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郁达夫的一天

2021-04-19许子东

名作欣赏 2021年4期
关键词:郁达夫日记作家

本书以小说文本的阅读/重读为主线,但也会参考作家生平和文学史背景,而且有意探讨20世纪中国作家生态环境与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化。基本上每一个十年,我们会试图抽样观察某一位作家的一天生活,依据他的日记或其他第一手资料,观察他们日常的生活起居、住房、饮食衣着习惯、经济收入、写作条件,还有家人、朋友、同行乃至时局如何影响他们的写作和出版。在20世纪20年代,这位作家就是郁达夫,时间是1927年1月14日,主要依据是作家的《日记九种》。a

20世纪20年代最知名的小说家除了鲁迅,便是郁达夫。他们风格完全不同,生活经历却不无相似之处:小康人家堕入困境,留学日本,旧式婚姻,新的“爱人”。不仅写小说、编杂志,还在大学教书。晚清作家常常自己办报,小说自产自销,直接面对读者市场。“五四”作家,仅通过书店版税常常不够,所以大都需要在大学教书(鲁迅还是教育部官员)。所以作家除写作外,大致上还可能有两种“兼职”:一是办报,二是教书——晚清作家大部分办报,“五四”作家多数教书,文学就通过媒体和教育两个不同的途径影响社会。因为办报者关注读者反应和销量,教书人要启蒙教育学生,文学进入社会的不同途径也会反过来影响作家和文学自身。

郁达夫在北大教经济学时,和鲁迅成为朋友。后来他们先后到广州,1927年后都定居上海,成为职业作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爱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鲁迅是和许广平有约,才從北京经厦门辗转到广州“同居”。郁达夫《日记九种》也从广州一路记到上海。1927年1月14日,初次见到王映霞,结果导致他的生活、他的文学出现巨大变化。

介乎文学创作与个人纪事之间的《日记九种》

1927年1月14日郁达夫日记记载:“午前洗了身,换了小褂裤,试穿我女人自北京寄来的寒衣。可惜天气太暖,穿着皮袍子走路,有点过于蒸热。”这个皮袍子,是1 月13 日刚刚通过邮局寄到,13 日的日记说,“我心里真十分的感激荃君”,孙荃虽是旧式女人,小脚,但有文化,会写旧体诗。“除发信告以衷心感谢外,还想做一篇小说,卖几个钱寄回家去,为她做过年的开销。”1 月13 日的日记,充满对太太的感激:“中午云散天青,和暖得很,我一个人从邮局的包裹处出来,夹了那件旧皮袍子,心里只在想法子,如何的报答我这位可怜的女奴隶。想来想去,终究想不出好法子来。我想顶好还是早日赶回北京去,去和她抱头痛哭一场。

在郁达夫1926年的日记里,几乎三天两头,都会提及妻子孙荃。比方说1926年11月3日:“今天是旧历的九月廿八,离北京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真不晓得荃君如何的在那里度日,我更不知道今年三月里新生的熊儿亦安好否。”11月4日的日记写道:“三点多钟去中山大学会计课,领到了一月薪水。回来作信,打算明早就去汇一百六十块钱寄北京。唉唉!贫贱夫妻,相思千里,我和她究竟不知要那一年那一月才能合住在一块儿?”看来作家两地分居,的确是一种经济的需求。11月5日日记:“昨晚上因为得到了一月薪水,心里很是不安,怕汇到北京,又要使荃君失望,说:‘只有这一点钱。”过了几天,11月15日的日记写道:“午前起来,换上棉衣,又想起了荃君和熊儿,儿时故乡的寒宵景状,也在脑里萦回了好久,唉,我是有家归不得!”

郁达夫的日记,既不是《狂人日记》或《莎菲女士的日记》那种虚构的文学作品,又不像鲁迅的日记那样纯粹个人记事备忘(后来只是因为作家太重要了,鲁迅日记才变成文学史资料)。郁达夫的《日记九种》介乎于文学创作和个人记事之间。记的应是实事,但是几个月以后就在《创造月刊》上发表了。1927 年9 月北新书局出版《日记九种》,成为畅销书。所以至少在发表出版的时候,作家相信这些日记是有文学价值的。作家愿意公开他的隐私,也不能完全排除作家在发表出版时,有局部的增改和修饰。既然作家在发表日记时,已有心理准备,要把私隐曝光,照常理说,作家应该尽量公开一些对自己形象有增色的内容,或者尽量减少对自己道德风貌有损的文字。可是就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郁达夫的日记当中,写了不少柔情正义,但也有很多荒唐邪念。对于前者,思念家人等,真挚感人;但是对于后者,有些明明损害作家形象的细节,为什么还要记下来,还要发表?是不在乎人们的议论,还是故意挑战社会习俗?或者隐善扬恶,也是吸引读者的手段?

