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驴驹早期补饲模式研究

2021-04-21玉山江张荣银王建勋

草食家畜 2021年2期
关键词:母驴精饲料日龄

玉山江,张荣银,陈 平,王建勋*

(1.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畜牧科学院质量标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3.新疆皮山县农业农村局,新疆 皮山县845150)

养殖挤奶驴可以形成稳定的母驴产乳收益,还可以通过产驹带来驴肉和驴皮的收益,实现产品多元化。随着驴奶加工企业的发展,这种饲养方式也由家庭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但在规模化饲养过程中存在饲养管理技术缺乏、营养不均衡等问题,从而影响了驴驹的健康状况和挤奶母驴的产奶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与奶牛相比,母驴的乳房容积不大,一般是产后20~30 d开始挤奶,每次将母驴与驴驹隔离2~4 h用来挤奶,每天的挤奶次数由养殖场自行决定,剩余时间将母驴与驴驹放在一起,通过驴驹的吮吸来刺激母驴泌乳。在这种挤奶模式下,每天的隔离挤奶对驴驹是个应激,但同时也是对驴驹开展补饲的好时机。

早期补饲在奶牛、羊、猪上应用的比较多,一般都是7~10 d开始补饲精饲料或者优质干草,补饲可以促进幼畜胃肠道发育、提高断奶重、减少腹泻等,但补饲料中的抗生素也对幼畜的肠道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有破坏。随着国家关于饲料禁抗政策的实施,非抗生素营养调控剂的添加成为新的选择。微生态制剂能促成有益菌在消化道内的优势地位,具有调节幼畜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在饲料工业中广泛应用的有植物乳杆菌、枯草芽抱杆菌等。本试验是在南疆区域挤奶母驴现有的挤奶模式基础上,利用挤奶隔离期间给驴驹添加早期补饲料,旨在研究挤奶和早期补饲对驴驹生长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驴驹早期补饲培育的优化模式,为促进驴驹生长发育和实现提前母驴的产后挤奶时间提供参考方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地点在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家驴场,试验时间在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

1.2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选择平均出生时间2.37 d的德州驴公驴驹20头,按体重和出生时间接近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分别为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所有驴驹进行编号,与母驴一起饲养于同一圈舍,圈舍内设有驴驹隔离栏,用于挤奶隔离及驴驹补饲。

对照组沿用传统饲喂方式,产后25 d开始隔离挤奶,隔离期间给驴驹提供苜蓿干草任其自由采食。试验组从产后15 d开始隔离挤奶,产后7日龄开始补饲教槽,10日龄开始补饲精饲料+苜蓿干草,精饲料的基础配比相同,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分别添加了5%和10%的代乳粉。在31~65日龄,给试验组精料中添加0.05%的微生态制剂。由于没有驴专用的代乳粉,试验使用的是羔羊代乳粉,具体营养成分见表1,试验所使用的微生态制剂来自市场,主要成分有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及啤酒酵母,成分指标见表2,试验组早期补饲料的营养水平见表3。

表1 代乳粉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每千克代乳粉中含)

表2 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指标

表3 早期补饲料营养水平表

1.3 饲养管理

1.3.1 母驴挤奶程序

对照组母驴从产后25 d开始隔离挤奶,每日挤奶两次,每次母子隔离3 h。各试验组的母驴从产后15 d后开始隔离挤奶,每日挤奶两次,每次母子隔离3 h。从产后30 d起,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每日挤奶三次,每次隔离3 h。

1.3.2 早期补饲的程序

试验组驴驹7日龄教槽,10日龄开始补饲,试验组2次/d,上下午各一次,每次补饲30 min。母驴开始挤奶后,利用挤奶隔离期间进行补饲,一直持续至试验结束。

1.3.3 补饲量

按每头驴0.25 kg/d补饲,每次补饲0.5 h,时间到就清理出没有吃完的料。驴驹31日龄至65日龄,试验组Ⅰ、Ⅱ、Ⅲ在原有饲喂基础上,添加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0.05%,饲喂35 d。

1.3.4 教槽方法

试验组驴驹从7 d开始教槽训练,教槽的方法为:将驴驹关在隔离栏中,用手将少量补饲料塞入驴驹嘴中诱食,每头驴驹每次教槽15 min,2次/d。

1.3.5 草料饲喂程序

对照组和试验组Ⅰ、Ⅱ、Ⅲ的驴驹在母驴挤奶隔离期间,提供铡成2cm小段苜蓿干草任其自由采食,隔离期间保证驴驹有充足的洁净饮水。

1.4 测定指标

测定每头驴驹试验开始日龄(即出生日龄)、15日龄、30日龄及65日龄的体重、体尺数据(体高、体长、胸围)。

1.5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整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营养水平补饲料对驴驹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4可知,驴驹初生重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15日龄时,对照组和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30日龄时,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及试验组Ⅲ体重的平均值呈现递增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5日龄体重试验组Ⅰ、Ⅱ、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出生至3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对照组显著低于试验组Ⅲ(P<0.05)。

