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
——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2021-04-17田海林田晓梦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北京0003湖北恩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攻坚

田海林,田晓梦(.民族文化宫 图书馆,北京 0003;.湖北恩施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与稳定脱贫的坚实保障。没有产业的脱贫是短期的脱贫、没有根基的脱贫、低质量的脱贫。换言之,衡量贫困地区是否真正脱贫或者是否为高质量脱贫,关键要看其地方产业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1]。自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通过发掘地方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有贫困县(市)已全部脱贫摘帽。同时,产业振兴始终发挥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作用,在助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承载着积极的保障和特殊的“造血”功能。从此意义上说,乡村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乡村振兴当然不仅是产业兴旺,但如果没有特色产业支撑,谈乡村振兴也就是空话。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下简称“两者”有效衔接)问题,学术界已有一些讨论,但大多局限于理论上的探讨,而以乡村产业发展为契入点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拟以武陵山片区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为中心,探讨该片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及路径。

一、在“两者”有效衔接方面,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武陵山片区各市、州、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掘民族特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激发和提升民族乡村多种产业功能和价值优势,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到2019年,片区农村贫困人口从793万人下降到4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3%降至1.7%[2],再经过2020年的全力攻坚冲刺,片区所有县(市、区)已全部脱贫摘帽,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乡村产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色种养业发展成效显著,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为乡村振兴铸就了农业品牌;乡村旅游业日益兴盛,增强了脱贫攻坚效益;信息产业日渐兴起,以科技“赋能”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数字效能。但是,该片区部分乡村在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地方对乡村产业发展认识与村民发展意愿不一,产业扶贫驱动乡村振兴动力不足

调研发现,无论是基层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尖刀班”)、村支两委成员这些扶贫一线的同志,还是普通村民百姓,都认识到了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致富增收、稳定脱贫。但遗憾的是,许多扶贫对象(贫困户)对发展产业的热情并不如前来帮扶的同志高,有的基层干部甚至反映,要“求”着村民发展产业,由此形成了认识高度一致、但在发展意愿上却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仔细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扶贫产业项目见效不快。很多产业短则2-3年,多则5年才能见效。老百姓在穷根没有拔出之前,需要的是见效快的门路,因此务工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每年农历正月,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即会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基本都是儿童和老年人,很难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二是村民抗风险能力弱。例如,在恩施州巴东县茶店子某村,前几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助力脱贫攻坚,但由于品种选择失误,导致项目失败,老百姓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再来动员村民参与发展产业,难度就变大了,有的村民甚至对发展产业还有了抵触情绪。湘西州花垣县的鸡皮岭、排吾、子腊等苗族村寨亦存在类似问题,这些苗寨曾发展过林下养鸡项目,但由于未对山林环境做深入调查评估就匆忙上马,最后因放养林地树木密度过大,放养数量过多,加之黄鼬等野生天敌的侵袭,以及其他防疫与技术保障工作的不到位,导致林下养鸡项目刚实施不到两年就“无疾而终”,严重挫伤了老百姓发展产业的信心。三是产业规划脱离实际,计划赶不上变化。以乡村旅游产业为例,许多民族村寨为了推动本村旅游产业发展,都在积极申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中国传统村落”,每当“国字号”招牌获批后,紧接着就制定一些“高、大、尚”的旅游规划,可是由于国家扶贫资金与特色村寨建设资金、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有限,加上又缺乏社会资本参与,很多旅游项目开工到一半就停了,致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计划搁浅,其结果是规划标准高却实际效果差。

(二)现代科技参与和管理服务缺位,特色产业发展缺乏保障

干部群众在思考精准脱贫路子时,都考虑把发展产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但在具体要搞什么产业上,尤其是在发展差异性的优势产业方面,还存在前期技术参与不够,中后期管护缺位等突出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中,都强调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一村一韵”,也要求各村立足实际,发展一个或多个有市场潜力、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或产品。各乡村也确实在绞尽脑汁谋划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业、传统手工业、烟叶、茶叶、水果等,都进入到各村的视野。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市以及渝东南地区的一些海拔在600-1200米的村寨,有种植烟叶和茶叶的显著地理优势,是武陵山片区烟叶和茶叶的优质产地,因而烟叶和茶叶也就成为这些民族村寨发展最好的特色农业。

可是,一些乡村在发展其他产业时,如发展老谷种香稻米、果蔬、林下种养、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文化创意、森林康体等产业时,由于没有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水源、文化、电商、物流和市场等做认真研究,未分析当地适合种养或发展什么种类的产业,导致其发展效果差强人意。尤其是一些特色种养业,由于缺乏科技支持,又加上后期管护不当,面临潜在风险。2020年3月,笔者在巴东县洞坪村调研时发现,由于缺乏现代种植技术支持,该村种植的大棚草莓已产生病害,种植农户和村干部却浑然不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在这方面也未发挥应有作用。在其他一些村寨,村民种植木瓜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后期管理没跟上,有的不按要求施肥,有的则干脆听之任之,木瓜地里杂草丛生。湘西州花垣、吉首、保靖等县(市)的一些乡村,几年前栽插的黄金茶苗,由于后期没有得到很好管护,各类杂树与藤蔓植物裹挟其间,对茶树生长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在农村发展特色种养业,地方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的同时,要积极为村民在产业项目选择、技术支持与管护指导方面发挥作用,进而为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三)产业同质化发展与后期市场预估不足

