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分析策略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2021-04-18杨妮萍

关键词: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杨妮萍

摘要:文本解读需要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运用矛盾分析策略解读《军神》一课:提炼矛盾,于细节处感知“剧痛”;比较矛盾,在感知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和内心变化,在明晰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中领悟“镇定”;还原矛盾,在品读“配角”和“主角”的失衡、“有声”和“无声”的失衡中把握“形象”。

关键词:矛盾分析策略;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文本解读需要透过文字或文学意象,揭示“文本隐蔽的精髓之处”。如何做到这一点?孙绍振先生认为基本策略是分析矛盾。“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文本解读,不能“被动地接受”,不能作者写什么就接受什么,而是要主动出击,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

矛盾分析策略在文本解读中主要有三个层次:提炼矛盾、比较矛盾、还原矛盾。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为例,阐释矛盾分析策略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一、提炼矛盾:于细节处感知“剧痛”

矛盾分析策略的基本层次是提炼矛盾。有的矛盾分散在字里行间,需要通过提炼加以分析。

《军神》主要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药,表现了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作者着力刻画的刘伯承的“眼伤剧痛”与他的“镇定自若”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成为基本矛盾。

“眼伤剧痛”,客观上,正如沃克医生所说,刘伯承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要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这不是一般的伤痛,是子弹穿过右眼,打掉眼珠的彻骨之痛。再从沃克医生的反应来看,这眼伤之严重,渗透在“愣住了”“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你能忍受吗”“双手却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等细节中,让人感受到这场手术非同一般,连一个经验丰富、医术精湛、一向从容镇定的专家都如此不淡定,足见疼痛的程度。

“镇定自若”,从刘伯承找沃克医生治眼伤时的“微微一笑”“平静地回答”“试试看吧”可以看出,更能从他拒绝使用麻醉剂,及手术过程中的表现看出——“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一直在数刀数”……这些词句没有出现“疼痛”二字,却刻画入微,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疼痛之深。术后,沃克医生是擦着汗与刘伯承对话的。刘伯承虽是脸色苍白,却还“勉力一笑”,回医生以“你过奖了”。

面对常人难以承受、医生不忍直视的“眼伤剧痛”,刘伯承却“镇定自若”。这两者之间强烈的矛盾冲突,让人物坚强的意志跃然纸上。

二、比较矛盾:于变化中领悟“镇定”

有的矛盾,需要放在作品中进行比较才能发现。把这些矛盾找出来有助于把握文本的特征,更好地解读人物形象。

(一)感知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

细细品读文本,发现在对沃克医生的描写中形成了三组对比关系,见表1。

表1沃克医生三次外在变化对比

对比内容变化前变化后手术前后的态度手术前:冷冷地手术后: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肃然起敬本次手术与以往手术时的表现以往手术:一向从容镇定这次手术:不镇定,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手术前后对病人身份的揣测手术前:“你是军人”手术后:“你堪称军神”这三处对比内容都有同一个指向,即一步步刻画军神形象。第一处,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态度从一开始“冷冷地”到最后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对刘伯承“肃然起敬”,原因何在?刘伯承的镇定使然。第二处,沃克医生手术过程中的表现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往,他因资历丰富而一向从容镇定;这次手术中,沃克医生的“双手却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原因何在?刘伯承的镇定使然。第三处,沃克医生从术前怀疑患者不是普通的邮局职员而是军人,到术后推测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原因何在?刘伯承的镇定使然。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便能进一步体会到刘伯承对疼痛的漠视和隐忍,体会到他意志如钢、镇定自若,能够用精神力量战胜肉体疼痛的大将风范。这份坚韧与从容,凸显的是一个军人对战场的归属感和一个将领对指挥作战的使命感。

(二)洞悉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

这个故事不长,场景集中在沃克医生的诊所,基本上是按照“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发展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有一条“明线”:沃克医生做手术前后态度的变化。循着沃克医生语言、神情、動作等细节的变化,我们还能寻到一条“暗线”——沃克医生内心世界的变化。可以说,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轨迹也侧面烘托了军神气质,而人物的所有外在表现又为读者解读人物内心提供了一把钥匙。至此,我们有必要对刘伯承的表现以及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内心变化进行比较(比较内容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沃克医生的系列变化,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是由刘伯承的镇定自若引发的。手术前,他拒绝使用麻醉药;手术中,他一声不吭;手术后,他数出了整整七十二刀。刘伯承的表现是因,沃克医生的变化是果。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态度前后的变化,赫然衬托出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三)明晰两个人物关系的变化

随着手术的进行,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开始,沃克医生只是把刘伯承当成一个病人,他们之间是普通的医患关系;表2刘伯承的表现以及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内心独白