表4 早期补饲对驴驹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不同营养水平补饲料对驴驹体尺发育的影响

由表5可知,初生驴驹的体高、体长和胸围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15日龄和30日龄驴驹的体高、体长和胸围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5 早期补饲对驴驹体尺指标的影响

2.3 添加代乳粉对教槽效果的影响

试验组Ⅰ、Ⅱ、Ⅲ的代乳粉添加量分别饲0%、5%和10%,各试验组的驴驹从生后7 d开始教槽,早期补饲料是粉料,用水打湿以不捏出水为准。至第10 d试验开始,试验组Ⅰ有2头开始采食,而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都有4头驴开始采食。试验开始后对尚未能采食的驴驹继续教槽。至第11 d,试验组Ⅲ全部开始采食。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Ⅰ全部驴驹采食的时间分别是第12 d和第13 d。 结果表明,添加代乳粉有利于缩短教槽时间,这可能与代乳粉增加补饲料的适口性有关。

2.4 早期补饲对驴驹健康状况的影响

对照组在试验期间死亡驴驹1头,原因是腹泻引起。试验组Ⅲ在试验期间死亡驴驹1头,而试验组Ⅰ、试验组Ⅱ的驴驹未出现驴驹死亡现象。在试验过程中,对照组的成活率为80%,而试验组Ⅰ、Ⅱ、Ⅲ的驴驹成活率为93%,成活率明显提高,说明早期补饲和微生态制剂的添加对提高驴驹的健康状况有明显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3.1 早期补饲对驴驹生长指标的影响

哺乳期是幼畜的快速生长期,充足的哺乳和营养供给有利于动物器官的生长,为后续阶段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发挥提供保障。Cymbaluk等[1]研究了马驹代乳品、高浓度马驹代乳品和酸化的马驹代乳品对马驹生长特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出生后前2周,吃母乳的幼驹比饲喂代乳品的幼驹生长速度更快(P<0.05)。饲喂高浓度代乳品的幼驹生长速度较慢,可能与代乳品浓度太高、肠道不易吸收而持续长时间腹泻有关。牛、羊、猪的液体饲料的摄入会降低固体饲料采食量,并造成明显断奶应激[2]。固体饲料的采食可以刺激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而固体饲料在瘤胃发酵产生的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VFA)可刺激瘤胃乳头的发育[2],其中粗饲料的发酵产酸速度低于精饲料,因而刺激瘤胃乳头发育的效果低于精饲料[3]。研究发现,哺乳期犊牛补饲干草提高了断奶后固体饲料采食量,且犊牛体重未降低[4],这种生长发育的可塑性,也是营养表观遗传学的例证之一。

本试验中的早期补饲属于补喂,试验期内驴驹没有断奶,所以母乳仍然是驴驹的重要营养来源之一,同时给驴驹提供充足的苜蓿干草任其自由采食,以缓解挤奶隔离应激。精饲料在适口性和营养水平上均优于粗饲料,试验组则在补饲苜蓿干草的基础上补饲精饲料,并通过代乳粉来设置不同的营养水平。结果显示:哺乳期驴驹在15日龄、30日龄,对照组和各补饲试验组在体重变化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65日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及试验组Ⅲ的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在补给充足苜蓿干草的前提下,补饲精饲料的驴驹在65日龄时体重显著。本试验中,在31~65日龄给试验组Ⅰ、Ⅱ、Ⅲ的补饲料中添加了微生态制剂,以使有益菌在胃肠道内占优势地位。微生态制剂具有分泌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有利于动物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提高,从而对生长和健康有促进作用[5]。其次,随着日龄的增长,驴驹的消化系统也在不断地发育完全,对苜蓿干草的消化吸收能力在不断地增强。本试验虽然没有测血液指标及胃肠道发育指标变化,但试验组Ⅰ、Ⅱ、Ⅲ在65日龄表现出与对照组体重差异显著,而各试验组之间体重差异不显著,推测微生态制剂对哺乳期补饲驴驹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0~30日龄平均日增重,试验组Ⅲ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试验组Ⅰ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试验组Ⅱ之间表现出了差异显著的趋势(P=0.054)。试验组Ⅲ添加了10%的代乳粉,代乳粉的添加不仅增加饲料中粗蛋白含量,重要的是增加了精饲料中乳源性蛋白的含量。从数值表现的趋势来看,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优于对照组,试验组Ⅱ的平均日增重又优于试验组Ⅰ,稍逊于试验组Ⅲ。本试验中,试验组的0~30 d平均日增重优于对照组,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通过早期补饲精饲料可有效缓解挤奶隔离应激。试验组Ⅰ、Ⅱ、Ⅲ在0~30 d平均日增重数值上出现依次递增的现象,也证明了幼驹对于乳源性蛋白的消化吸收效率要优于大豆源蛋白。

杨莉等通过分析德州驴的体尺指标显示:0~24月龄生长期内,德州驴的体尺指标在3月龄前生长速度最快,之后随着月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变缓;且同龄公、母驴之间体高、体长、管围的生长发育状况差异不明显,仅在12月龄之后,公驴的胸围生长速度稍快于母驴[6]。本试验中,对照组和试验组0~65日龄驴驹的体尺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