改变郁达夫人生轨迹的女人

1927年1月14日的日记,讲了穿皮袍子太热,以及白天一些杂务琐事后,提到一笔:“上法界尚贤里一位同乡孙君那里去。在那里遇见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搅乱了,此事当竭力的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当时郁达夫31岁,自己和别人都觉得他已是中年,是一个相当出名的浪漫颓废文人。小说常写性苦闷,又说是自叙传,人们完全有理由会觉得这个作家,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老司机”,阅人无数了。《日记九种》里就有实证,不久前在广州,1926年12月3日,就有半夜送女作家白薇回家,郁闷到划船,几乎招妓的记载。

1月14日日记说,“我的心又被她搅乱了”,这个“又”字值得推敲,这明明是郁达夫第一次见到王映霞。“又” 是指自己“丰富”( 或者是想象丰富)的感情经历。可是这样一个中年浪漫文人,怎么会在几十分钟的偶遇当中,就断定眼前的女子会决定他的后半生呢?(而且后来事实果真如此。)

一见钟情是作家的虚构,还是作家的实践?

日记里提到的孙君叫孙百刚,他后来为这个事情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反复记录他一生最重要的文学事件。1月14日以后,郁达夫几乎天天到孙百刚家里,表面上请他们吃饭、看电影,其实是找借口见王映霞。孙百刚夫人马上就问了,郁先生,您夫人来了吗?目的当然就是提醒女学生小心“老司机”。《小团圆》里邵之雍拜访九莉,张爱玲的姑妈也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是孙百刚和周围的人哪里挡得住郁达夫的热恋之火。

第二天日记写,郁达夫出席邵洵美的婚礼,和周作人通信,老婆又来信,“荃君信来,嘱我谨慎为人,殊不知我又在为女士颠倒”,“王映霞女士,为我斟酒斟茶,我今晚真快乐极了。我只希望这一回的事情能够成功”。1月16日的日记又写:“王女士待我特别的殷勤,我想这一回,若再把机会放过,即我此生就永远不再能尝到这一种滋味了,干下去,放出勇气来干下去吧!”

之后的郁达夫日记,真是“日记”——几乎天天记载,1月17日:“饮至夜九时,醉了,送她还家,心里觉得总不愿意和她别去。”1月18日下午:“访王女士,不在。等半点多钟,方见她回来,醉态可爱,因有旁人在,竟不能和她通一语,即别去。”1月19日,拉了蒋光赤一起拜访王女士,晚上又看电影,不知怎么,感到“这一回的恋爱,又从此告终了,可怜我孤冷的半生,可怜我不得志的一世”。“茫茫来日,大难正多,我老了,但我还不愿意就此而死。要活,要活,要活着奋斗,我且把我的爱情放大,变作了对世界,对人类的博爱吧!”(“作”啊,什么叫作家,就是“作”的专家。)

王映霞是一个聪明的杭州女生,学校课文里已读过郁达夫的作品(至今很多青少年也是因为课本才读文学)。周围的人都很理智地反对,因为郁达夫年纪大,已婚,颓废浪漫“人设”,等等,之后几天郁达夫再找,王映霞就回避。没有明确表态,把郁达夫急死了。

1月20日郁达夫找徐志摩谈,找徐志摩能请教什么经验?1月21日日记说:“完了,事情完全被破坏了。”1月23日,听说王映霞回杭州,郁达夫一个人到上海火车站,先坐到龙华,然后坐车到杭州,一路等到半夜,在西湖边上开小旅馆,第二天又到城站去死守,下雪天,没有结果。1月24日,只能回上海,一个人哭了个痛快,那个时候他认识王映霞已经十天了,或者说还只有十天而已。