刘伯承的表现沃克医生的外在变化(细节描写)沃克医生的内心独白(细节描写)从容镇定地回答问题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他只是一个普通病人而已愣住了他的伤势怎么这么严重闪出一丝惊疑这么重的伤势一般人忍受不了重新审视,冷冷地问他的身份不一般微微一笑目光柔和下来他是个从容镇定的军人拒绝使用麻醉剂眉毛扬了起来,生气地说这不是一般小手术,怎么可能不用麻醉剂,这人简直不可思议平静地回答再一次愣住了他考虑的竟然不是疼痛,而是作战指挥时的大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军人竟有点口吃这不是一般的疼痛,即便是军人,也不一定受得了啊一声不吭地接受手术双手颤抖,汗珠滚滚这么疼他承受得了吗?怎么会一声不吭?他会不会疼得晕过去了忍不住开口这每一刀都是钻心痛,刻骨铭心的痛,真怕你挺不住啊由衷地说这么疼都能承受。他绝对不是一般的军人勉力一笑,与沃克交流吓了一跳手术时间长,刀数多。刀刀是挑战。这个持续的挑战,常人做不到,一般军人也做不到,他却做到了!他是真正的男子汉!让我敬佩惊呆了,大声嚷道手术这么疼,你居然还在数刀数!居然还能把刀数数得这样清楚,太不可思议了!这真不是一般的军人,他是军神!让我膜拜从容镇定地告知姓名浮现慈祥的表情,想说什么又忍住了,让护士出去,关上门,注视着病人局势紧张,我得保护他,替他保守身份秘密友好地把手伸了过去肃然起敬他果然不是一般的军人!他是文武双全、大名鼎鼎、用兵如神的名将、军神!能给他治病、与他成为朋友真是荣幸随着手术的展开与深入,沃克医生对这位病人身份的揣测和确认也逐步展开。他以自己职业的敏感度和丰富的救治经验做出判断:这个病人肯定不是普通的邮局职员,他一定是个军人,因为只有训练有素的军人,才能在承受如此伤痛时还如此镇定;即便是军人,做这样剧痛难忍的手术,也得使用麻醉剂,他不仅拒绝使用麻醉剂,还一声不吭地坚持完了手术,还在数刀数;只有意志如钢的军神,才能镇定承受这样的疼痛,他当然是军神。

随着手术的开展和沃克医生对患者身份的推测,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好感度、敬佩度逐步提升;刘伯承也从一开始的隐瞒身份,到“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这样模棱两可的回答,再到最后的开诚布公,这是对沃克医生信任度的升级。

一场手术,让两个人从一般的医患关系,变成心照不宣的朋友。沃克医生替刘伯承的安危着想,刘伯承尊重并信任沃克医生。

三、还原矛盾:于品读“失衡”中把握“形象”

矛盾分析策略的最高层次是还原矛盾。有的矛盾是被遮蔽起来的,只有借助还原才能揭示出来。通过细读笔者发现,本文还存在两种“失衡”现象。而这样的“失衡”,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是想通过“失衡”达到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平衡”,产生独特有力的艺术表达效果。这种“失衡”隐藏在文本形式中,需要还原文本,借助“失衡”彰显“形象”。

(一) “配角”和“主角”的失衡

本文的课题为“军神”,作者意欲表现的人物是刘伯承。但从文本内容上看,似乎存在一种“反客为主”的现象,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在写沃克医生,直接描写刘伯承的内容却不多。全文共26个自然段,除去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二人简短问答式对话的10个自然段外,其余16个自然段中直接描写沃克医生的有12个自然段,直接描写刘伯承的只有4个自然段。

深挖细掘就能看出,这种“失衡”是作者的刻意为之:借由“配角”沃克医生“之言”“之行”“之情”的一步步变化,刻画出一个非同一般的“主角”——军神的形象,一个非比寻常的军神形象,一个堪比钢板的军神形象。从上页表2也能看出,作者着力描写沃克医生的表现,给了读者透过文本揣摩其内心世界的空间。表面看是在描写沃克医生,实则为了描写刘伯承。文本呈现形式上的比例“失衡”,在突出主要人物形象这一目标中实现了平衡,在彰显人物意志品质的目的中实现了平衡。

当然,尽管文章对“主角”刘伯承的直接描写不多,但笔笔在刃。一句“试试看吧”足见他手术前的从容镇定,从中可窥见:他以战胜敌人为使命,并没有考虑太多疼不疼的问题;他关心的只是别让麻醉影响脑神经,影响自己从军指挥作战,疼痛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一句“过奖了”,言下之意:这本就是一个军人应该做到的,没什么了不起的。他把一般军人乃至医生瞠目的“不可思议”当作“理所当然”。这钢铁般的意志力,这坚不可摧的信念,这镇定从容的气魄,令人敬佩。

(二)“有声”和“无声”的失衡

所谓言为心声,读其言,识其人。《军神》一文主要扣住人物对话描写展开。26个自然段中有25个自然段均有语言描写,是“有声”,仅1个自然段没有人物语言描写,是“无声”。在这“有声”的语言描写和“无声”的细节刻画之间,形成了一种“失衡”。这种“失衡”,在刻画人物形象这一指向上,又得到了平衡。

例如,第17自然段描写了刘伯承手术过程中的动作、神态,通过“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这些细节,突出手术中痛的剧烈。而刘伯承在忍受着常人乃至军人都不堪承受的疼痛时,却是一声不吭,一言不发,甚至連哼都没哼一声。整个手术室,无比安静。而这安静,似乎又放大了疼痛;与这疼痛抗衡的,是刘伯承坚忍的意志。此时无声胜有声,此乃军神!

综上,刘伯承承受剧痛与表现镇定的对比,沃克医生态度冷漠到肃然的变化,以及文本的二处失衡,均指向了一点。这一点即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刻画军神形象,让我们感知军神意志,真正体会“神”在何处。

*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教师教研专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案例研究”(编号:BHGHc/202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