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锡老旧社区道路及停车设施的改良设计研究

2021-04-18顾彤刘佳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无锡道路

顾彤 刘佳

摘要:本文对无锡20世纪70—90年代的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道路及停车设施存在的问题,在对北京、上海等地现行的法规与优秀案例改良方法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无锡现行法规标准,对无锡的老旧社区提出相应的改良方法,具体从政策、整体规划、管理、道路和停车设施等层面详细解析,旨在解决无锡老旧社区的停车问题,使社区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共融相恰。

关键词:老旧社区;道路;停车设施;改良设计;无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0 引言

道路及停车设施是构成城市住宅区整体环境风貌的重要元素。目前,以机动车为导向的交通出行方式对老旧社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私家车的数量逐渐增多,老旧社区建造初期的停车系统已无法满足目前的私家车数量。本文以无锡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建造的城市集中住宅小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无锡在这一时期拥有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性小区和试点小区,具体从老旧社区户外环境改良设计的角度出发,将道路及停车设施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

1 无锡老旧社区道路及停车设施现状

1.1 道路布局混乱,路面破损

社区道路是居民出行与外部空间联系的必然通道。社区道路布局应以居民的动态出行流线为基础。现存的20世纪70—90年代的社区根据居民的生活使用需求,先后进行过改良,但是改良后的道路空间仍然存在问题。

1.1.1 道路通行不畅

停满私家车的消防通道使来往会车变得困难,因此经常出现狭窄地段错车困难等问题。居民为生活方便私自乱搭乱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互占公共空间。人车混行也给老旧社区交通状况和居民安全带来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

1.1.2 道路标识缺失

社区内随处可见手写的注意事项,原有道路标识经过风吹雨打,褪色、破损、生锈,统一颜色的标识也让外来者分不清主次关系,尽端式道路缺乏明确指示。部分社区门头也被遮掩,甚至只有在社区内才能看见社区名字。

1.1.3 道路表面损坏

各部门对小区的改造、升级周期不同,因此同一条路面反复开挖多次,例如拓宽路面、铺设沥青、雨污分流和自来水管道铺装等等,导致路面凹凸不平。不同时期的反复改造,既影响居民的生活,还浪费资源。

1.2 停车方式混杂

虽然社区路边停车利用了道路空间,居民停取车较为方便,但是路边停车对居住区动态交通、步行交通以及居民交往环境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1.2.1 机动车停车方式

中国20世纪70—90年代处于福利分房政策时期,城市土地以政府行政划拨,所以住宅建设由政府统一投资开发。城市住宅由职工所在单位提供,形成“单位住宅大院”的居住模式。这种职住接近型居住空间分布模式,职工上班基本步行或采用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

随着机动车的普及范围逐渐变广,数量剧增,现有的机动车停车方式大多为地面集中式路边停车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

(1)单边式停车。这是目前无锡老旧社区采用的最普遍的停车方式,可以根据场地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具有存取车方便、建设费用少等优点。但车辆进出停车位时需占用道路通行面积,容易造成道路拥堵等,且停车总量有限,不能满足小汽车拥有率较高的社区。

(2)双边式停车。在路段较为宽敞的地方划分双边停车位,通过增加停车位缓解社区停车的矛盾,但是在原有道路设计宽度较窄时,容易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

(3)宅前屋后停车。部分更新后的社区通过复合绿化及停车设施,将原本的绿化区域改为停车位,地面铺设植草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的停车问题。但是以牺牲部分绿化为代价,依旧还是地面集中式路边停车的方式。

1.2.2 非机动车停车方式

自行车与电动车停车。分为集中停放、分散停放以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不同规划布置方式。其中,集中地面非机动车停车库是社区规划时所采用的基本形式。电动车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短距离出行首选的代步工具,但是随意停放以及充电都存在消防问题。

1.3 停车设施简陋

1.3.1 缺少车位锁

机动车车位地鎖的放置能有效防止私人车位被其他车辆占用,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但社区里车位锁破损,颜色各异,随意设置。自行车缺乏存车支架,导致车辆在外力作用下倾覆、变形。

1.3.2 缺少遮阳棚

社区多处使用简易帘来遮蔽阳光,颜色各异,存在消防安全问题。机动车经过太阳的暴晒,车漆老化会导致漆面开裂褪色。没有雨棚、遮阳棚等户外停车设施,会导致车辆锈蚀、爆胎等。无监控系统导致自行车被盗或被恶意破坏,这些问题在小规模、临时性的停车处尤其突出。

