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外交语言的炼字艺术

2021-04-18高瑜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习近平

高瑜

摘  要:外交语言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理念。习近平外交语言意思明通、传达平稳、语势强健,修辞效果强烈,体现消极修辞的典范特征。习近平外交语言综合运用语音要素,如配置音节、协调平仄,音律抑扬顿挫、节奏曲折往环,语音效果多样;区别使用同义词、对比选用反义词和甄别运用类义词,语义表达精确严密、生动活泼。习近平有效得体的炼字艺术,构建了富有吸引力的国家修辞,是外交语言的标杆,对提升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流,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外交语言;炼字艺术; 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1-0073-05

注重炼字,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写诗作词著文的一个重要传统。比如,北宋诗人陈师道指出: “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1]。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显示了诗人对词句反复思索的状态;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了诗人对“既聊短述,绝不出语平平”的创意造言的追求;苏轼的“一字见工拙”,表明了對能够影响全篇思想的一字的推敲。

外交语言作为国与国之间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对话,也要重视炼字。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在国际重要外交场合的讲话、访谈和署名文章,要以最权威的形式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理念,更需要字斟句酌。这些文本的“立格”“命意”是要在世界上树立有感召力的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用字越精准,炼字的艺术性越强,越能把故事讲好,增加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发关注与认同。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词往往就是一个字。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古代所说的炼字,在现代文本中也可称为遣词。字与词都有音、形、义三个维度,炼字,也应该在字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上下功夫。

习近平主席在其外交语言中非常重视炼字,特别是针对字词的音和义,他巧妙地运用汉语语音要素,灵活地利用汉语语义差异,展示出高超的炼字艺术。

(一)巧妙运用汉语语音要素

在字词的语音方面,炼字有多种形式,基本原则是“根据题旨情境的需要而对字(词)的音节、平仄、韵的协和等进行调配。” [2]326 习近平外交语言中基于汉语语音要素的炼字艺术,在这三方面都有体现。

1.字词的音节配置

现代汉语词汇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虽然双音节词匀称、和谐,比例更高,反映语言的发展趋势,但单音节词,比如一些文言词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习近平外交语言就十分重视单音节词的使用。如:

(1)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①

例(1)中的“用”和“失”两个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后面要跟事物,即“用什么”“失什么”。后面用“之”,指代前文的“空气、水、土壤、蓝天”。全句意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避工业化带来的生态创伤,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2)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17日)

例(2)中的“则”是连词,意为“便、就”,通常用来连接条件与结果的分句。此句中的 “合”是条件,“用”是结果;“不合”是条件,“弃”是结果。意在强调全球治理要尊重规则,符合峰会促进包容、规划共同未来的主旨。

(3)人类今天所处的安全环境仍然堪忧,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仍然猖獗,不少国家民众特别是儿童饱受战火摧残。(《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3月26日)

例(3)中的“堪”是助动词,表示“足以”,修饰动词“忧”,表达对当前世界安全的深切忧思,说明人类要破解和平赤字,必须建立共同、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音节的配置,还体现在音步上。音步,是指“音节组成的单位”[3],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能形成不同的音步。习近平外交语言中大量使用不同音节的词,形成不同的音步。如,惠本国、利天下等,是1+2形式的音步;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是2+1形式的音步;自我完善、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等是2+2形式的音步;敢为天下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是2+3形式的音步。这些包含三个以上音节的 “超音步”,表现了音律的和谐美和节奏感。

2.字词的平仄协调

现代汉语有四声,分别为阴、阳、上、去,可归为平、仄两类。平声包含阴平与阳平,仄声包含上声与去声。通过炼字,做到字词平仄的协调,追求语言表达的声律美,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普遍的修辞目标。

习近平外交语言也十分注重字词平仄的协调和使用。如:

(4)“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2016年1月21日)

例(4)中的“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两两相对,交错配置,意为民心交流沟通,应以心换心,在于交往的点点滴滴,能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是既等不得又急不得的“慢工细活”。

(5)我们要共同建设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2014年11月19日)