武陵山片区部分乡村因自然气候相同、地理环境相近、民族文化相似,各村在发展产业时尽管因地制宜、各出奇招,极力思考如何走产业差异化道路,实现错位发展,但产业同质化现象依然明显。这些同质化产品妨碍了特色品牌的形成,又加上对市场预估不足,看似一片繁荣的产业景象,实则严重影响了片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地。例如,恩施州的恩施市、巴东县、鹤峰县等几大产茶大县(市),都把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支柱产业进行定位、规划,稳步推进基地建设,不断壮大茶产业规模。2019年,全州茶园总面积达到169.9万亩[3],巴东县茶叶基地面积已达15.31万亩,茶叶企业有2247家,茶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大量企业同质化发展、同业竞争激烈、有的企业效益逐年降低的现象。部分村民告知,因为气候原因,有些村寨本来不适宜种植茶叶,但是村里为了争取国家和地方相关扶贫资金,就盲目上了茶产业项目,最终生产过剩,价格低廉,产品销售困难。

调研还发现,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或特色村寨,为了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品牌,推动民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都在一窝蜂地上大同小异的民族文化项目,诸如刺绣、蜡染、银饰、绝技表演、民歌及舞蹈演艺等。2020年7月,笔者在湘西州吉首市、花垣县和凤凰县调研所考察的8个苗族村寨,都有关于苗绣、苗服生产的非遗项目,这些手工或机绣苗族工艺品大多相同,甚至连所绣纹样都十分相似,还有些工艺品质量不高,也未形成独立品牌,致使其市场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还有一些民族乡村,在发展产业时并未就其实际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照搬照抄别人的扶贫经验,盲目跟风,发展乡村旅游跟着上,林下养殖照着干,精品水果学着种,文艺节目模仿演。这些同质化项目都带来严重后果——产品滞销,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给村民造成了经济损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些不当做法,严重影响了产业扶贫基础的夯实,反噬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现象突出,乡村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潜在的返贫风险阻碍乡村振兴进程

“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家户户的加工、生产与销售联合起来,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可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提高农户防风险的能力。

武陵山片区大多数村寨都成立有“合作社”,如巴东县茶店子镇就建设有“合作社”近百家,重庆酉阳县酉水河镇有“合作社”50余家,湘西州花垣县石栏镇有“合作社”百余家。可大多数“合作社”只是挂了牌,无任何实质内容,“空壳化”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村民嘲讽为“空壳合作社”或“空名合作社”。就所考察的茶店子镇近100家“合作社”来看,几乎没有一家有规范的章程和制度,更不用说设置完整的董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等机制了。从“合作社”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大都流于形式,科学民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及“合作社”之间互惠合作及产业联动发展机制都未建立。一些“合作社”还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和利益分红等制度,不少管理者对“合作社”的认识还存在偏差,造成了“企社不分”等问题。同时,很多社员对“合作社”运行机制及其作用与功能也不了解,虽然入了社,但在发展产业时,仍然依靠单打独斗的家庭经营模式,整体缺乏防范农业风险或危机的能力。

二、武陵山片区“两者”有效衔接,需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一)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时曾重点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4]武陵山片区在发展乡村产业助力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时,务必做好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周密论证,既要符合客观现实,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主观意识要服从客观规律。在具体实践中,要因村制宜地发展符合片区实际的乡村产业形态。也就是说,做什么样的产业规划,选择什么样的产业项目,如何开通产品市场拓展销路,如何进行利益分配,如何规避或化解乡村产业风险,都必须考虑到所在乡村的客观现实。换言之,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既要有主观能动性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 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一定意义上讲,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对武陵山区这一特困区而言,很多乡村缺少产业支撑,产业基础也十分薄弱,因而要发展适宜的产业项目,必须稳扎稳打、逐步展开和精准实施。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乡村产业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长短结合,既要上一些周期短、获益快的产业项目,如有机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养殖、传统手工、电商物流等产业,提振村民的信心与斗志,也要上一些发展后劲足、潜力大、市场前景好但获益周期长的项目,如乡村文化旅游、农产品深加工、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产业,为建立稳定的产业脱贫机制提供后续保障。

(三)“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5]这就深刻阐明了扶贫工作中“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以及产业经济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武陵山片区而言,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要重点做好智技双扶工作,将智能学习、技能培训与当地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探索职业教育新机制、探寻产业路径、指引致富方略和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找准问题、转变观念与树立信心,使其认识到乡村产业发展的意义,推动其由外部支持型“输血”模式(要我发展)向内生动力型“造血”模式(我要发展)转变。通过“扶贫入户、送岗上门、技术到家”等服务,精准施策,为武陵山片区的各族群众定制产业发展方案,指导和帮助他们掌握新信息、新本领和新技能,使“造血”型产业发展的赋能模式为乡村全面振业提供强大助力。

