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日里的农谚

2021-04-19刘韬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谚春光时节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随着仲春的来临,在城里小住几日的父亲便开始念叨这熟悉的农谚,几次三番要动身回老家打理他那荒废一冬的菜园。这春日里的农谚,如一把标度尺,时时提醒着深受农耕文化熏染半辈子的父亲切莫耽搁了农事。

春日里的农谚,大都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就像传承乡村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印象里,许多几近于文盲的祖辈们,一年到头忙于田间劳作,挂在他们嘴边的莫过于一个又一个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农谚了。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这种最早的文化启蒙。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记忆里,春节一过,许多乡亲们还沉浸在走亲访友的欢乐中,祖父就开始起圈预粪。和煦的阳光里,祖父拉上架子车,将宅院四周的枯草清理一空,放到猪圈的池子里沤制。那时,我家堆积的农家肥已足足有两个立方,惹得左邻右舍的庄稼老把式们羡慕不已。

“人误地一天,地误人一年”。一到春播时节,这句脍炙人口的谚语便成了祖父教育儿孙辈儿的口头禅。春日里,天刚蒙蒙亮,祖父就开始赶着牛下地了。细浪翻滚,铁犁划开了刚刚解冻的黄土地,不到一袋烟工夫,半亩的地就整耙完毕,在和风的轻抚下静待着种子入怀。此时,祖父立于刚刚冒出草芽的田坎上,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眼里满是希望的憧憬。

“春雨贵如油,下得满地流”。每到谷雨时节,老家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雨丝润吻着大地,葱葱茏茏的麦苗在雨雾中摇曳,乳白色的雨雾覆盖在淡黄的油菜田上,举目望去,一幅绿黄相间的油彩画映入眼帘。趁着墒情,祖父和祖母领着叔伯、姑婶们来到留好的春地里,种上绿豆、黄豆,还套种着辣椒、茄子、四季豆、旱黄瓜等蔬菜。

“天九尽,地韭出”。趁着满眼的春光,小菜园里由祖母打理的韭菜,也悄悄地探出了鹅黄色的小脑袋。一场春雨过后,一畦畦新长的头茬春韭很快就出落得水灵娇翠,绿莹莹的叶子散发出股股淡雅的清香。一大早,祖母就手持一柄镰刀,挨着地皮轻轻一割,一把沾有露珠的韭菜便收于手中。青黄不接的早春,有了韭菜的裝点,巧手的祖母便可搭配制作出十几种清香鲜美的食物来。

“清明后谷雨前,既种高粱又种棉”。“五一”前后,豫南大地已是春暖花开,这是个最适合移苗的时节。打开育苗床的薄膜,长得整整齐齐的棉花苗一棵棵茁壮碧绿,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活力。趁个多云或阴天,祖父就带领全家人一齐上阵,有的打畦,有的浇水,我们小孩子们也拿着小铲为小棉苗的移栽挖穴、培土。

“打了春,赤脚奔,挖荠菜,提茅针。”春日里,村子里馋嘴的孩子们,特别对清爽甘口的茅针钟爱有加。夕阳西下,放学的钟声一响,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冲出校园,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聚到田埂,像寻觅宝贝一样耐心细致地搜寻。然而,春光易逝,茅针很快就长成了尽情飞舞着的茅花。伴着初夏的暖风,茅草可疯长到一两尺高,风一吹,朵朵茅花就像招展的旌旗,蔚为壮观。

春日里的农谚,寓意丰富,妙趣横生,昭示着农耕文化的无穷智慧。这些铭刻于记忆里的农谚,坚守于岁月深处,时时提醒人们不误时日,要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奋进前行……

作者简介:刘韬,河南遂平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供职于驻马店市驿城区人武部。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农谚春光时节
初夏时节,一个人极其享受的那些事
春光无限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小小的花
初夏时节要缤纷
金秋时节画老年
好雨知时节
活色春光
活色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