1.3.3 缺少充电设施

电动汽车和电动车经常需要充电,社区陆续设置了充电桩,但居民为方便,飞线充电,极易引起漏电、触电事故。无锡塔影一村曾发生飞线充电导致电动车爆燃的事件。

2 无锡老旧社区道路及停车设施的改良设计方法

无锡老旧社区道路及停车设施的改良需要同时从动态交通组织和静态交通规划两方面进行设计。社区交通是由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共同组成的。动态交通组织对应的是道路建设等问题;而静态交通是相对于动态交通而言的,对应交通出行中的停车等行为,是动态交通的延续。

2.1 优化动态交通组织系统

2.1.1 建立连续高效的社区道路网络

无锡老旧社区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早期采用的比较常见的人车混行模式,其规模较大、地块分散及受到地形地貌的制约,一般难以实行彻底的人车分流,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在交通方便与交通安全之间相互协调与平衡。

社区交通的方便体现在社区的通行能力上。连续性的道路是机动车行驶和人行路线畅通最基本的要求。社区道路分为主干路与次干路。以干路为骨架,辅以支路,形成了相互连通的道路网络。路网形态是限制车行的重要手段,直线型的道路在心理上会鼓励人们加速行驶,弯曲型的道路会让人们放慢速度,因此,结合道路使用功能,改良成合适的社区路网形态,可以控制车速,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借鉴广州梅花街梅花路小区道路改造时的经验,通过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及道路清理,优化内外交通流线,对重要交通节点进行设计,疏通步行网络系统,提高整体交通系统服务能力。

以无锡胜利新村为例,结合道路使用功能,采用不完全畅通的栅格路网形态,组团道路以环状和十字形路口衔接,明确每一条道路层级,梳理车行道路及人行道路,建设步行系统,完善无障碍设施,提高车行通过能力,平衡道路同行的能力以及保证消防安全道路畅通,保证主要出入口周边道路的开敞性,提高居民出行的方便度和安全性。

2.1.2 改良道路构成元素设计

据调研统计,老年居住者对步行道的使用频率一般高于年轻人,因此既要考虑交通的便捷与安全,又要考虑行走时的趣味性及观赏性。通过对道路构成元素的改良,营造安全的道路环境至关重要。

(1)改善道路界面。第一,通过对道路设置弯道、狭路车道、驼峰路面、不完整停车空间、车止等,改良道路构成元素。利用弯道和狭路车道控制车流量和通行速度,沿路设置驼峰路面,提醒进入的汽车慢行。设置缓和的弯道曲线、最低限度的人车道落差、十字路口的路面保障行人和车行使用者的安全。第二,通过铺装改良道路。道路地面的铺装对社区居民来说至关重要。千篇一律的沥青道路比有不同色彩、材质的道路更有益于居民出行。根据弥补性策略,利用道路的色彩及材质体现空间及道路的变化[1]。采取各具鲜明特色的纹理图案增强铺装的观赏效果和道路导向性,提升道路辨识度。不同种类的活动场地,用不同的地面材质进行铺装,提高社区内道路的活力和车辆通行的有序性,保障行人的安全。

(2)增添道路标识。标识的设计是大多数调研的社区忽略的一个问题。道路标识是进入社区后,人们对社区的最初认识。标识由简体字和图案组成,色彩鲜艳、对比明确,也可以使用一些暖色调,让环境更加温馨宜人。增设道路交通标志、无障碍标志,设置在车辆行进正面方向易见的位置,例如交叉口等,给道路使用者以确切的道路信息,使社区机动车行驶规范有序。

2.2 整合静态交通规划系统

静态交通规划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品质[2],应促使社区停车空间得到活化利用,优先挖掘社区内部空间资源,再扩大范围向社区外部寻求停车空间资源。

2.2.1 平面化停车设施设计

(1)合理挖潜扩容社区。改良时适当利用原有大型乔木下的空旷地和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出的宅间用地,充分利用活动区域的消极空间,将大规模的停车场化零为整。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改建成为新的停车位。新建的停车位要注意不影响居民原来对整个空间的使用需求。设置路侧临时机动车停车位,既有助于满足不同居民的机动车停放需求,也有助于缓解高峰时期的拥挤情况。

(2)错时共享停车模式。无锡老旧社区大多用地紧张,居住密度和建筑密度都比较大,很难有集中的公共场地或空闲地,加上资金紧张,单纯靠社区内部解决停车问题相当困难。因此,可以从城市角度整体解决机动车的停放问题,从时间层面上挖潜静态交通空间。例如,在社区附近的商业区的公共停车场和周边道路路段设置限时停车位[3],通过规划管理,把一天中不同时刻、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公共建筑的停车峰值与社区的停车峰值结合起来,公共停车与社区停车互为补充,综合利用停车位,实现车位共享,进行停车资源的错位使用。

