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2021-04-18徐秀芬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老师能力课堂

二十一世纪,不同的教育家、学者、企业家纷纷提出一个问题,这个世纪需要怎样的人才才能胜任未来社会的发展?李开复曾在博客上写到: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人才不但个体优秀,还可以融会贯通,能将创新与实践结合并能在跨领域施展才能,同时具有沟通与合作能力等[1]。也有很多研究者访问了多家企业的雇主,发现不管任何职位,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四种关键技能,分别是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思辨及问题解决能力[2],可见新世纪对人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大学语文课程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大学阶段,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上互联网上信息丰富多元,知识的识记不应该是课堂的主要内容,如何运用知识则成为学习的重点。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应该要求学生具备运用中文进行沟通的能力,即学生能根据交际场合及目的,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沟通能力,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扎实、优雅的书写能力,又要具有清晰、逻辑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表达中要有“我”,即能展示出自己的洞见和个人特色。这些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此学习目标,本文我们将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解答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课下阅读,积淀知识

沟通是传递讯息,交换意见,建立共同性的一种过程[3]。沟通的第一步要求说话人要有信息可表达,有思想可交流,这样才能与对方展开对话。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思考空间,阅读是有效的方法。多读不仅能提高语文能力,也能积累知识,改变气质。所以,阅读仍然是课程的主要部分,选择的文章不仅要配合学习的主题,而且要有时代性。学生只有在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后,才有可能面对不同处境,信手拈来合宜的话题,侃侃道来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另外,阅读也是一种沟通形式,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大量的阅读之后,自然而然会有比较,观点和想法也就在对话和比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二、课前预习,找出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可以谷歌,也可以百度,但是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地练习、思考、沉淀。如何有效利用课堂的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自行完成知识输入的环节。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学习兴趣也不尽相同。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前在课程网络管理平台或者是网络分享平台发放课程的内容、阅读的文章、讨论的主题及网上共享资源:如视频、链接等。学生则要在上课以前预习上课内容,完成相关阅读及小测,带着问题和学习目标来到课堂,这样上课就会有针对性。对于老师来说,一定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重点问题放到课上来讲,而且老师要提前设计好课堂的学习活动,在活动及小組讨论中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三、课上讨论,团体合作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发生转换。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教室,老师的角色要成为“解惑”者,“教师应该抛弃传统角色,更重要的是扮演引导者和导师的角色,而学习者要探索新媒体的应用,这样才能成为学习者的翘楚”[4]。教师要做一个组织者,协调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更多的工作是启发、引导学生,而不是单单灌输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自主化学习[5]。

从能力的培养作为出发点,课堂的具体安排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知识阐释,如学习沟通理论的部分,老师要对重点概念和原则进行解释和说明,即说清楚沟通的要素及原则,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梳理该节的重点,二是帮助没有预习的同学清楚课堂学习的要点。

第二部分观察感知比较,目的是让学生围绕重点或理论的思考。老师可根据课节的教授重点,提出针对性观察思考的问题,比如讲完现代汉语的特点之后,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以及背景知识,对教授的重点加以延展补充,如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了现代汉语的特点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可以是店铺的名字,也可以是生活中交际的误会等。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观察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找到独特的视角,看到别人忽略但是又有价值的方面。比较是调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对照,以作甄别,是思维深化的手段。

第三部分是阅读讨论,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作品,对知识重点有形象的认知,同时体验语文的趣味。比如学习说明文,可以让学生课下阅读一些名家作品,如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杨振宁的《物理之美》、丰子恺的《西洋建筑讲话》等,在阅读的基础上,老师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如何围绕主题进行说明等,让学生在欣赏佳作的同时,能形象感知这类写作如何深入浅出又有主题地彰显知识。

第四部分是思考应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巧,在特定的情境下运用出来,并展示出自己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新科技、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通过介绍、讲解、说明将科研成果传播出去,以期转化成生产力(或智能),尤为重要。我们针对介绍说明的学习,设定创新发布会的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的技巧、方法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新世纪的创新产品或项目向特定的观众讲解、说明清楚,目的是让受众获取相应的知识,感受知识带来的果效,启发思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展示出口头汇报能力、书写表达能力等。

四、课后反思,清晰重点

课上老师的反馈是重要的内容,课下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上老师的回馈、朋辈的评价以及自我学习体验进行反思。课程设有反思量表,让学生能清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针对性地设定学习目标,完成自我学习。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培养学术素养、思维能力等,学生需要在课下完成很多学习任务,包括提前阅读,课后找素材等。相应地,教学模式也要发生变化,课程上应该更多的互动、启发、引导,“智慧时代,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将进入基于现实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的交融时代。学习者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将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由‘标准化班级授课制向‘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过渡”[6],这些因素催化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该种模式要求线上线下彼此配搭,是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方式。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授课环节,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启发思考、内化他们的知识等,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成整体的知识面[7],甚至是人生智慧,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老师要“脱去匠气,生发师魂”[8],方能成就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Z].2008年5月12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3d56010096z8.html.

[2]21世纪人才最需要的四项关键能力[Z].https://kknews.cc/zh-hk/baby/3z5rqz3.html.

[3]李锦昌.商业传意与应用文大全[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4.

[4]崔希亮.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20(3).

[5]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

[6]黄荣怀,汪燕,王欢欢,逯行,高博俊.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

[7]王昕,姜昕,陈剑波,曲明璐,吕静.教师线下干预对消除在线学习懈怠感的作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38).

[8]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25.

徐秀芬,香港科技大学语文教育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老师能力课堂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