革命文学与恋爱伤感两不误

再回到作为转折点的1月14日的日记,郁达夫在孙百刚家里偶遇王映霞以后,下午就去闸北创造社出版部,听说上海当局要封锁创造社出版。1927年1月,北伐军正在浙江和孙传芳作战,日记最后一句是:“从明天起,当做一点正当的事情,或者将把《洪水》第二十六期编起来也。”说明1月14日日记里的郁达夫,革命文学跟恋爱伤感两不误。

这一时期的《日记九种》,常常谈论政治。1926年11月12日在广州:“今朝是中山先生的诞期,一班无聊的政客恶棍,又在讲演,开纪念会,我终于和他们不能合作,我觉得政府终于应该消灭的。”1926年11月21日,创造社内斗,他从这个话题讲到了“现代青年的不可靠,自私自利,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真觉得中国是不可救药了”。11月26日,他说:“阅报知国民政府有派员至日本修好消息。我为国民政府危,我也为国民政府惜。”(为政府危,也为政府惜,这是知识分子常见的感时忧国自作多情。)

再看1月25日的日记,白天处理了创造社的出版事务,碰到了林徽因,晚上和朋友去南国社,“看了半夜的跳舞,但心里终是郁郁不乐,想王女士想得我要死”。十二点后,和叶鼎洛到四马路痛饮,二人都喝醉了,“就上马路上打野鸡,无奈这些雏鸡老鸭,都见了我们而逃”,这两个醉汉,连人家街上的妓女都害怕了。“走到十六铺,又和巡警冲突了很多次,终于在法界大路上遇见了一个中年的淫卖,就上她那里去坐到天明。

一个男人,一个作家,怎么可以在几天之内,又怀念妻儿,又狂恋女学生,又鼓吹革命,又流落街头碰到中年性工作者……更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做这么多不同的事情,不被惩罚已算幸运,为什么要写出来?发表了,人们又会怎么看呢?当时社会又怎么会容忍甚至理解这种现象呢?

据郁达夫日记,1927年1月25日半夜,他遇到了一个中年的淫卖,就上她那里坐到天明(原来只是坐到天明)。第二天日记说:“从她那里出来,太阳已经很高了。和她吃了粥,又上她那里睡了一睡。”(什么叫睡了一睡?含糊其词,何必写出来呢?)“九点前后,和她去燕子巢吸鸦片,吸完了才回来,上澡堂洗澡。”然后郁达夫又去创造社出版部鼓吹革命文学,又给妻子和岳母写信,晚上又在打听王映霞的地址。

郁达夫之后能和王映霞在一起,也不完全是因为死缠烂打、狂追热恋,部分原因是王映霞的外公——王二南先生自己写诗,很欣赏郁达夫的文才。王映霞小名金锁,金锁改姓王,就是因为她外公。郁达夫后来也没有跟孙筌离婚,只是出现了一种当时叫“两头大”的局面,当时的社会习俗也允许,谁也不做小,谁也不做“小三”。王映霞当年是个如何的大美人?照片上也看不出来。不过20 世纪80 年代,我的硕士论文研究郁达夫,丁景唐先生建议我去拜访王映霞。那时她应该七十多了,但却是仪表非凡,很有风度。这次再写有关郁达夫的文章,在书架上找到一本《达夫书简》,上面写着“给子东小友”, 还盖了两个章。很少有谁称我“子东小友”,听上去很舒服。

郁达夫和王映霞在一起以后,创作完全转向了,之前是颓唐、伤感、民族、性、郁闷,之后就是潇洒、游记、散文、寓情、净化。一个女人对作家有这么大的影响,即使在“五四”时期,这样的例子也不多。

《日记九种》还有很多精彩细节。如1927年3月7日,初见王映霞的一个多月之后,“约她一道出来,上世界旅馆去住了半天”(旅馆开半天,做什么?),“外面雨很大,窗内兴很浓,我和她抱着谈心,亲了许多的嘴,今天是她应允我kiss 的第一日。她激励我,要我做一番事业,她劝我把逃往外国去的心思丢了。她更劝我去革命,我真感激她到了万分。答应她一定照她所嘱咐我的样子做去,和她亲了几个很长很长的嘴”。Kiss激励革命、爱国!“今天的一天,总算把我们两人的灵魂融化在一处了。晚上独坐无聊,又约了蒋光赤谈到天明。”

