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我其实不想走

2021-04-21彭艳秋

南风窗 2021年8期
关键词:厦门工业

彭艳秋

近几年,厦门产业“空心化”和高房价的问题不止一次被质疑,年轻人“逃离厦门”的声音也时而有之。

和普通人的印象不同,数据却是另一番光景。

数据显示,厦门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205万增长至2019年的429万。10年期间,厦门净流入人口,处于福建领跑地位。

年轻人到底是“逃离”厦门,还是“拥入”厦门?如何解释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呢?

产业与人才的矛盾

从福建唯一的985高校—厦门大学毕业生的留厦情况来看,情况并不算乐观。厦大的学子,留厦占比基本逐年递减。2013年留在厦门的占比约34%。到2019届,这一数据为22.5%。

去了哪里呢,其中,选择就业于深圳的,从2013年的不到5%到2019年的13.6%。而选择上海的,从2013年的约5%增长到2019年的8%。去浙江的占比也是逐年增高。

通过与在厦门工作的一些年轻人聊天,记者发现在厦门发展,确实面临着矛盾:收入水平与生活成本之间的矛盾;产业体量与对事业空间期待之间的矛盾。

那么,问题出在产业结构吗?是第三产业占比低,无法提供足够的白领岗位吗?

2020年,厦门第三产业占比为60.1%,这样的高三产结构与深圳类似。问题在于,和深圳、广州不同的是,厦门高新产业和一些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没有那么理想。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1%,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2.5%和66.1%,是名副其实的“科技之城”。深圳的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76.1%。

而在厦门的第三产业权重中,交通、住宿、餐饮甚至批发业等传统的服务业,占比较大。厦门的服务业占比突出,是这座城市原本的底色—旅游,带来的特质。厦门这些年,也在尝试突破单一的城市功能和定位所带来的局限。

此外,从厦门重要企业的主营业务范围来看,似乎有“空心”的迹象。“2020厦门企业100强”榜单不久前揭晓。前50强中,约13家涉及房地产,前三强的企业:厦门建发集团、厦门国贸控股集团、厦门象屿集团,均涉及地产开发。

厦门的实体经济也不是没有可以说的。

厦门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平台这些数据,好于福州、泉州这样的城市。作为厦门的支柱行业,电子、机械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1.4%,合计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7%。厦门在电子通讯里体量较大,包括平板显示、触摸屏的模组,以及最近几年的集成电路,尤其LED的产业集群。从这些数据上看,厦门拥有扎实的经济基础。

問题在于,这些产业都不算强,至少缺乏在全国和全球的辨识度。比如,提到厦门,除了旅游和地产,少有人知道其支柱核心产业。

另外,由于福建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厦门不同于上海、苏州,也不同于深圳、广州,它没有一个足够大的产业腹地,因此无法形成足够完整的产业链。

比如,厦门虽然很早就拥有戴尔,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笔记本产业链,很多笔记本电脑产业布局到郑州、重庆等地。作为厦门市产业集聚和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厦门火炬高新区汇聚各类企业1万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但火炬高新区之外的创新产业和企业则较为分散和薄弱。

以上这些因素,很大程度可以解释为何厦门的产业存在“像素模糊”的问题。从总体来看,厦门特色创业创新领域依然不够突出冒尖、特色产业优势集聚趋势还是不够明确,也缺乏深入人心的品牌企业。显然,这样的产业基础很难为厦大的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在厦门的第三产业权重中,交通、住宿、餐饮甚至批发业等传统的服务业,占比较大。厦门的服务业占比突出,是这座城市原本的底色—旅游,带来的特质。

高房价的隐秘推手

房价,是讨论“是否留厦”无法避开的。厦门房价在2014年前后已经超过广州,据守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上深。

尤其,岛内与岛外的房价相差较大。根据中国房价行情网的数据,2021年2月,思明区每平方米均价为6.6万元,湖里区5.4万元。岛外的四个区,分别为:海沧区3.5万元,集美区3.3万元,同安区和翔安区均在2万朝上。

为何产生这样的区别?厦门本岛面积158平方公里,岛内每平方公里的经济产值约21.8亿元。岛外四个区,约1.9亿元/平方公里。岛内为岛外的11.5倍。岛内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也是岛外的近10倍。尽管近年来,岛内外差距有所缩小,但差距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本岛两区在环境、经济、人文氛围方面的优势,成为岛内高房价的一大因素。但对比其他同等体量的城市,岛外四区的房价也不低。这恐怕与厦门狭小的城市空间有关,厦门统共只有1700平方公里,人地矛盾突出。

除了以上原因,厦门房价高企至此,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闽商的回归。闽商是中国参与大航海时代全球贸易最深入的人群之一。向海讨生活的方式,也塑造了闽人“爱拼才会赢”的性格。

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同时,闽商身上又有着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叶落归根的习性。

厦门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环境优美。在世界各地经商的闽人喜欢在厦门买房。这样的人群数量有限,却在厦门的楼市中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口因素。

