度较高,如今,外资主体加大在再保险市场的投入,不仅将提升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也为中国保险市场带来更多增量空间。

从各类外资保险独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各类主体出现,再到外资保险资管公司和再保险机构的拓展,这一系列动作,都透露出外资险企想通过集团化布局来分食中国保险市场的野心和决心。

激战股权投资市场

过去两年,随着准入门槛不断放开,外资保险加速在中国布局,也暗含着中国保险市场未来的潜力和空间。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与美国相比,更是差距甚远。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保险深度(4.3%)只有美国(11.4%)的三成左右,中国的保险密度(430美元)约有美国(7495美元)6%。

虽然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规模还不大,占比不到10%,但它们在精细化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经验,让它们的经营质量较好。

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保险深度(4.3%)只有美国(11.4%)的三成左右,中国的保险密度(430美元)约有美国(7495美元)6%。

今年1月,外资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630亿元,同比增长37.21%,比中资人身险高出26个点;个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长35.46%,超过中资人身险24个点。

外资保险的涌入,给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产品选择外,也将无形中给国内保险企业带来竞争压力。事实上,两者之间的交锋已经在股权投资市场展开。

一直以来,股权投资是外资布局中国保险市场时偏爱的方式。从2019年开始,以安顾、安盛等为代表的外资险企频繁购入中资险企股权。相应地,中资险企近两年也频频发力股权投资,险资举牌事件时有发生,据中保协举牌信息公开信息披露,2016-2019 年险资举牌次数均为 10 次。

险资举牌背后是大型中资险企的权益类资产占比提升,而权益投资收益无一例外都成为他们业绩的亮点。

中国人寿年报显示,2020年投资收益增长27.7%,主要是源自权益类资产投资收益的增加。2020年,中国人寿权益类投资金额和占比较2019年出现双增。在投资组合中,权益类资产占比上升至17.11%,其中股票占比提升至8.55%。

中国太保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太保的权益投资类投资收益率达到10.1%,同比增加3.8个百分点,权益类投资占比18.8%,较上年末上升3.1個百分点。

不知不觉,险资加大权益类投资已经成为潮流,背后既有政策鼓励的推动,更多的是险企业务发展寻求突破。

2020 年7月17日银保监会发文,对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按照偿付能力进行差异化监管,明确八档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最高可到占上季末总资产的45%。另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18.53万亿元,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4万亿元,占比约为13%。这意味着,险资入市投资,仍有较大空间可拓展。

同时,顶着长期利率下行以及人身险、财产险保费等传统业务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险企寻求谋变迫在眉睫。随着外资保险持股比例取消限制,外国险资入市也将更活跃,可以预见,围绕股权投资,一场更激烈的竞争还在路上。

猜你喜欢

保险市场实施细则资管
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
分级资管产品的异化与正名——评析《资管新规》第二十一条
对资管新规关于通道业务相关规定的理解与思考
资管新规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盛松成:资管新规意义重大
借央行降准置换MLF之际尽快出台实施细则,为小微企业贷款带来福音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实施细则
希望尽快制定更多实施细则
百慕大保险市场结构研究
农村女性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