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元窑”——匠心独运 传承经典

2021-04-19柏川

科学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塑形工序模具

柏川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记述制瓷工艺之繁多:“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而珐华是陶瓷中的极品,它集彩绘与雕塑于一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综合装饰艺术语言。较之琉璃和其他的陶瓷工艺,它的色彩更丰富,制作工艺更繁复,烧造难度更大。

2016年,张勇勇和他的团队创建了晋城地区琉璃制品最高的窑炉——“朝元窑”。在珐华器制作工艺恢复中,从设计、塑形、烧制、施釉等,有数十道工序。陶胎必须手工做,坯成之后阴干、描图、刻阴纹,然后采用壁画技法的沥粉工艺勾勒流畅自然的凸线轮廓,以形成不同釉色的分隔界限,才可进行第一次烧制。素胎烧成之后,再按不同区块涂各色彩釉,再阴干,直至装窑开烧。

塑形是复兴珐华这一系统工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艺。形塑不好,后面所有的工序都等于零。而塑形师没有几年或几十年的功夫,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团队中1985年出生的李秀艳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泥塑有一种天然的兴趣。但寺庙塑像和做珐华造像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做文殊菩萨的手,按照过去在寺院里塑像的做法,做出来的手手指僵硬,没有美感。

珐华造像对手的要求很高。为了做好一只菩萨的手,于山曾给李秀艳发来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还现场给她比划。李秀艳自知自己历史知识欠缺,在塑形时,她要反复多次向专业人士请教。

形塑好后,第二道工序是按照塑好的胎形做模翻模。做模翻模也是一道复杂的工艺,负责这个环节的是吴斌和李秀龙。

吴斌是一位地道的高平汉子,没有艺术功底,之前也没有做过模具,但他有的是耐心和钻研精神。没钱买模具,他俩就自做模具。他很快就对制作模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无师自通地罩住李秀艳做出来的胎形,造出了基本吻合的模具。初入门似乎容易一些,但要做好、做精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做新模具,都会因为1~2毫米的误差,敲掉重来,为此,他常常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心思。

李秀龙是李秀艳的弟弟,来到“朝元窑”后跟吴斌一起探讨、研究、攻克复烧珐华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他和吴斌一起制模翻模,一起烧窑,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所做出来的模具既轻巧、又结实,还好用。他俩不仅成了“朝元窑”做模具的大师,还是烧窑的高手。

随着“朝元窑”逐步走上正轨,一群年轻人来到了这里。牛榛、吴焱艳、张梦麟、张梦奇,这些富有朝气蓬勃气质的年轻人给“朝元窑”珐华器的复兴带来新思维、新科技和新模式,使这一国宝工艺有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朝元窑”的工匠们是土生土长的高平人,于山的到来激活了他们身上沉睡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灵感,唤醒了这些文化在他们生命里潜积的能量和创造力。“朝元窑”有一个微信群,于山和他的妻子林存真(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利用这个微信平臺与“朝元窑”的工匠们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他们把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参加展览时拍到的各类工艺品和彩塑的照片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长见识、开眼界。张勇勇、李秀艳他们及时把自己做的塑形、釉色发到群里,让于山夫妇挑毛病,一点点地提升,一点点地改进,一支硬核团队就这样一天天成长起来。

传承经典,开拓创新。这支精益求精的团队,每个人都是挽救失传近300年珐华复烧的匠师。每一件珐华艺术品身上都凝聚着他们的执着和坚持,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灵感,凝聚着他们忘我的投入和担当。这些年轻的匠师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让中国陶瓷史上的这朵奇葩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绚烂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未来,“朝元窑”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出一些符合当代审美和需求的作品,让珐华延续往日的辉煌,继续装点人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塑形工序模具
修铁链
模具部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核燃料环形芯体压烧模具的设计
减少无效工序提高作业效能的认识与方法
电缆行业成本核算中原材料损耗算法分析
用于阳极管生产线模具预安装的结构
美女塑形计
超声吸脂塑形11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