即使似乎“情有可原”,也不得不承认,生活成本高昂,人口吸引力会被打折扣。厦门的面积与人口,使其基础商业的配给规模无法做大。资源的有限,使毕业不久的非本地青年人才被迫做出选择或平衡。岛内安放不下身体,岛外的配套目前又难以令人非常满意。这,对于年轻人的停留和扎根创业不利。

在接受岛外现状的情况下,便也不是没得选:厦门较早开始搭建沟通岛内岛外的通道。2002年以前,厦门仅有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两个进出岛通道,2008年之后,厦门又陆续建成了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翔安隧道,保证行人和车辆的通行。

留在厦门工作的非厦门原籍的年轻人,常见的状态是,工作在岛内,居住在岛外。厦门地铁1号2号路线的开通运营,以及预计2021年运营的3号线,连接岛内外,年轻人以通勤成本换居住成本。

城市外扩能治房价?

除了通勤方面的岛内外沟通,厦门也在通过产业转移,缓解就业机会和产业发展的内外不均衡。

国务院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中,已明确,厦门经济特区应当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并加强同福建省和内地的经济联系与技术协作,充分发挥“窗口”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岛内的湖里是厦门工业发展的主要区域。经过多年的腾笼换鸟,工业布局逐步从岛内转移向岛外,为岛内腾出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

翔安、同安、集美、海沧四区半环状拱卫着本岛。1978年以后,厦门的工业发展空间延伸至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集中区等岛外工业区。

进入2010年,厦门市以“全域厦门”为理念,规划进一步向岛外延伸,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岛外倾斜,跨岛投资成为主要增长点。

2013年,厦门市政府出台了《厦门市促进岛内工业企业搬迁岛外暂行办法》,通过土地收储补偿、搬迁改造奖励等政策,推动岛内工业企业逐步向岛外产业园区转移集聚,或向异地共建产业园区转移。岛内工业企业若迁往岛外发展,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奖励。

在2014年出台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明确今后岛内不再发展工业。该规划配套有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建立了考核机制。

为了解决闲置的工业厂房使用问题,2014年5月,厦门市又出台了相应办法,引导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城市功能更新,特别规定原有的工业仓储用地可以临时改变用途,改造为办公、商业、酒店等政府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业态。

厦门工业开始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逐渐在岛外的各大工业园区集聚。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已提升至72.5%。从人口增速来看,2017年以后,岛外顯著高于岛内。厦门在努力扩大产业规模,更充分利用岛外的空间,以工业带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缓解岛内外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也缓解本岛的土地供应稀缺问题。

从人口增速来看,2017年以后,岛外显著高于岛内。厦门更充分利用岛外的空间,以工业带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缓解岛内外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也缓解本岛的土地供应稀缺问题。

“做大”城市的思路

放眼全国,厦门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是较快的。数据显示,1980年,厦门的GDP总量仅为6.4亿元,这一数据不到合肥的一半,仅为宁波的22%、苏州的15.7%。整体来看,计划经济时期厦门沉淀下来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但后来的发展非常快。2015年,厦门还在50名开外,近两年逐渐靠近全国城市30强。2020年,这座城市,以福建全省1.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省14.5%的GDP、26.2%的财政收入。单位土地产出率、人均GDP,这些指标在全省保持前列。

算人均、算土地产出率,厦门是一座优秀城市。但中国现在的城市网络发展格局中,如果城市的总体经济规模不足够大,缺少吸附力,产业变革的重要节点就会被慢慢淡忘,城市的辐射半径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厦门没有办法突破自己的这种空间和地域的局限,它在中国城市里面的位置,就会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个瓶颈,就要克服“小岛”意识。

城市产业发展和人才吸附的问题,总是互为因果,是一个循环。人地矛盾等原因带来高房价,存在将“新鲜血液”年轻技术人才挤出的可能,这会限制高端产业的发展,长此以往导致产业不足够发达,又将进一步降低对人才的吸引力。

实际上,厦门不是没有做过“抢人”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惊艳。显然,以厦门岛内目前的房价,鲜少非本地的年轻人能靠工资安居。控制房价,是一个难题,涉及方面颇多。从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大力补足岛外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吸引人们到岛外置业,使岛外真正起到分流和安居的作用,也许更为现实。

此外,区域协同,朝城市群的方向发展,也是一种可能性。土地珍贵的这个问题,长期且稳固的解决,则可能要按照城市群发展的思路去看城市空间:扩大城市的规模,不仅仅向岛外四区。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城市的产业互补性强,厦门与漳州、泉州,甚至跟龙岩的一部分进行衔接,也是方向之一。

城市发展之路,既充满必然,更充满偶然,但有一点是必然的—人才吸附力和城市竞争力,一定是正相关的。

猜你喜欢

厦门工业
厦门正新
Itinéraire d’un enfant gourmand
谁将成为工业互联网的“BAT”?
工业互联网,在路上
“偶”遇厦门
工业人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