例(5)中的两个成语“志同道合”(仄平仄平)、“求同存异”(平平平仄) 采用了不同的平仄搭配。随后的俚文俗语“朋友多了,路才好走”(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也是类似的构成。该句用通俗的语言、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界限,协和万邦,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追求。

3.字词的韵脚选择

在语音上的炼字还包括字词音韵的协和,即常说的押韵,在习近平外交语言中经常用到。如:

(6)中国人民相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发展繁荣。这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共同开辟中菲关系新未来》,2018年11月20日)

例(6)的“信”“宁”“荣”属于近韵押韵,“计”“一”属于同韵押韵,以优美的音韵表达了中国崇尚和平、讲信修睦,为世界和亚太和平做贡献的信念。

(7)蒙古国有“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的谚语。 (《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的演讲》,2014年8月22日)

例(7)中的“通”“共”属于同韵押韵,以明快的节奏传递了对中蒙两国友邻和睦的期待。

(二)灵活利用汉语语义差异

任何语言中都有很多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类义词的存在。现代汉语高度发达,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但色彩、风格、适用对象有差异的同义词(近义词),意义大抵相反或相对的反义词,表达同一概念、同一语义场的类义词都很丰富。习近平主席充分利用汉语语词丰富性和多样性带来的得天独厚的炼字空间,在外交语言中大量运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类义词,展示了精湛的语言艺术。

1.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

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做同义词[4]204。习近平通过使用同义词(近义词),避免重复、呆板、沉闷,取得了同中有异、相得益彰的效果。如:

(8)我们愿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给中拉人民带来更多实惠,促进中拉合作优化升级、创新发展。(《开创中阿关系新时代》,2018年11月28日)

例(8)接连使用了“沟通”(使两方能通连)、“联通”(联结通连)、“畅通”(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融通”(融合通达)、“相通”(互相通融)五个近义词,与五个不同的适用对象“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相搭配,意在表明中拉通过各领域的重点合作,行稳致远地共建“一带一路”。

(9)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3月26日)

例(9)接连使用了“以邻为壑”“损人利已”两个同义词。前者意为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洪水排到邻国,带给别人困苦灾难,后者意指为得到好处而损害别人利益。习近平通过字面的变化,表达类似的意义,强化了对为私利“挑起事端、激化矛盾”行为的谴责。

2.反义词的使用

语言中词意义相互矛盾、对立的词,就是反义词[4]212。习近平在外交语言中将反义词成对配合使用,揭示事物相反或相对的关系,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表意周到辩证。如:

(10)历史学家早就断言,经济快速发展使社会变革成为必需,经济发展易获支持,而社会变革常遭抵制。我们不能因此踟蹰不前,而要砥砺前行。(《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2017年1月18日)

例(10)中,“支持”和“抵制”,“踟蹰不前”和“砥砺前行”分别为两组反义词,在语境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经济全球化带来发展失衡、治理困境等严峻问题,国际社会持续推进、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11)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11月17日)

例(11)中,“合作”与“对抗”、“开放”与“封闭”、“互利共赢”与“零和博弈”,这三组反义词的搭配使用,不露声色地传达了我国对各国合作交流的立场和态度,促使各方对各国利益与人类前途命运进行深入思考,作出正确抉择。

3.类义词的使用

类义词指属于同一个语义场,表示同类概念,而没有上下义、同义或反义关系的一组词[5] 。习近平外交语言中也常有类义词的连续排列,增强了语势,修辞效果非常强烈。如:

(12)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7日)

例(12)中的“国家”“民族”“人民”都是名词,是同类概念,构成同一类属的语义场,“富强”“振兴”“幸福”都是形容词,是同类概念,也构成同一类属的语义场。三组类义词的排列使用,强调了在国家、民族和个人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密不可分,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与个人幸福梦虽然具体内涵不同,但都与中国梦融为一体。

(13)和平、改革、发展是中东各国的普遍需要,稳定、安宁、幸福是中东人民的共同追求。(《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18年7月11日)

例(13)中的“和平、改革、发展”和“稳定、安宁、幸福”作为主语,是同类概念,是同一类属的语义场;“中东各国”和“中东人民”作为定语,是同类概念,也是同一类屬的语义场。两组类义词的并列表达,凸显了中东各国的共同需要和中东人民的共同追求。