3.2 代乳粉对驴驹教槽效果的影响

教槽料俗称代乳料或人工乳,是一种为代替全乳而配制的饲料。相对于大豆源蛋白,乳源性蛋白更易被消化吸收利用[7],但乳源性蛋白的价格要高于大豆源蛋白。犊牛的开食料采食量主要受代乳品中脂肪含量的影响[7]。Hill等研究发现,代乳品中的脂肪含量在17%~20%时,犊牛开食料采食量最大[8],这与国内研究报道的代乳品中脂肪含量为19%时开食料采食量最大一致[9]。关于教槽料类型对教槽效果的影响,王珊茹等研究表明,30%的粉料和70%的颗粒料混合的教槽料综合饲喂效果最好,既能解决诱食问题,又能解决浪费问题[10]。程志斌等研究表明,采用二次制粒工艺生产的教槽料能够有利于哺乳仔猪生长与肠道发育,显著增加胰腺质量并促进胰腺发育,从而改善哺乳仔猪生长性能[11]。本试验中,试验组从7 d开始教槽,试验组Ⅲ、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Ⅰ全部驴驹采食的时间分别是第11 d、第12 d和第13 d。试验组Ⅲ代乳粉的添加量是10%,教槽时间花费了4 d;试验组Ⅱ代乳粉的添加量是5%,教槽时间花费了5 d;试验组Ⅰ未添加代乳粉,教槽时间花费了6 d,这表明代乳粉的添加明显促进了驴驹的教槽效率。

3.3 添加微生态制剂对驴驹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驴驹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从母驴的唾液、粪便、乳汁和周围环境中接触到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会定植在驴驹的肠道中。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均为益生菌,进入驴驹肠道后会快速定植于肠道黏膜中,枯草芽孢杆菌在增殖的过程中会消耗肠道中的氧,植物乳杆菌为厌氧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增殖有利于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植物乳杆菌是乳酸杆菌的一种,研究表明,乳酸杆菌是驴驹肠道中主要的益生菌[12]。肠道中的乳酸杆菌利用营养物质分泌消化酶,帮助机体消化营养物质,同时,乳酸杆菌与病原菌竞争肠黏膜结合位点,从而减少肠道中病原菌的数量,进而减少驴驹发病的可能性。杨帆等[13]在马驹上的试验表明:马驹补喂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2.0×1011CFU/g)和植物乳杆菌(活菌数为3.0×1010CFU/g)能够显著提高日增重,能够提高驴驹粪便中的菌群总数。李晓斌等[14]报道,给3~6月龄马驹补喂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降低粪便中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乙酸和丙酸的浓度,促进纤维的消化,极显著提高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对马驹免疫有明显作用。臧长江等[15]报道,补饲植物乳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复合物对泌乳期母马增强免疫机能,改善氮沉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基于以上文献结果,本试验在31~65日龄给试验组Ⅰ、Ⅱ、Ⅲ的精饲料中添加了微生态制剂,以增强幼驹的免疫机能。结果显示:对照组5头驴在试验期间死亡驴驹1头,成活率为80%,而添加了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15头驴的幼驹里死亡驴驹1头,试验组成活率为93%,与对照组相比成活率明显提高,说明早期补饲和微生态制剂的添加对提高驴驹的健康状况有明显效果。

3.4 哺乳期驴驹早期补饲的优化模式

研究已经证明:动物幼畜早期营养或代谢程序化对其后续生长和健康也具有终生影响[16]。例如,断奶前通过喂奶或代乳粉以增加营养物质摄入,提高了奶牛第一个产奶期的产奶量[17];早期断奶的肉牛犊牛饲喂高能日粮改变了肌肉能量代谢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了成年后的脂肪细胞生成和脂肪生成潜力[17]。通过早期营养调控能够改变后期的生理表现的现象也被称为代谢印记。通过本试验中早期补饲对驴驹生长性能指标的变化,可以认识到早期补饲对驴驹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代谢印记理论积累数据,为驴驹培育模式和提前母驴挤奶时间提供理论依据。

在隔离挤奶期间,驴驹每天要面临长时间的隔离,这与驴驹每天少量多次吸食母乳的天性相悖。在马驴上的研究已经指出,不论是吃母乳还是饲喂代乳品的幼驹,在完全断奶之前,每天都需要增加饲喂量,并且饲喂适当的精料,否则会导致幼驹出现营养不良[18]。本试验表明哺乳期驴驹+全价早期补饲料(含代乳粉)+微生态制剂是驴驹早期补饲培育的优化模式,在有效补饲条件下驴生长发育迅速,早期日增重可达680 g/d。

猜你喜欢

母驴精饲料日龄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肉羊舍饲养殖中精饲料营养价值及调制方法
母驴流泪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肉牛常用的精饲料及其加工方法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常见喂奶牛的4种错误方法
母驴配种注意啥
母驴流泪
一只母驴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