蒋光赤是當时左翼文坛的代表人物,原名蒋光慈,为了表示“左”倾特地改名。20世纪50年代复旦学生一度也重写文学史,鲁、郭、茅之后,第四位就是蒋。真不知道郁达夫初次kiss 以后,跟蒋光慈这一个晚上谈了一些什么。但是仅仅四天以后,3月11日记:“映霞在我的寝室里翻看了我这日记,大发脾气,写了一封信痛责我,我真苦极了……一个人在风雨交迫的大路上走着,我真想痛哭起来,若恋爱的滋味,是这样痛苦的,那我只愿意死。不愿再和她往来……我恨极了,我真恨极了。”(原来kiss 是可以的,但写kiss 是不好的。)不过这些日记,郁、王在一起几个月后就发表,并没怎么删改。

人们不禁会有疑问:郁达夫的这些日记,不管是真的记事备忘,还是有意无意地有虚构创作成分,写恋爱写革命就可以了,写愧对妻儿也还可以理解,但何必要写隐私当中那些见不得人的一面呢?何必要追女生不成,就去四马路宿娼、吸鸦片呢?不管是真宿还是假睡。他较早的日记里边也有一笔,1927年的1月3日:“路上遇见了周静豪夫妇。周夫人是我喜欢的一个女性,她教我去饮酒,我就同她去了,直喝到晚上的十点钟才回家睡觉。”跟人家夫妇一起去,直接在日记里说,喜欢人家的太太。想想就行了,还需要在日记里记下来并拿出来发表?同月9日记:“和两位俄国夫妇上大罗天去吃点心和酒。到十一点钟才坐汽车返寓。这一位俄国太太很好,可惜言语不通。”同样的道理,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小事,你跟人家俄国人的太太,根本话都说不了,记在日记里说谁的太太好……

我们在一百年后写日记,这种心思还会写吗?出版社发表之前,不看看吗?这又不是微信,现在微信、脸书也一样不敢写吧?

这些看似无关大局的小事情,却带出两个严肃的问题。第一,说明郁达夫无论为人,还是写作发表日记,都是不拘小节。或者他不认为自己生活和人性中的这些弱点有什么错,至少它不是罪。这是对自我、对人性的一种信任。或者他明知人人都会掩饰这些“小节”,其实是习惯成自然的虚伪,所以他就故意暴露自己的缺陷弱点,“隐善扬恶”,以显示真实。第二,也说明“五四”时期社会道德氛围相当宽容,允许、理解,甚至欣赏文人有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真性情。

20世纪20年代中国作家的心态和生态环境,后来再也没有了。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戏剧性爱情

王映霞后来也介入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文化圈。鲁迅著名的旧体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前面题字就是“达夫、映霞赏饭”。王映霞主张移居杭州,在杭州盖了一个别墅“风雨茅庐”,也和很多国民党要人交往,当时她喜欢坐的车就是杭州的002号,是市长的车。但盖别墅也欠了债,现代文学极少能有纯粹的职业作家,郁达夫1936年就去福建做参议员。抗战中“风雨茅庐”成了日本人的养马圈。郁达夫认为王映霞逃亡途中在兰溪和国民党官员许绍棣有染。许绍棣之前因为通缉鲁迅而出名。郁、王的婚变在武汉闹上了报纸,不少朋友去调解。1989年夏天,我在德国巧遇94岁的画家刘海粟,他告诉我一些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因为他当时也参与调解。刘海粟认为郁达夫小说散文都不如他的旧体诗。郁达夫、王映霞后来去了新加坡,郁达夫把他想象的太太出轨的细节全放进古体诗集《毁家诗纪》的注解里,发表以后王映霞才看到,所以关系彻底破裂。狂恋的另一面,就是超级嫉妒,甚至演变成仇恨。

无论如何,王映霞改变了郁达夫的一生。郁达夫后来逃亡印度尼西亚,“二战”结束时被日本宪兵所杀,晚年的故事也极有戏剧性。王映霞20世纪40年代以后,嫁了一个钟姓商人,平安度过了一生。90年代以后,诗人汪静之回忆说王映霞原来跟军统的戴笠有染,相关材料在百度上也有,不知真假,“小友”许子东不敢乱说。

猜你喜欢

郁达夫日记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贵人
我和我的“作家梦”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