清人刘淇在《助字辨略》中写道:“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汉语中的每个字词在整个语言体系中没有高下之分,但不同的字词在具体句子中的表达效果却有优劣之别,会导致不同的接受效果。吴礼权认为,修辞学对字词的研究要“看某一字(词)在特定的语境情境中是否确已产生了超乎寻常的表达与接受效果。” [2]385

通过对字词语音和语义的精心锤炼,习近平用看似平凡、普通的字词构建了简洁明通、平顺丰富、精确生动的语言风格,在跨文化语境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军事科技等众多领域复杂议题的对话中,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向国际受众有效传播了外交信息,讲述了中国故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凸显迥然不同、多种多样的语音效果

自古以来中国的修辞都注重对音节进行配置,对平仄进行协调,对韵脚进行选择,产生迥然不同、多种多样的语音效果。比如,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由于音节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音步,时值相等、规则出现的音步会带来活泼生动、强烈的节奏感。汉语中的每个字都有声调,平仄的协调和交错,能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押韵,或说韵脚的选择,不仅能像平仄一样产生抑扬顿挫感,还能造就音韵曲折往环的律动美。

习近平外交语言在语音形式方面的炼字努力,主要体现在其对音节的配置、平仄的协调、韵脚的选择等语音要素的综合使用。炼字带来的效果,使得他的讲话别有风味,让国际民众想听愿听,在表情达意上实现预期的目标。如:

(14)常言说,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9月3日)

例(14)的“事”与“制”属于同韵押韵。韵脚的重叠,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向“小智”与“大智”的辩证关系,从而认识到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要超越解决具体问题的“小智”,走向探索形成共同行为与合作模式体制的“大智”。韵脚的选择,使这段讲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诵,听起来和谐整齐、抑扬有致、曲折往环,富有声律美和节奏感,给听者谐和顺畅的审美享受,更易接受语义内容,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实现精确严密、生动活泼的语义表达

在语义方面的炼字,是对字词加以调配和使用,通常包括对同义词区别使用,对反义词对比选用,对类义词甄别运用,能使语义表达更生动、准确。同义词区别使用时,能表达更加精确严密的思想,能表现更加明朗显豁的语言,能避免重复,让语言生动有变化;连用时,能加重语气,从而起到修辞上的强调作用。反义词常常表达矛盾事物的对立面,能清楚论述观点,让语言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是修辞中对比、映衬的常用手段。类义词常因“同类”的相同点而显出整齐,又因“不同的事物或形状”的不同点而显出错综,在语汇修辞中很有特色。

习近平外交语言在语义方面的炼字努力,是通过对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类义词的巧妙运用实现的,词语选择精当,词义表达准确,彰显了语言表达的深厚功力。如:

(15)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

例(15)中,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是一对反义词,从语义上看,似乎不可调和,但习近平把茶酒并置,以酒的甘美醇厚,比拟人际的亲密无间,以茶的清新自然映射人际的宁静淡泊,勾画了两种十分精彩但却极其不同的相处方式,意在说明中欧两大文明殊途同归又相映生辉,各美其美而美美与共的大同境界。这种反义词之间的明确对比,让语义的表达非常清晰、明确。

(三)形成意思明通、用词平稳的修辞文本

从传统修辞的角度,炼字总体上属于“消极修辞”。消极修辞的概念在我国最早是由陈望道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消极修辞从内容方面,“应该讨论如何才得把自己的意思明通地表出来”,从形式方面,“要讨论如何才得把自己的思想平稳地传达给别人” [6]。也就是说,艺术性的炼字,既要看表达的内容是否明确通顺,切情恰境,还要看表达的形式(这里指“用字”)是否与内容贴合,恰如其分,要兼顾内容的通顺与形式的简练。陈骙在《文则》中指出:“且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言以载事,文以著言,则文贵其简也。文简而理周,斯得其简也。读之疑有阙焉,非简也,疏也。”[7] 意思是说,写文章应求简洁明快,“以简为上”,但“简”不是苟简,必须做“理周”,即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把道理说得周密,不能让读者感到“疏”和“阙”,影响内容的正确传递。

