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少女”奇妙夜

2021-04-19赵爽

中国服饰 2021年3期
关键词:唐宫红妆夜宴

文|赵爽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脸画斜红妆容,身着唐三彩样纱衣,丰腴的身姿随着音乐节奏灵活扭动……今年春节,河南卫视用《唐宫夜宴》将“大唐少女”成功穿越到现代,展开了一场奇妙的夜之旅,也将观众们带回到了那个拥有别样风韵的大唐盛世。

该舞蹈亮相后,席卷全网,并持续登上微博热搜、霸屏微信朋友圈,成为人们热议话题,火出圈的《唐宫夜宴》同时也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活”了起来,使人们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及底蕴。

从盛唐穿越而来的少女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唐宫夜宴》以夜宴的乐师们为主角,展示了“大唐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为体现丰腴的唐俑形象,演员们穿着塞海绵的连体衣,嘴里含着棉花登台演出。

在短短五分钟的表演中,《唐宫夜宴》将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14位体态丰腴、憨态可掬的“大唐少女”们的蹁跹舞姿娓娓道来。她们婀娜漫步,时而穿过博物馆,时而又越过彩墨渲染的山岭,在前往夜宴的路途中,或嬉戏打闹,或梳妆打扮……

《唐宫夜宴》借鉴了唐代绘画、陶俑中宫女的形象,展现唐代宫廷舞蹈之雅,唐代女性服饰之美,女子妆容之媚。

舞蹈中的女子化着斜红妆。斜红妆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名为斜红,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到了唐代,此妆盛行,成为一种颇受女性喜欢的妆容。

服饰则依据唐朝非常流行的对襟齐胸衫裙设计,衣裙用布带高高的系在胸线上,将上衫束在下裙中,舞动之间尽显妖娆飘逸的风姿。服饰的色彩仍然是以唐三彩为原型,以绿色、黄色为主色调,兼有二者的渐变色做调和。

裙上的花纹采用了唐朝盛行的宝相花花纹,用花瓣、叶片、蓓蕾等元素组成圆形放射状的对称图案。这组图案在初唐多是莲花,盛唐乃至晚唐大多是牡丹,也有十字形和米字形的。脚上穿的是同色系的高头履,用花瓣、叶子、花枝等元素缠绕成对称的小簇花形。

不仅演员们动人的舞姿和耀眼的服饰深入人心,最令人惊艳的是舞台背景应用了5G+AR技术。整体以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大背景,穿插《簪花仕女图》凸显宫廷歌舞的主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了《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彰显大唐气韵的绘画作品,以及妇好鸮樽、莲鹤方壶、贾湖骨笛、三彩骆驼等河南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将虚拟与现实无缝对接所营建的美轮美奂、如梦境一般的舞台,让人置身其中,震撼又痴迷。

被重新演绎的传统文化

历史本身有温度和故事,而《唐宫夜宴》的表演,给了它“表达自我”的机会,以更有“人味”的口吻讲述时间长河中的生活、思想、情感、创造力与智慧,从而帮助观众以更生动的方式定位相应时代的特质与文化特点,让传统文化真正拥有活起来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也始终离不开我们的热爱与传承。利用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把身边的传统印记分享到社交网络,以自己的方式力挺传统文化。数据显示,某短视频平台每3秒就诞生一条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视频。

2018年,有252万用户发布非遗内容,约六成生产者是“90后”。中国国际电视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团队共同发布的《在数字生活中拥抱传统——2019年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显示,在受访的青年中,有近九成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真正完全不感兴趣的只占2.3%。

与此同时,“传统也可以很好玩”这一观念也在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同和追随,在各种娱乐形式的加持下,古老的历史文物、永恒的文化生命与新兴的媒体形态正被包容、创新的时代精神所激发,以各种全新的方式被演绎和诠释,实现前所未有的碰撞与交融。

正如《唐宫夜宴》,火出圈的不是如梦似幻的场景,而是面向新时代从故土出发寻根与创新之旅,使得更多人能够在这个时代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潮和重塑,见证越来越多灿若星辰的国宝文物讲出自己的故事。

>>《捣练图》

猜你喜欢

唐宫红妆夜宴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星之葬
10·1潮趴夜宴不停歇
耀红妆
轻奢红妆
惊艳红妆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