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2021-04-19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古人思政

罗 雪 萍

(陇东学院 文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能够批判地继承我们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师范院校的学生更是要学会运用古代汉语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古文阅读中遇见的疑难语言现象为以后的古文教学做足必要的准备。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古代语课程教学工作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古代汉语课堂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工作

当下“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普遍预料并且它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扩大。在科技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很少有人把孜孜不倦的奋斗、大公无私的奉献、脚踏实地的努力写进自己的人生规划,他们普遍的梦想是暴富、成名、轻松自在多金,明星、演员、网红成了大多数人的偶像和想成为的样子。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走向世界最强劲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果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没有比塑造他们健康的世界观健全的人格更重要的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思政教育方式,古代汉语课程的任课老师们如何在课堂上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是开展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功用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认字释词解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古籍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就离不开古代文化知识耳濡目染的熏陶。在古代汉语课堂上讲好古代文化知识是做好古代汉语课思政教育工作的契机。从王力先生(1999)开始,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就有了一套相对稳固的体系,老师们一般都会从理论知识和语言现象(文选)两个大方向出发进行讲授。古代文化知识曾是古代汉语课理论部分的必讲内容。王力(1999)、郭锡良先生等(1999)、荆贵生先生(2005)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古代文化常识均作为专章编排。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指引下,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朝着应用型大学转变,传统的专业、课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人才培养方案一再调整,各科目课时也因需而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压缩。古代文化知识作为独立章节出现在古代汉语教材中的现象也变得愈来愈少,有些教材将其压缩为一节内容,如王宁先生(2012)主编的《古代汉语》;有些教材则将其作为附录处理,如宋学农先生(1997)主编的《古代汉语》。有些教材索性直接删除了这一部分内容,如胡安顺先生等(2014)主编的《古代汉语》。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的回馈比率,学生很难把全部心思系于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上。这一系列问题都让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化知识进行系统而相对完整地教授变得愈发不可能,这也使得很多讲授古代汉语课程的老师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变通。有的老师压缩古代文化知的讲授内容,有的老师则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有的老师索性就不讲这一部分内容。如何做好古代汉语基本内容与古代文化知识讲授上的平衡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必选题。

文化从来都不一个割裂的存在。在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度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化渗透在我们的每一丝呼吸里。古代汉语课程的理论涉及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无不是文化的承载者、记录者、书写者,是汉语体系别与其他语系的有力佐证,对它们的研究继承更是对文化的不息传承。古代汉语文选是具体的语言现象,其所遴选的内容均是极具典型语言规律的篇章,即便如此,其中的文化信息也是俯拾皆是。故此,每一节古代汉语课都可看做一次文化信号的有力输出。

(一)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在古代汉语理论知识讲授中的融入式讲授

大多数老师都将古籍阅读当作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法宝,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周易》中解读哲学的玄机;去《黄帝内经》中领悟医学的伟大;去先秦诸子的典籍中品味先哲的思想[2]……我们承认古籍阅读的重要,但对于充满青春激情的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对古代汉语浓厚的兴趣,没有对古老文明强烈的好奇,让他们静坐于茫茫书海,特别是“古书海”中,似乎并不切实际。而有的老师索性不讲,有的老师又专门设立章节来讲,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这些做法不免都有些武断,其实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可在不同内容里进行融入式讲授。

如,“王”和“玉”作为独立的汉字它们形音义各不相同,鲜少会有人发生混同不辨的现象,就是汉字的初学者对于笔画相对较少的两个字也极少混淆吧,甚至基于形近反而更好掌握。但是对于汉字中“王”字旁的字来说就不见得所有人都清楚其缘由,这便需要从它形体说起。“王”古文字写作,是一柄大斧的样子。但查《说文解字》则会发现许慎的解释是:“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連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3]9那么“王”作为王侯之“王”是拥有至高权利的人,这个意义到底从何而来?从古文字形体出发,“王”是一柄大斧,是权利的象征,其词汇意义后借作王侯之“王”更合理,“天下所归往也”正好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董仲舒所言“古之造文者,三画而連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是典型的基于汉初政治的需要今文经学派惯用的解经方式。文字的解读更多地是为政治服务,“王”自然成了一种神化了的存在,是可以把天、地、人三者完美贯通起来的人,自然是居于权力中心的人拥有最高的权力。在这一讲授过程中老师可启发学生对于王权要有正确的认知,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至于“玉”乃“石之美者”,此为其本义。弄清“王”与“玉”词汇意义上的差别,书写形式自然就好区分了。那么汉字中诸多我们称作“王”字旁的字其偏旁到底是“王”是“玉”也随即一目了然了。比如“珩”,许慎的解释是:“珩,佩上玉也。可以节行止也。从玉行声。”[3]11“佩上玉”是释义,说明其意义与“玉”有关,所以它是“玉”字旁无疑。“从玉行声”是对“珩”形体结构的分析,表明它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可以节行止也”是许慎在他的训释中为我们记录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古人有佩玉节行止的习惯。由此老师可以展开告诉学生,中国人从古开始就有佩玉的习惯,玉是一种重要的饰品,古人对“玉”的喜爱熟悉研究加工等等由《说文解字》大量“玉”部字的存在便可窥其一二。具体来说,“珩”是玉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处于玉佩的上端,其下有三组玉,中间的叫冲牙,两边的叫璜牙。人们在急速行走的时候,冲牙就会与左右两边的璜牙碰撞发出声响,这个声响则会警示玉佩的佩戴者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雅正[4]。由此我们至少还可以告诉学生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玉不是古人唯一的配饰。古人常用的配饰还有骨制品、容臭、刀剑等,但它们是饰物又不单是饰物,它们更是人们身份、地位、品阶、品节的体现。其二,古人看重自己的行为举止?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民族心理?从而可以进一步介绍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当然这些话题的引入并不是为了讲故事。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长久而坚韧的工程,传承中也要发扬光大,莘莘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更是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使命,要让他们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学习成为三观比五官还端正的人,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典型又极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创制了五百四十个部首,每一个部首几乎都承载着不灭的文化讯息。如,火部字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见证了古人有效掌握了取火技能且能对其大加利用,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饮食、农耕、祭祀、战争、中医等文化信息;再如,从马部字我们可以看出马在古代特殊的社会功用,可以反映古代的车马战争、相马、驭马之术和驿传文化。又如,从衣部字可以看出古人关于服装的款式、质地、礼俗等文化信息;示部字则更多地反映古人的鬼神思想;水部字中大量表示水域名称的字记录着古人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对各水系的熟知等等无不如此。讲授这些内容既是对古代汉语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是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有效普及,是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有效举措,这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在文选教学中的融入式教学