习近平外交语言中对字词音节的锤炼,就很好地体现了消极修辞的这一典范特征。比如,我国古代文言词基本上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习近平在其外交语言中经常使用单音节词,除上文所举“之”“则”“堪”外,常用的还有“其”“所”“者”“皆”“俱”“愈”“而”等。如:

(16)我一直强调中国要做学习大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而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2014年9月18日)

例(16)中的“其”是人称代词,是实指,对象是“中国”,具体可指中国的党员干部。

上述单音节词的使用,简洁雅致,古典韵味十足,相比白话文,读起来铿锵有力,听起来毫无沉重拖沓之感,不仅符合陈骙所说的“以简为上”,使文章达到简洁凝练的修辞效果,凸显了语言的古朴雅致,同时又使所要表达的内容符合陈骙所说的“理周”,表达的内容明白精确,通达顺畅,可谓“意思明通”,而词句又切情切机,不盈不缩,可谓“传达平稳”。

国家修辞是“以国家为修辞主题,以建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协调国家关系、解决国际争端为目的的修辞行为和现象。”[8]國家元首的外交演讲语篇是最权威、最受关注的国家修辞,是交际主体国家在与交际受体外交互动的过程中,运用有效得体的修辞手段建构、呈现、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习近平外交语言的炼字艺术,切合中国传统修辞中的消极修辞理念,是对国家修辞实践最生动的诠释。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9] “字不妄”是指句中每个字都用得准确妥帖,不虚妄。“因字而生句”是指字是句的基元,通过字的线性流程来表现句的“格局”“逻辑”和“用意”。“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是说振动了树根,树叶也随之摇动,了解了事物的根本原则,就能概括事物的全貌。总结起来,炼字对句子建构的成败至关重要。

习近平外交语言的炼字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通过对字词的精准操控,在跨文化語境中准确、有效地呈现外交演讲的主题,构建了和谐的话语生态环境。

首先,当人类社会面临着和平、发展和治理等“三大赤字”的不断困扰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霸权主义等方面的持续挑战时,习近平以一个负责任大国领导人的担当,在其外交演讲语篇中,充分运用国家修辞策略,坚守“和而不同”的立场,从“求同存异”到“聚同化异”,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从被动的“跟随者”变成主动的“领导者”,以跨越文明的胸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共联共通”,为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诠释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其次,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要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的外交语篇谈到,国与国交往的新路,是对话而不是对抗,是结伴而不是结盟。一字之差,语义相反,表明中国超越冷战思维,摒弃霸权主义的追求。他还谈到,中国对他国权益不“觊觎”,对他国发展不“嫉妒”,不搞“远近亲疏”,不“拉帮结派”,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也是“中国气派”“中国信念”。这些修辞表述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和外交理念。

再次,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与信任感的增强”,通过“有效利用政府首脑的个人魅力和风范来展示中国的和谐形象” [10],增强国家的对外软实力。国家修辞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当前我国不断上升的有利国际地位,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向世界证明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值得信赖的国家,为中国在世界舞台打造、塑造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11] 当一个国家的行为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的战略、政策、举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时,这个国家的形象就会不断提升。

习近平以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学识修养,以独特的炼字艺术构建了富有吸引力的外交语言,让国际社会喜欢听、乐意听,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推动下,“地球是个村庄”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与相互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因此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也与语言密不可分。良好的国家修辞,有助于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习近平外交语言高超的炼字艺术,在国际场合实现了有效的传情达意,讲好了中国故事,传达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意识,构建了良好的话语生态环境,强化了中国的对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成为跨文化语境下国与国之间语言交往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

注释:

①此语料与其他语料来自人民网、新华网。

参考文献:

[1]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

[2]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 [M].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3]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01):40-47.

[4]胡裕树.现代汉语[M].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5]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9.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42.

[7]华宏仪.汉语消极修辞 [M].修订本.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462.

[8]陈汝东.新兴修辞传播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9.

[9]刘勰.文心雕龙[M].陆侃如,牟世金,译.济南:齐鲁书社,1995:426.

[10]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39.

[11]李家祥.国家软实力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1.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