三、推动武陵山片区“两者”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难度很大”[6],其根源在于部分已脱贫人口中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存在致贫风险。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农村持续稳定脱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7],继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工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将脱贫县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稳固和增强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把脱贫县整体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强弱互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工农城乡关系,使之成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动力,进而驱动加快片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有序实施乡村振兴帮扶计划,重点帮扶产业基础薄弱、返贫致贫风险高的县(市、区)。通过乡村产业振兴接续推进武陵山片区的产业发展,既是降低各种返贫、致贫风险的“防火墙”,也是片区各族人民圆梦小康过上好日子的保障。无论是从国家还是到地方,都应科学制定相应的乡村振兴帮扶计划,对片区那些产业基础薄弱、返贫致贫风险高的县(市、区)进行重点帮扶。同时,还要保持现行脱贫攻坚政策的稳定性,要“扶上马,送一程”,使党和国家的帮扶政策在新时代继续发挥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暖民心的“定海神针”作用。

2.做好产业政策衔接,健全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渐进的接续过程和持续的互动过程,必须统筹考虑两者之间政策的协调性、互补性与接续性。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武陵山片区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梳理和总结这些成熟的实践经验和特惠性政策,有利于从制度层面构建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保障网”。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计划时,应汲取精准扶贫中的好机制、好做法,并以此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有关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奖惩体系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立贫困监测预警与动态帮扶机制,继而健全和完善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

(二)因地制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大做强乡村支柱产业,以产业振兴驱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发展迈上新台阶。然而,由于特殊地理区位与长期历史因素的影响,武陵山区仍然存在农业基础差、底子薄、结构单一和发展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症候,要彻底治愈这些病症,扭转农村发展的停滞局面,必须因地制宜地走现代化发展之路。

1.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武陵山片区优良的自然环境与温和湿润的气候,适宜发展各种特色种植、养殖业,然而传统的种养模式,只能自给自足,难以满足巨大市场需求。因此,要提高农产品质量与产量,必须加大对农业的现代科技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意愿为前提,以增收致富为目标,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培育或引进优势农业项目,做好农技保障与管理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

2.用好涉农政策,做大做强产业品牌。一方面,在推动武陵山片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带领各族百姓群众、涉农企业用好涉农政策,如有关土地流转、资金奖补、税收减免等政策,尤其要充分发挥好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从投资到购进、到生产和销售,各环节全过程给予税收优惠,支持涉农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地方涉农优势品牌;另一方面,农业发展离不开涉农企业的保驾护航,应根据国家简政放权要求,对当地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实施减免,从税收制度上促进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转型升级。

3.将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通过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延长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一是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优美生态环境,建立高品质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要引导打造优质的乡村民宿产品,既能让游客留得住,又能让村民深度参与,分享旅游业发展的红利;三是要错位发展,打造风格各异的休闲旅游,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选择;四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数字技术、新型媒体的承载和传播功能,实现乡村生态旅游与其他产业精准对接,尤其要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旅游+”的多产业互嵌融合发展机制,为当地各族群众稳定脱贫和长远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4.激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价值功能,探索构建“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一方面,在推动少数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中,要重点扶持家庭农场与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发展,要加强对合作社的引导和指导,各地方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规定,有计划地让县(市)及镇(乡)内企业、事业单位对口帮扶一个“合作社”,指导其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实质功能,通过开展涉农业务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集聚创业,通过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品牌,构建“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

(三)将武陵山片区“两者”有效衔接赋予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新时期,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党和国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的真实写照,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新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对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感、自信心与凝聚力意义重大。武陵山片区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接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仅有助于加快推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片区各族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基础,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还有利于维护片区社会和谐稳定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继而为各民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根固本。

1.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各族群众的团结进步思想与“五个认同”意识。巩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成果与接续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要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夯实党在基层执政基础工作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构建“党建+扶贫+特色产业+农户”的创新模式,打造片区各县(市)乡村经济转型发展新高地,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不断夯实片区社会长治久安与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使各族人民深切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实际行动坚定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继而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2.以对口支援、产业帮扶和互助发展为核心要务。通过民生建设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创新,促进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住了“产业发展”就抓住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牛鼻子”,从根本上也就把握住了新时期推动片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与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意义和实质。武陵山片区各族干部群众,应在国家对口支援与帮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强带弱”等方式实现城乡联动、产业互动、资源互补、村际互通、民族互助与成果共享,在守望相助与民生建设中铸就水乳交融的和谐民族关系。换言之,就是通过抓好产业发展、落实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个关键,促进片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赋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内涵。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攻坚
武陵山歌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白塔寺片区地图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