文选不同于理论,它是古代各类语言现象的汇集,不同篇章所集中体现的语言规律也不尽相同,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自然也各异。这就需要老师有选择地重点突出地进行融入式教学。

如,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第一句是“初,郑武公取于申。”[5]8对这一句老师除了需要串讲基本的字、词意义之外,可以自然地融入几个文化常识。其一,谥号。此句中“郑武公”的“武”即为谥号。谥号是人死后根据其生前功过行为追加的,有点“盖棺定论”之意。一开始谥号有褒谥、恶谥、夭谥之分,汉以后基本只有褒谥,这一变化大抵依恃的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思想。谥号用字有特定的讲究,围绕谥号的加封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谥法”。先秦时期,谥号用字以单字为常,汉以后出现了两字、多字现象,且谥号可以累叠。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常识,有助于解决古籍阅读中相类似的问题,也对谥号的变化有清晰的了解。其二,姓与婚姻文化。“取于申”这三个字不单交代了郑武公从申国娶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大都可看成一个同姓部落,如郑国是姬姓,申国是姜姓。首先,古人主张“同姓不婚”,故郑武公娶他国之女。关于“同姓不婚”古人有很多叙述,主要因由当属古之人口数量有限,同姓之人大都有血缘关系,今天从科学的生育立场出发我们强调“近亲不能结婚”,古人谓之同姓不婚并强调“男女同姓,其生不蕃”[6]由此足见重人伦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次,郑武公所娶也非申国的普通女子,他所娶乃申国国君之女。一方面是婚姻里讲究门当户对,另一方面是寻求国家的有力同盟,为政治联姻。此外,还有那些入他国做质子的男子、远嫁和亲的女子他们无不以一己之小小身躯承载着存危国、睦邦交的责任。让学生明白,人活着有很多不得已,但生而为人不单有生命,更有使命,我们该庆幸珍惜生于和平年代,同时也应不辱使命,不枉来这一趟人间,借此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

又如,文选(《左传·鞌之战》)中“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5]30这一段话涉及到字词之外的文化常识至少有两点必须提及。其一,关于古人的名和字。文中“解张”“张侯”实为一人,即解张。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称呼,是古人有名又有字的原因造成的。古人的名与字不同,简言之可用“幼名冠字”来概括,在用法上的区别是自称用名,表自谦;对称用字,表对他人的敬重。当名和字连用的时候字在前名在后。文中的解张,其字张名侯,当名字连用时便称为张侯。其二,关于谦敬称谓。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在人际交往中有卑己尊人的习惯。对个人而言,谦称除了称名之外,一般古人会选择一些含有愚笨、无知、粗陋、见识浅薄等表示谦卑的字眼来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人、事、物等。敬称除了称对方的字之外,还可以称对方的官阶、品级等蕴含对对方敬重的字眼。在亲属称谓中遵循“家大舍小令外人”的原则,不懂谦敬往往会贻笑大方。

相类似的情况在古汉语教学中比比皆是,无论是文字、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是文选的解读我们都可自然而然地将古代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其中,无需专门另立章节独立讲授,也无需避而不谈,任何人为地割裂都是没有必要的。当然,由于课时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讲授内容的多少、讲解的深浅老师有自主定夺的权利。古代汉语课堂上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传授是一场无形的思政教育,“老师们只要因势利导、因时利导就可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7]

