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口袋书 绘就神话梦

2021-04-18王吉岑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口袋书创作

摘要: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对图像进行观看、识别和解读。本文基于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提升,结合自身实践,以神话故事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故事插图进行多角度的深入识读,由表及里,重构审美经验。在手脑的联合驱动下,创作故事口袋书,进而提升精神品格,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图像识读;神话故事;口袋书;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它们集古典美学和历史传说于一体,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打开了一幅绚烂绮丽的画卷。作为现代文学的源头,神话故事是中华文明生发的沃土,是一股源源不断、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

古老而神秘的神话更是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曾视《山海经》为促其精神成长的“宝书”,书中的故事如同梦一般帮助孩童时期的他宣泄内心的各种情感,他从书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在幼小的内心注入了人类最初的智慧。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孩子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可以想象一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美好的幻想与欢乐的嬉笑,比那些老成的文字更接近他们的世界。

由于中国神话故事大多来自各种古籍,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化,摆脱枯燥乏味的文字识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神话绘本。书中一张张精彩有趣的插图,配上简单的文字,在让孩子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加深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以及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观。由此,神话故事也成了当代小学美术课堂的学习主题之一。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会选择将神话故事插图融入课堂中,了解神话与美术之间的联系。遗憾的是,这些插图并没有被转化和利用,学生的识读还停留在表层阶段,以至于在后期的创作阶段收效甚微。简单来说,就是学生不会“看图”。

本文以“藏在书中的神话”一课为例进行探究,基于提升图像识读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欣赏、识别、解读神话故事插图,教会学生“看”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故事插图的表现方法,并创作出喜欢的神话故事口袋书。以此培养学生创意、取材、构图、配色等综合的艺术表现能力。

1 “心动”——感性理解,催生创作欲望

神话故事有着超凡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夸张力,深受学生喜爱。但他们对于神话故事仅仅是知晓,在如何将故事转化为图像插图方面的经验实践较少。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学生的审美感知出发。感知是美术表现的前提。在“藏在书中的神话”教学中,笔者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唤起知觉经验。

1.1 直觉欣赏——唤醒童年记忆

课前播放一段《哪吒闹海》的视频,一帧帧精彩的画面打通了学生的知觉感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引导他们了解到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1.2 有意欣赏——激发识读兴趣

通过对单幅插图和完整故事插图的欣赏,引导学生看一看,画的是哪个故事;想一想,分别表现了故事的哪个情节。通过指向性的观察,逐步分析,捕捉插图表现的主要内容——情节、角色和场景。随即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本书,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下顺势介绍:口袋书顾名思义就是放在口袋里的书,体积小,方便携带,想看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拿出来。之后在小作者声情并茂的解读中,欣赏精美的图画,课堂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赞叹声。(图1、图2、图3、图4)

在这里,无论是故事插图还是口袋书,都选择了同龄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稍显稚拙,但这正是名家作品和教师范作最缺乏的东西,也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吸引他们的地方。学生在以往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对故事插图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直至最后口袋书出现,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的状态,对神话故事口袋书的探究也由此开始。

2 “眼动”——理性分析,提炼创作要素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培养图像识读能力从来不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环节,更不能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知。学生受自身性格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对“美”的感知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感受和判断,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2.1 视频辅助——探究制作方法

在制作口袋书这个环节,笔者没有将步骤直接告知给学生,而是通过制作一段小视频,学生将图像中识读到的信息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在此过程中,并没有给予过多的辅助,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有了进一步提升。

2.2 对比赏析——生成审美判断

如果说直观欣赏是初步的图像识读,那么更深入的则是图像解析。教师应巧设问题情境,采用比较和讨论等方法,引领学生对图像作进一步审视和观察,感知画面内容和创作意图,学会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增强图像识读能力。

课上,大屏幕出示另一本《哪吒闹海》口袋书,对比之前的一本,笔者抛出了一组问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分别是怎样表现的?哪一本更吸引人?在短暂的讨论交流之后,学生有了自己的判断。