(3)倡导低碳公共出行模式。如果城市的交通出行仅仅依靠机动车,那么兴建的停车场数量是远远满足不了其需求的。只有从根源上减少居民停车需求,才能缓解停车现状。要鼓励居民低碳公共出行,以上海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的交通改良设计为例,社区从发展公共交通出发,有效串联各个一级道路空间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倡导“社区公交+骑行+步行”出行方式,形成高质量的公共交通体系[4]。

根据《无锡市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6-2035)》和《无锡市公共停车泊位建设三年(2019-2021)行动计划》,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出发,结合无锡市停车问题的实际情况,以老旧社区停车难问题为重点,从公共停车建设出发,以优化配建停车为主体、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路边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给结构,分三年推进停车建设[5]。通過增加完善公共交通设施,将机动车出行者引导至低碳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2.2.2 立体化停车设施设计

立体化的停车设施设计是对社区空间层面的资源挖潜。通过复合设计空间,在不因为停车而丧失其他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停车位,将停车功能与其他空间功能相结合使用,发挥土地的双重效益。

(1)停车功能与景观功能复合设计。采用半地下停车库的建筑形式,即在老旧社区开敞用地,例如社区中心绿地、运动场地或拆除后的空地,利用社区内部高差建立高低平台,底部设置坡道及停车库,平台上部覆以地坪还原,作为社区坡度绿化。这样不仅能缓解停车问题,还可以提高绿化率,利用植物有效吸附粉尘和汽车尾气,隔离噪音,减少汽车停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停车环境,并且不同高度的立体景观效果,可以丰富社区的立面,将人流和车流从剖面上进行部分分离。

半地下停车库接近地面,便于驾驶人员及车辆进出,造价相对低。坡道面积减少,因而停放车辆所需建筑面积也相应减少。具有较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这种方式能较好地解决社区停车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但由于使用面积有限,可结合其他停车方式使用。

(2)停车设施与景观功能复合设计。在原有和新建停车位的基础上,对停车设施进行改良设计。社区新建停车位,底部铺设草坪砖,把草坪砖当作绿化,忽视了乔灌木的种植。可充分利用停车位上方空间,种植高大乔木,搭设木架篱笆并种植藤蔓植物,调节停车位区域的生态小气候,进行降温减排并起到良好的遮阳效果。把顶棚绿化与地面绿化结合,可建成富有特色的组团立体绿地,增加绿化景观的层次。

2.3 建立停车长效管理机制

无锡老旧社区道路和停车设施的改良,不仅要重视前期设计和中期实施,更要注重后期的长效治理。先整后改,通过基础设施的改良设计推动落实长效管理。借鉴上海建立停车诱导系统和北京物业先行的经验,建设社区自己的数字城管平台,有效将老旧社区内的停车管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例如荣巷街道太康社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通过安装高清摄像头,监控私占沿街公共停车泊位的情况,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到场将隔离桩移走,解决违法停车等问题,实现社区内长效管理。非机动车的充电设施也可以引入外部智能充电设备,对私拉电线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下一步需要社区物业和居民自治共同入手,形成社区内长效管理机制。

3 结语

无锡的老旧社区改良工作才刚刚起步,各地的改良模式为无锡老旧社区改良工作的目标提供了初步的实现路径,要对各地的改良模式进行共性分析总结。无锡老旧社区道路及停车设施的改良,首先需要建立并完善政策体系,制定詳细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并将老旧社区改良政策与无锡现行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形成多元主体共治社区,充分挖掘无锡每一个老旧社区及周边的潜力,整合居民、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实施。最后要把握社区的个性与共性。从试点到推广,通过探索和实践确定无锡老旧社区改良设计,并不断总结社区改良中遇到的各类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尝试兼具无锡本土性和试验性的改良设计,针对不同社区、不同类型的社区停车现状,体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一区一策”的改良方式,满足不同社区的更新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振亚.人口老龄化下的老旧社区景观空间设计与改造——以郑州市裕华社区为例[D].西安理工大学,2018.

[2] 刘琳琳,陈教斌.基于提升绿化覆盖率的老旧小区停车空间改造模式研究[J].现代园艺,2020(3):4-7.

[3] 石蕾,王爱.快速机动化背景下城市停车设施规划——以蚌埠市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8(3):78-83.

[4] 郭玖玖.社区视角下的城市微改造创新与实践——以上海普陀区万里街道社区规划改造为例[J].中外建筑,2017(08):124-127.

[5] 黄钦.江苏省无锡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R].无锡市人民政府网站,2019-04-16.

作者简介:顾彤(1995—),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再生。

刘佳(1983—),女,山西太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再生。

猜你喜欢

无锡道路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一碗传承百年的“无锡老式面”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无锡公交
中国道路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