二、积极合理地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什么课程单纯依靠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显然已经无法适应伴随互联网、高科技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古代汉语作为中文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的专业素养都有极高的要求,很多内容如果还停留在老师竭尽全力的口头描绘和不厌其烦地积极叙述上,对老师和学生无疑都是一种“煎熬”。在古代文化知识讲授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老师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一方面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是极生动清晰的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育。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线下教学

后多用作祭器。通过幻灯片演示我们可以让学生对“鬲”“鼎”产生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认知。镬(huò)、甑(zèng)、甛(yǎn)等字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老师辅以其性能、功用的讲授能使学生很快了解不同食器的不同用途。由此延伸出对的古人饮食习惯,生活特征的讲解又是恰当而不牵强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传授,这种课堂上的引导便是无形的思政教育,是画龙点睛之所在。

再如,以古代服饰“头衣”中的“冠”为例来说。古人之“冠”后谓之“帽”。“帽”一词出现得较晚,故古人管我们今天的帽子称为“头衣”。不同的头衣彰显不同的身份地位。如果我们认真加以描述,学生不见得明白它们的款式样貌,老师可以在解说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形式对它们加以展示,这样既便捷又高效,学生看着醒目,老师解说也相应轻松。上古贵族男子的头衣分为冠、弁、冕。冠是贵族男子的常服,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这之后所戴的普通的帽子即为冠,“君子死,冠不免”[8]足见冠非必不得已是不能轻易取除的,当冠不冠被看作是一种“非礼”的行为,只有异族、小孩、罪犯、平民四种人不戴冠。冠随着朝代的不同式样有所不同。其中平民不得戴冠,但也要蓄发,用来束发的巾称之为“帻”,因地域之不同,又称为“络头”“帕头”“幧头”“陌头”等。学生通过对古代服饰文化的了解,可增进他们对祖国古老文化的好奇和兴趣,进而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又如,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篇章,这些诗歌不仅抒写古人的家国天下情怀,反映他们的个人志趣操守、记录着祖国大好的山川风物,更是古人在音律用韵上智慧的结晶。诗词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人作诗填词写曲无不讲究韵律的和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语音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尤其以现代普通话的语音来诵读与古人讲求的韵律之美相去甚远,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音频资料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网上的拟音素材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之美。当然对于众多的拟音材料要详加甄别,现在很多拟音材料良莠不齐,再近似的拟音也未必就是古音本音,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拟音材料以窥端倪。

(二)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网络开放式课程是2000年之后才发展出来的理念,但短短20年的时间它几乎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国的MOOC建设是21世纪10年代之后开始的,但其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喜人。一方面出现了众多推广MOOC的平台如清华大学慕课、上海交通大学慕课、兰州大学慕课、超星慕课、中国大学慕课等,另一方面建成了许许多多优秀的MOOC课程。这对古代汉语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于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愿意接受新挑战、不希望打破固有的教育理念的老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但对于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学生来讲,对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老师来说,这可谓最好的一个时代。MOOC打破了传统教学各种限制,挣脱了课时的束缚,使学生课堂上没理清的学习内容课后可以进一步学习。MOOC也打破学校的藩篱,很多精品课程都有线上资源。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名校名师就可近在眼前。单古代汉语课程网上资源就有北大、浙大、武大、复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一众名校的精品课程,老师可根据自身情况和教学需求给学生进行推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向往选择性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方面讲解的专题更不在少数。此外,作为老师我们也会有知识上的盲区,有吃不透的点,MOOC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些教学中的疑难杂症。如古代汉语教学中涉及到《周易》、古代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的问题,对很多老师来说都是让人头疼而学生又恰恰充满无限好奇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MOOC名校名家的线上资源来完成这些教学内容的讲授。

此外还有微课、速课等等它们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好处与MOOC一样显而易见。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积极而合理地利用各类有利的线上资源之外,还要积极创建适合自身教学工作的需求的校内SPOC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

当然,在多媒体课件及MOOC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和各类教学资源的情况,一旦离开多媒课件或者离开网上的各类教学资源就不会上课、无法上课的现象。其实,多媒体课件也好各类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罢它们都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课堂的全部,它不能取代传统教学[9]。如果在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课程资源看做课堂的全部,上课只依靠一只U盘或者一个链接,在上课过程中除了手指点击鼠标之外,就是全程念课件或播放课程资源而“忘记”自身的引导作用教学恐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课堂的过程,我们应该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以及MOOC等网课资源的便捷条件有效地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托马斯·佛里德曼说:“当迫切的需要突然成为可能,重大突破便会降临。”一场新冠肺炎让2020年变得非同寻常,特殊的时局让老师和学生都面临了一场新的挑战,在举国抗疫的同时也催生了线上教学的迅速发展,使得线上教学变得空前普遍,但逐步恢复的线下教学也绝不应该让教育再次回归老路,线上线下教学应该成为教学的新常态。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代汉语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老师一定要善思善变,积极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让课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当然,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文化知识的融入式教学,让课堂不单是知识传授的课堂也是思政的课堂,增强学生普遍的的华夏民族认同感和浓郁的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古人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