学生1:我喜欢第一张,没有全部画满。海面上的浪花画得特别灵动,好像真的在翻滚。

学生2:这一幕我在电影里见过,是故事的高潮——小哪吒化身莲花仙子。我更喜欢第二张,用暖色调来表现这一场面,看起来特别激动人心,让我们看的人也仿佛到了现场。

学生3:我喜欢第一张,画得很大,特别饱满。表现了小哪吒和龙王打斗的场面,留白的背景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

對比欣赏两本同龄人画的《哪吒闹海》口袋书,通过“以学生来启发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内容、构图、色调等细节之处解构画面,总结出精彩的内容、巧妙的构图以及色调的烘托,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进一步体会作品带来的美感,从而打破原有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

3 “脑动”——像由心生,发展视觉思维

美术表现和图像识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前期的对比欣赏,学生在识读中学会了“看”的方法,掌握了故事插图的创作要素,为口袋书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启发,进而带动了主观意识下的“创”。

课堂出示《哪吒闹海》口袋书的四格草图,看看上面有什么,学生观察后发现了小草图中的秘密:虽然上面只有一些简单的线条,但却将每一幕要表现的情节安排在了画面中,哪里写标题,哪里画画,一目了然,这是画好口袋书的关键所在。

草图是画家将创作灵感和情思转换为视觉造型和艺术形象的重要形式,是完成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达·芬奇在创作油画前常用素描草图来描绘所看到的一切,他认为素描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草图,更是一个艺术品。对于小学生而言,草图不必那么专业,只需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安排在画面中即可。为了让草图发挥最大的作用,笔者在课前设计了学习任务单(见下表)。

通过任务单的学习,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根据上面的问题,多渠道地收集相关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在课前建立自己的“资源库”。只有看得多了,脑海中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想要的画面。在课堂中“资源库”不断充实,运用所学的插图创作方法,学生将形成的“内心之象”用草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后面的具体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草图完成之时,口袋书的创作方法也随之体现:了解梗概、选择情节、勾勒草图、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在欣赏学习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一张学习单构建课堂教学支架,学生在此过程中合作、探究、讨论,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获得了足够的学习驱动力之后,将所看、所思、所想浓缩在一张草图之中。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掌握了创作的方法,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能。

4 “手动”——画笔表达,释放审美情感

通过学习,在学生的画笔下,原本故事中那些不可接近的神话人物变成了身边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开始有了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遇到困难会愁眉苦脸,大功告成会哈哈大笑,面对险情毫不畏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亲近感和代入感。

点评环节中画得如何并不是评判标准,更应关注学生的自我表达,是怎样来表现的,有什么想法。有学生将敦煌壁画的色彩融入画面中来表现《九色鹿》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有学生为后羿设计了新形象,野性的豹纹皮草配上一头飘逸的长发,活灵活现……一本本精彩的口袋书,融合了学生的奇思妙想,仿佛进入了鲜活而奇妙的神话世界,诙谐的人物造型、独特的表現视角,学生将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图5、图6、图7、图8)

学生的创作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胡思乱想,而是在图像识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甚至创新,是图像识读素养的最大化体现。都说艺术是艺术家借助某种感情媒介进行构形,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世界的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想象力的发挥取决于他们的“看”,识读能力决定了所看能否成为所想[1]。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笔者精心选择了神话故事作为学习内容,并以口袋书的形式来呈现,打破了俗套的教学方式。在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间建立了多层通道,注重学生在欣赏识读中的主动生成,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和学习的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看”具有系统性,新奇的识读眼光和卓越的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逐渐生发。当一本本口袋书最终呈现时,神话故事在学生的笔下就有了全新的生命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更是学生思维品质的体现和审美情感的释放[2]。

5 结语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仅仅为了提升绘画技能而去读图,就只是一种“洞见”。只有在识读中真正掌握“看”的方法,才能从中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相信图像识读素养下的美术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欣赏视角,在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尊重和珍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郑文霞.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想象画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20(07):176-177.

[2] 梁月慧.论制定“生态式”的小学美术教学目标[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10-111.

作者简介:王吉岑(1993—),女,江苏无锡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口袋书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书海畅游
“口袋书”是时候再热起来了
《如诗如画》创作谈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口袋书系列
《一墙之隔》创作谈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口袋书系列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 口袋书系列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 口袋书系列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